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规律的思考

2015-09-26 09: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活动;基本规律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性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决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研究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彰显时代性;教学效果要注重实效性,强化育人功能;教学过程要理论联系实际,兼具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学科建设的现状,笔者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规律,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本,突出研究性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灌输理论来进行。教师的教学体现着党和国家的精神,传授着马克思主义真理,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又是学生的必修课,不管老师讲什么、怎样讲、讲得如何,学生都必须学,于是课堂教学成了“一厢情愿”的事情,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一定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学中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以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结构以及知识背景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同化顺应、重构和建构。当代认识论研究成果表明,主体在接受对象或客体的影响和作用时,不完全取决于客体的刺激,同时也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这种主体性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地去自求自得。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尽管当代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着这样那样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但只要用事实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纠正这些误解和错误认识,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去正确地分析和解释现实存在的重大问题,就一定能使他们真正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当代大学生关注现实、追求理想的特点绝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他们需要并愿意接受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能够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想理论,所以具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启发和引导。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下功夫弄清楚所教授课程的理论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互动,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做到“三贴近”,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还要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反复证明,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必须以深入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科研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水平,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现在的教学体制总的来说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在一些高校中,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及其他一些原因,使得教师缺乏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由于缺乏科研的支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就没有真正搞清楚,结果在教学中就造成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状况,不要说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产生与教学目的和要求相反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无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科研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教学内容的科研含量。同时,还应充分吸收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寓于科学性、学科性、学术性之中,使学生能从理论层面、学术层面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和体系上的严谨完整,从而更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教学内容方法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性。广大教师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结构和内在逻辑联系,在阐明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面向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发展、新成果充分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譬如应当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教学之中。因为社会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不同民族国家面对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在社会发展方式与道路上有所不同。但无论条件怎么变化,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不仅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也要不断改进,以适应教学对象的要求和变化。当前,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存在着学生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课堂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除了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少而精的理论灌输之外,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可以采用下列一些教学方法。
  其一,问题教学法。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将课程内容问题化,教师可以把材料中定论形式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问题形式,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积极自主学习,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为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的课堂。对一些疑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可采用学生辩论、讨论方式。但教师要认真设计和组织,使辩论、讨论有序进行,准确公正评析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出现的不同观点,指出对错及理由,并根据学生在辩论、讨论过程中普遍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讲解,使学生对一些疑难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问题能揭示矛盾,激起疑惑,推动人们产生解决的欲望,更能让学生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达到“将知识和理论转化为方法”的教学效果,这必然也会激发学生学理论、用理论的兴趣。
  其二,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与社会实践、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并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去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状态转变为敢于批判、大胆质疑、敢于创新的状态。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三,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引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当前要特别注意运用网络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这个虚拟环境中,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待于深入探索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改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为互动式教育模式。通过网络提供大量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音像资料、电子刊物和专题讲座,并针对现实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利用网络交互性进行交流和讨论,力求把比较生硬和刻板的理论传授变成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讲解,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三、教学效果要注重实效性,强化育人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具有政治说服功能的理论课。它的设置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要求的体现,它的政治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原则,更要注重实效性,教学效果最终要落脚于实现育人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表现之一在于知识层面的切实提高。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以使得青年学生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表现之二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更好地观察国家和人类的前途命运,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领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把自己的人生和价值定位与人类、祖国、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创造最有意义的人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始终把“三观”教育放在第一位,使广大学生坚信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育人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又一个体现,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如何通过教学过程展现教学内容的巨大理论魅力,发挥应有的说服教育功能,是需要广大教师不懈探索的。目前,教师可以在遵从课程体系的前提下,结合本学科领域中不同流派、不同学者的观点,以及该领域的发展走向、前沿动态等,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鉴别的能力,使学生在比较中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现武装人、教育人的目的;也可以通过“两个课堂”和“两个队伍”相结合,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所谓“两个课堂”相结合是指学校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实践、社会教育大课堂相结合,“两个队伍”相结合是指教师队伍和党团组织、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相结合。主要包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理论课教师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理论课教师紧密结合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教学、开设关于现实重大问题的专题讲座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只有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紧密结合,才能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才能使思想理论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教学过程要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
  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是我们党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最基本的理论教育原则。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研究的过程中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其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为“正确的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关注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解答社会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重要动因,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符合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又不联系,那么,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邓小平也一再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十五大报告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内涵作了新的概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我们现今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笔下所批判和描述的有很大差距,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和体验到的客观现实也有差距。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实际,要使学生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就不仅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还要结合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的实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等,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批判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思潮。教师在联系实际讲解理论及其运用时,要由浅入深。用实际事例来说明验证理论,并运用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进而指导和帮助他们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还要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如果只会背诵理论而不会应用,那就会完全失去意义。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毛泽东曾指出:看一个学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会看的,有不会看的,这样来分优劣,分好坏。”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相结合,进一步显示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紧密结合,才能进一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儿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并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