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

2015-09-24 09: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化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虽已经很多年了,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异质,国民对它的接纳程度仍存在现实困难.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在理论及现实上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的可能性.市场经济发展中体制的不规范造成部分公民道德感的缺失,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道德建设的研究却非常少,我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建设的注重恰恰弥补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不足,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健快速发展有很大帮助.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点本身所决定的,又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意识主体地位的要求。关于马克思主义要实现本土化,在中国来说即是实现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很早就在其着作中提出过。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反复强调自己创立的理论要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关于《共产党宣言》中的有关共产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就曾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自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中国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近几年,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又掀起了新的浪潮。其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对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仍没有统一的定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涵义解析

    近几年来,我国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很多。通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民族化、具体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具体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在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阶级状况,经济状况,战争力量分布对比等状况并按照这些状况的实际要求,以中国的革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取得中国的革命战争的胜利。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等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更好的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之中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使其成为中国民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要中国化?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其永葆生机,不断进取的需要。任何理论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被时代发展的洪流所淘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就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命运,它要继续指导当今和将来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固步自封,就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从实践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的理论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祖国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长久和平的和谐世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等都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西方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分析西方社会的理论成果,其理论内部充斥着大量的仅适用于西方社会的理论知识。不仅如此,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己经将近百年了,期间取得了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重要的理论成果,但在中国的广大人民当中,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将其视作遥不可及的东西。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广大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程度,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使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深入到中国人民的骨髓之中,深入到中国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因为历史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曾出现过断代的现象,但这并不影响传统文化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地位。现在,在人们的言行当中仍可见大量的传统文化的身影。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实现在中国的大众化就不能完全抛开中国的传统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问题在我国也日益凸显出来。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单纯强调经济利益的得失使得金钱主义,个人主义等许多不良社会风气滋长。道德的缺失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隐患。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道德建设的理论非常少。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却蕴含着大量的关于道德建设的精华。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道德的建设的重要性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有关道德建设的瑰宝它恰恰弥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道德建设的不足。可以为中国社会的平衡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可见,无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要求还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古代的许多的优秀文化成果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是物质的理论,中国古代就有人提出过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更有的学者曾提出世界是由“气”构成的。这些对世界物质构成的理论虽仍处于朴素唯物主义阶段,但其与马克思主义物质理论的相通之处已可见一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矛盾的理论,中国古代的老子很早就提出过“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再者,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设想,中国古代也有人曾提出过“大同世界”“井田制~均贫富”等思想。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古代思想的相同、相通之处还有很多,有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不是完全不相关的东西,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通、相容,是有结合的可能性的。

    三、近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成功融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社会的早期,中国涌现出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都具有丰富的学识和探索精神,为寻求中国的解放与发展不放弃任何可能。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都是在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学识的基础上学习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毛泽东的许多着作如矛盾论、实践论等都蕴含这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华。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应用也是与其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密不可分的。

    除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以外,中国现代许多学者如熊十力、冯友兰、张岱年等也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结合,并在其大量着作中加以体现.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新知音》张岱年先生的《道德之变与常》、《辟“万物一体”)、《相反与矛盾》、《天人五论》等着作都体现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结合,尤其是《天人五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而贯之,使人对于哲学更加容易理解而接.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基础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通俗化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应仅局限于一种。我在此仅提出一个想法真正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需要大量学者不断的付出努力,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