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和精神生产力理论与国

2015-09-26 09: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人类文明的演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文化与自然的矛盾的有机统一。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世界各种文明的互动交融和冲突排斤日益突出,由于文化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取向有重要影响,导致现实世界的价值主体多元化与生态要求一体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价值观为指导,建立和谐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就成为建设和谐世界的当务之急。而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前提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基本方略是和谐共存共荣,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和精神生产力理论的现实启示。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全球化;国际文化新秩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文化对全球化的至关重要作用。甚至认为,“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我们这个时代所经历的、由全球化所描绘的巨大的转型式进程。除非从文化的概念性词汇去着手,否则,就很难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全球化到来之际,世界各种文明间的关系呈现了互动交融和冲突排斥的复杂局面.这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也是全球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么如何使这种局面朝着有利于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方向发展.关键是要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按照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国际文化秩序是指以一定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文化领域的规范、运行程序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判断一种国际秩序的性质,主要是看这种国际秩序赖以形成的利益基础是什么,这一秩序的存在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那么所谓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就是建立在大多数国家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能够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的公正、合理的秩序。本文以文化全球化为参照系,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精神生产力基本立场和方法.对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问题做粗浅探讨。
  一、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前提: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文化与自然的矛盾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着作中明确提出了“三种生产”的观点。认为社会生产不仅包括物质生产、人的生产,还包括精神生产,而且三者是同一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并且认为,“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而且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在创造着自己的文明.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共l生和文化个f生的具体的、历史的、完整的、统一的文化整体”,又表现出了“文化一般”、“文化特殊”、“文化个别”等特性。

  可见。多种文化形态以其特有的个性和位置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历史的进步和繁荣。而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形态问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不管是基于“文化一般”意义上的融合、共生,还是基于“文化特殊”、“文化个别”意义上的排斥甚或冲突都表现得尤为突出。依据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自然作为人“欲望的对象”,即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对象化的存在物。主张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认为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已经站在唯物辩证的高度注视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着眼点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自然的本质。但如果就此我们认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只是要关注生态的危机、环境的污染、物种的灭绝等“自然”变化,较少或者没有考虑到“人”的变化、文化的变异,不从文化的深层次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自然生态环境的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不可能的。就本质而言,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说到底,是人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观念的危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并表现为由这一意识形态所支配的生产模式、消费方式、社会规制。不难看到,人与自然关系在国际间最后变成人控制人、人掠夺人的奴役关系。这样,现实世界的价值主体多元化与生态要求一体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生态危机正是这种冲突的反应。当前的生态危机与其说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产物。不如说是人与人利益冲突的结果。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全球化条件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看法各异。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客观的看法应该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固然使现有的各种文明增添了一些共同性的成分,带来诸如全球性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那样的新事物。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异。相反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同时也看到强劲有力的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明的多样性并不会因为经济全球化而消失。世界将会呈现“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如******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指出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

  文化多样性的根源在于文明的差异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历史、传统的不同以及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类社会共同体总是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相应的语言、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伦理、宗教、政治、法律、技术等文化体系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独特性,形成不同的文明类型。正是有了这种差异性,才产生了相互对话、交流、借鉴和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类文明正是在这种多样性的交流、融会中不断前进的。不同类型的文明既有其独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又有许多人类共同的本质和特征。经过长期的交流。这类共同的成分越来越多。构成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文明发展的同质化现象。在多样性中形成融会和普遍性,这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文明在发展中也可能出现更大的差异性,甚至发生磨擦和冲突,这就是文明发展的异质化现象。我们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差异、矛盾、冲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统一、共存、互通的一面。我们对待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各种文明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化是人类的“社会遗传密码”,它把社会和人本身按一定方式不断复制出来,它不会因为个人、群体乃至一代人的逝去而消亡。当人类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多样性的文化就像多样性的基因一样,具有极大的调整、适应、变异的潜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交往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全球化导致的“世界历史”形成后,人类文化的传承空间大大拓展。“文化走向了世界,并通过世界来传承,这样,文化的积累就不是一个国家、民族内部的纵向积累,同时更突出地表现为不同民族之间、多样文化之间互相交流而形成的横向积累。”人类文明成果具有共有性和独特性两大特点。一方面,它们是全人类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共同分享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它们又总是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民族特点,甚至人文地理环境相结合。人类在其发展史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每种文化都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文化多元并存的思路是基于文化自觉而形成的。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就是每个文明中的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省,做到有“自知之明”。这就是说,文化自觉是人类对自身前途命运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这是因为,人是文化的生成,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追求,使人的活动从本质上说来是一种文化活动。在社会发展变革时期,文化自觉具体表现为文化价值选择和构建过程中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它要求将人的价值观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所以,文化自觉就是人的自觉、理性的自觉。整个人类历史都证明,所有文明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各种文明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各种文明都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然,并不是所有文明都以相同的节奏去发展,但是它们都继续存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并以平等的身份成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既然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平等性的特点,那么,文化多元并存就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可见,文化多元并存正是人类基于文化自觉而形成的理性选择。

  二、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本方略:和谐共存共荣

  目前,人类文明的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一些西方国家自恃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妄自尊大,把他们自己的文化当成是全人类最完美和至高无上的价值,无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多样性存在的客观事实,假借****幌子干涉别国内政,利用市场经济进行文化渗透,争夺人才资源保持竞争优势,推行“新干涉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而其他国家则希望保持自己文化的特点,争取文化生存权,由此就产生了文化侵略与文化反侵略、文化渗透与文化抵抗之间的冲突,并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可见,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以文化力为焦点的较量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代国际关系演进的深层根源正是文化这种软力量在发生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更新文化价值观,要从对立走向对话,从冷战思维转向和谐思维,确立起以尊重文明多样性为特点的新文化价值观,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

  另一方面,建设和谐世界,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要求:在政治方面,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实现各国之间的平等和谐;在经济方面,建立平等互利、共同繁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为和谐世界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在安全方面,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安全;在文化方面,建立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在生态方面,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类生存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其中,文化问题相对于政治、经济、安全、生态等直接关涉各国切身利益的问题来说,具有一定独立性,而且文化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因此,以新的文化价值观为指导建立和谐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应该作为建设和谐世界的一个突破口。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本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承认并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客观存在。承认文化多样性,高度肯定文化多样性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动力作用,是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人类文明6000多年的历史,是不同种类、各具特色的文化不断生息和繁衍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辩证互动中演进的。

  各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观念体系、理想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心理、国民素质、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每一种文化都是在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中产生,都为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历史进步作出过贡献,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在多样性的文明形态中,不同的文明虽然存在着历史长短之分、发展阶段不同之别,但是没有高低优劣的区分。承认、尊重、维护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使各国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继承和发扬其文化传统,发展各自的独特文化,这是建立和谐的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内在要求。

  (二)促进公平正义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形成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对国际文化格局的结构具有重大影响。同样,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与国际文化秩序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前者对后者具有决定作用。正因如此,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关键是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这是建立和谐的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必然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提出的国际新秩序的目标也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国际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的旧秩序依然占主导地位,有违联合国宪章和基本国际法准则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行为屡禁不止,国际公平正义原则远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事实证明,当一种文明要强加到其他文明之上的时候,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就会爆发冲突和战争。和谐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必须是以公正和正义为核心的文化新秩序。世界和谐文化属于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认同,其发展与人类幸福的增进并行。“和谐世界是把利益和文化冲突约束在最低限度的稳定、和平与安宁的世界。只有在一个公正、和平的世界中,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实现良睦运行和协调发展,人类的多样性文明才能合作、共赢,互相包容。

  (三)在制度和规则层面上推动文明对话机制的建立
  历史发展到今天,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和交流出现了全新的情况,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离开文化交往来发展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加强文明对话,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交往发展的必然选择。正如******指出的:“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建立文明对话机制是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当务之急。开展并加强文明对话,是避免不同文明在交往中出现矛盾、碰撞、摩擦,乃至对抗的现实选择和重要保证。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这是一种客观事实。这种差异和矛盾既可能走向争端和冲突,也可能通过对话和交流达成共识、和睦相处。文明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在此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减少文明之间的误解,防止不同文明之间的敌视,进而促进各国之间建立平等互利、互信合作的关系,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平等化。

  推动文明间的对话要求世界各国树立一种全球意识,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推进全球治理。文明间的对话需要有各方面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需要以平常心看待对方的文化,而不是从心理上有一种先人为主的自身文化优越感。增强全球意识,推进全球治理是借助于国际法的力量,确认全球伦理责任,建立一种稳定世界秩序的全球合作模式。它意味着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合作,以及从地区到全球层次解决共同问题的新方式。

  推动文明间的对话更要在制度和规则层面实现创新。国际社会是一个统一体,任何行为主体的行为均要去维护统一体的稳定健康发展,这里面法制规章的约束力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就是对各国利益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尽可能公正的制度再安排。因此,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应尽可能在文明对话中发挥倡导、协调、平衡、监督、裁判的作用,完善旧有的涉及文化层面的各种规章,照顾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保证更多样文化的平等地位。允许每个国家自主选择其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方向,进一步规范世界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扶持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地位。另外,各种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文化交往和文明对话中可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要重视和保护好这方面的资源,让各种力量都为推动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做出贡献。

  (四)实现民族文化的整合创新,使各种文明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在规则趋同、观念趋同的全球化时代,各民族文化要想保持生命力,成为人类文化多样性视野中的活性分子,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根本上完善和发展属于文化共性的知识、自由、平等、组织和制度理念,使之融人本民族文化之中,才能在全球化的博弈中处于优势并使各自的民族文化保持活力。

  发展与进步是世界和谐文化成长的动力。世界和谐文化必须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本质要求和历史趋势。人类文明的存在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类不断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过程。世界不同文化和文明不仅需要各个国家与各个民族的代代相传,而且需要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化、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文化或文明,都不应凭借背后的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优势,去阻碍、封锁其他人类文明精华的传播。只有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缩小各国发展差距,推动各种文化共同进步,才可能真正迎来和谐世界。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和精神生产力理论为我们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源自人的文化价值观,人的文化价值观最终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导向。因此,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世界的前提,是要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它是促进多种文明共生共存共荣的前提和基础,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出路,是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础仍然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联合国宪章精神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经被赋予反映新型国际关系的内容,越来越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经过世界人民的努力,最终建立起来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应该是从当今世界多样文化共生的实际出发,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的规则和保障机制,是各个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有机统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