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特征

2015-09-24 09: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服务性。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存和发展具有合理性的基础;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是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服务性
  设立于2005年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建设的经历和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上属于年轻的学科,关于学科的定位、研究方向、研究范围等问题还处于热烈的探讨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花大气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使其迅速成长为一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和突出学科优势、更能发挥政治导向和学术价值功能的学科,必须要深入研究学科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存和发展具有合理性的基础。有别于我国学科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三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如果不突出整体性的特征,不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学科的存在就会受到质疑。

  所谓整体性,包含着方法的整体性、逻辑的整体性、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相统一三个方面。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首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方法的整体性强调了世界观、方法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立足点。也就是说,没有唯物史观,没有唯物辩证法,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从而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谈不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了。因此,方法的整体性说明了整体性就是唯物辩证法的一种具体运用。

  逻辑的整体性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着的理论构成的。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逻辑的整体性强调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不是简单地对应于这三个组成部分,而是对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理论的高度提炼和概括。这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对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表现的是整体研究,这种研究不仅强调了客观世界、人、人类社会各个层面各自的内在逻辑关系,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不同层面之问的内在逻辑关系。正是这些内在的逻辑关系构成了理论逻辑的整体陆,从而使我们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

  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相统一所反映的整体性是历史的整体性。内在整体强调的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当马克思实现了两大转变以后,就以对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问题的分析为自己的思想路线,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形成了哲学思想、经济学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以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逻辑主线。思想路线和逻辑主线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整体的核心。二是马克思的理论从研究过程进展到叙述过程,反映的就是从“生动的整体”到“思维具体的整体”的过程。马克思对理论问题的研究是运用抽象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抽象分析得出理论观点的过程,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就是“生动的整体”,而研究得出的理论观点要通过构建理论体系叙述出来,这就需要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进行体系的构建,而这一过程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思维具体的整体”。“生动的整体”和“思维具体的整体”的统一,因而研究过程和叙述过程的统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整体的重要方面。外在整体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从马克思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整体性就是外在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贯彻和体现。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都反映了历史的整体性。基于以上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特征,也可以从方法的整体性、逻辑的整体性、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相统一的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方法的整体性来看,毋庸置疑,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立足点,这是不能改变的。没有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就没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没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方法的整体性是通过具体的方法如理论原理、理论发展与理论运用相统一的方法,理论、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方法来贯彻和运用的。

  其次,从逻辑的整体性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的六个二级学科存在着研究差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对“三个选择”及其规律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差别构成联系。六个二级学科之问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其基础理论的地位,为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趋向。二是前四个二级学科以其理论及理论与现实结合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整体,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历史发展中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上的研究去向。

  第三,从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相统一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都有着自身的整体性,如果我们把每一个二级学科发展的整体性看成是内在整体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范围内的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整体性就是外在整体。任何一个二级学科的研究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为基础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并且也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要求下来发展自身,从而体现了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的统一。

  二、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社会和完善自身的思想武器。但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功能又是通过它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逻辑力量和学术价值魅力反映出来的,是在对科学真理的阐释中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具有不可遏制的吸引力,关键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学术性同意识形态性统一在一起。

  第一,从思想路线与逻辑主线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和实际运用。这一研究范围深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其理论价值的体现并深人人民大众之心而确立起在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就蕴涵着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深刻地蕴涵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取了人类在19世纪创立的全部最优秀的思想成果,从而使这一新的世界观具有高度的理论上的学术性;而且这种理论上的学术性完全是建立在那一时代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是这一时代发展的最先进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反映。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它创立之初就公开声明,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利益需求和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在马克思确立唯物史观之后,就把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理论研究的思想路线,而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则成为理论研究的逻辑主线。逻辑主线的形成是以思想路线为基础的,而思想路线又是为逻辑主线的形成服务的。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反映了思想路线与逻辑主线的高度统一,才会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高度统一的重要特征。

  第二,从防止割裂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理解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一诞生,就充分显示着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以其在时代和实践变化中不断发展创新的严密的理论体系、严谨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其在人类思想史上不可逾越的知识成果和思想精华的地位,成为意识形态的。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理论界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这种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当今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似乎学者可以专门从学术上去研究马克思主义,而宣传者则可以专门去讲解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割裂,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要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人民关心的问题、贴近大众的生活,把理论成果转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从大众生活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用大众熟悉的语言来回答人民关心的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不是没有学术含量和学术品味的。学术研究是宣传教育的前提,宣传教育是学术研究通俗化的载体。加强宣传教育不等于削弱学术研究,相反,加强宣传教育也不等于以削弱学术研为代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把握宣传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统一,把握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崇区分“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意义,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第三,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如果不注重从学术建设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又从意识形态建设中加强学术建设,这个学科是没有希望的。
  反映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理论联系实际,必须联系的是当今世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实际,而决不是日常生活琐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既不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地在理论之外捎带着讲解实际,也不是不着边际与理论脱节地漫谈实际,更不是把理论简单地作为解释现实政策的依据;既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词句,与实际对号入座式的贴标签,也不是把它当作僵化的教条,机械地套用到实际中去,更不是把它当成包治百病的药方和可以找到一切答案的无所不能的题库,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寓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之中,对透射出深藏在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背后的、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观念问题,以及思想路线、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问题进行观照,使人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进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自觉地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把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之中,在学科建设中,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必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这些方面又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科学体系的研究和教学来进行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来带动其意识形态性的实现。

  三、服务性

  一般来说,学科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服务上,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其服务性既体现在社会服务上,更重要的却是体现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现实中存在着一些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现象,一是有的从事学科建设的教师不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使学科建设脱离课程建设,二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被排挤在学科建设之外,三是有的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不注重学科建设,误认为只要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就搞好了学科建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等同于学科建设。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学科化倾向、理论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学科建设主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体分离等状况,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时代性、教学方式方法针对性、教育教学实效性服务。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凝练学科建设方向,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服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整体性。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历史演化,这一演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向整体性方向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反映出课程内容的多学科融合,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某一个二级学科的内容所能涵盖的。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建设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综合陛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在整体建设中得到完善。
  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所强调的科学原理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以及理论、历史、现实的统一,真正能为大学生所接受,能使他们在思想深处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不仅需要教师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崇敬和信仰,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求真精神,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内在的思想资源,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现实融会贯通,切实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模式化、简单化、实用化、教条化状况。因此,在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中完善和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必须面对的极为现实的问题。

  第二,凝合学科科研成果,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大学生,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而且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的坚定信仰、坚强意志、诚实品德和良好修养。
  要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从学科研究的范围来说,六个二级学科的研究是广泛的、全面的,而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提供的科研成果则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这就需要对学科科研成果进行凝合,集中地、有针对性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和有力的论据,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与此同时,还必须凝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教学中对疑难问题的解析、对教法问题的研究,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不可忽缺的内容,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提高必须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凝合学科科研成果作为保证。

  第三,凝聚学科建设队伍,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能力服务。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特征,必须凝聚学科建设的队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归属问题。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成为凝聚学科建设队伍的重要问题。所谓专业化建设,首先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专业背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业基础。其次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学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科支撑。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和发展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能力的增强,又必将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队伍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队伍。凝聚学科建设的队伍,就是凝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建设这支队伍,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