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青年学生的会通——关于

2015-09-24 09: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为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使命,让马克思主义真正进入课堂。进入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当中,本文选择了从康德一黑格尔思想的路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探讨。当代大学生是个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遭遇到的困惑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科自身的严密性不够;二是现代教育制度造成的普遍化与思维的僵化;三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急速跨越造成大学生思想的失落。如何从这一困境走出来,需要有一个思维方式的转变,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康德思维方式解读,出于理性,而又超越理性,使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俱进,避免把马克思主义拉回到经验主义泥潭。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康德思维方式;大学生;经验;现实性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面临的问题就是不能给予学生以积极的动力,起因在于理论模式的陈旧,思想僵化。秉承学术的严肃性来说,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以形而上学体系为指导,让学生接受一种现成给予的东西,而这样一种体系从笔者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没有造成学生的知识增长。由于知识体系的老化,理论思维方法的创新不够,封闭了学生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不的思维方法或既定的思维习惯是一个坏的教师。然而,马克思主义新道统的确立是以大学生的生命实践、道德实践为内容的,与学生认知能力相伴同,需要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康德一黑格尔思维方式的解读,给予青年学生充分的智识学养,使马克思主义从遮蔽走向实践的舞台,这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

  一、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大学生作为大学实践的主体
  大学一直都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场所,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今天,大学都是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重要场所。能够让大学充满活力的要素在于大学生。如果把大学生界定为知识分子,那么大学生是大学实践的主体,知识就是客体,知识客体是大学生主体积极设定的对立而,主体的发展过程就是树立对立面又克服对立面的过程,这一过程在黑格尔的思想中被称为异化。异化就是主体树立一个对立面即客体,这个客体是主体自觉树立的,但是树立了之后,主体还要使他不和自己作对,把他包容过来,服从自己,实现对立的统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双向的,都需要凭借他方来说明自己。知识需要知识分子,反过来知识分子需要知识来充实自己,如果把大学生认识主体界定为事物肯定方面,以大学生=大学生的说明方式不会有任何知识的增长,也不会获得对大学生这一事物的任何领会,因此,必须设定对立面即事物否定的一方面即知识,用公式表示为学生=知识,意思是说,学生不是知识,二者处于对立状态,但在对立中二者又统一,统一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在与知识的统一过程中绽放出大学生属于知识分子的全部内容。通过对象性的活动,即主客体统一的活动,客体不断冲击主体,主体通过欲望、动机、意志的规定把客体纳入规定的世界,形成客观的知识,规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对客体而言,就叫做被规定。对主体而言,就是行规定。被规定与行规定的统一就是个体与普遍相统一的教学活动。

  个体的现实性在普遍之中获得认同。而普遍性形成为一种规定又束缚了我们的生活,“普鲁克拉斯提斯精神之床”剪裁着我们的生活,现代性尺码又规定着我们的思想,现代大学生面对自己的生活状态犹如鱼对水的生存需求一样,只有“是”没有“为什么”的追问?久而久之发现自己的头颅与社会躯体移离得太远了,心与脑的对抗成为当今大学生思想中最严重的矛盾,他们无法抉择如何去剪裁自己的人生。这就需要作为大学生主体与知i只客体之间有一个重要的中介——教师,此一中介能够承担引导学生突破人生的困惑与迷茫的责任,而获得一份心灵的确定性。

  2.重申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载体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命,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人将在那里获得栖居与安顿,每个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确证自身的存在。然而,一种新诞生的文化有它的生命力与脆弱性(自1949年建国时至今日仅仅60多年的时间),这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把它化为内在生命的结晶来维护,需要我们莘莘学子挑起文化使命建设的重任,而不是采取“看客”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以来都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如何让它唤发出生命的动力,这是我们每一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的教师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第一,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新道统。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直面临“体与用”的煎熬,自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用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们。无论“戊戌变法”运动建立的君主立宪还是“辛亥革命”成立的民主共和都不能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照搬西方制度救中国的做法行不通。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化运动的失败把国民的劣根性投影于历史中,同时为一种新文化的确立提供了一种历史机缘,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地位确立了中国新道统,确定了新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第二,21世纪是文化自觉的世纪,每个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强烈提升,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综合国力竞争的指标有自然资源、经济、政治、文化等)。中央政府提出的文化软着陆进一步表明中华民族在经济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强国,在文化方面的建设已成为紧迫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先进文化并不能让所有的人都认同,但大学生却是一定要认同并体验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是使中国人挺立的根本所在。

  第三,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使青年学生成人成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历史的选择中进入中国人头脑的,在其传播过程中充满着血与火的洗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确立人生目标与价值不可缺少的思想武器。当代大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能够形成正确理解现实世界的观念体系,把理论与自己的生命实践结合起来。

  3.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传播出现的问题或障碍
  第一,从学科自身的弊端来说,学科自身的严密性不够。我们知道,一门学科是以理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验的事物有太多的瓜葛使我们很难从经验的事物中使其挺拔起来。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精神建构中所承担的使命又使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从凡尘事物中解脱出来,指导民族获得更高级的认识能力。正如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开讲辞中所提到的:“哲学所要反对的,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的兴趣中,一方面是意见的空疏浅薄。精神一旦为这些空疏浅薄的意见所占据,理性便不能追寻它自身的目的,因而没有活动的余地。”

  第二,从青年学生角度说,现代教育制度造成普遍化与思维的僵化。做同样的工作,寻求同样的享受,读同样的报纸,有同样思想感情的人的同一模式造就的价值的趋同,使青年学生对普遍性的价值观念产生抵制,而将抵制的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殊不知,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恰好可以帮助青年学生理解时代,走出生活的沼泽。然而,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读,究其原因是中国文化的感性主义在青年学生的血液里流淌,“感与物而动”的情感主义取代用理智去制裁物的做事原则,使青年学生陷入矛盾,那么如何突破传统而实现与现代的结合,使自身的存在既有确定性又有明晰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使中国人超越经验实现真正的文化化民,使读书与做事成为一个世界。

  第三,改革开放三十年,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急速跨越造成大学生思想的失落。一方面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内容在哲学上的对应物以理性、计算与控制为基础的技术思维方式为主导。另一方面从理论实践的主体需求来说,中国现代的青年学生80后或90后所掌握的知识密集,其志向高远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哲学现有的由经验出发验证原理的有效性已经是老生常谈,因为它所使用的那些原理当超出一切经验的界限时,就不再承认什么经验的试金石了。工科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的学习中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几何学的演绎属于先验演绎。学生非常熟练几何学的演绎,几何学演绎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认识。他们已经站在康德先验哲学的方法论的门槛。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深入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堂奥,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康德层面的解读实为必要,这是时代的需要或者说中国知识经济大实践舞台的需要,是青年学生创造性意识培养的需要,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做深层理解的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中国化

  任何一种理论,只要进入人们的视域,就具有了前理解的方式,即具有了思维范式的家族相似性;同时,在此根基上,亦产生了理解的开放性。观念激荡和实践变革之间内在地要求思想的自觉,可以确定的是,对生存的意识离不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此一传统既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包括西方的传统文化。从逻辑的严密性来说,德国古典哲学所达到的高峰是一座我们绕不过去的奥林匹亚山,通过对现代状况的合理认知与理性对话将宕通未来的道路。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不同层次
  一是群众层次,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针对的是广大群众,要求通俗易懂。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恰恰“活”在群众的认知中,群众层次是我们今天所要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恩格斯在给瓦·博尔吉乌斯的一封信中建议收信人在读他的着作时,不要拘泥于词句,而是要把握总体意蕴。恩格斯写道:“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个字,而要把握总的联系。”恩格斯提醒对方要“不求甚解”,而不要迷失于细节,不要过度解释。可以说,中国人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中国化,而且是最本然的中国化。

  二是学生层次,包括大学生与研究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程度的知识储备,带着自己经历过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经验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框架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引导,源于理性而又超越理性。超越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的,具有怀疑、批判、扬弃、创造等含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必然要经历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以中国现有的文化背景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
三是学者层次,包括从事码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和理论研究者。由于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内涵,既有基础理论的研究,又有应用理论的推广。在这一层次上,学者之间通过交流与对话,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内在张力达到基本的平衡,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缺陷。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圈化”的内涵
  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中国,还是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许这种非此即彼式的提问本身就是形而上学,就像有的学者所说当今的主要任务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已经完成或结束了。其实,马克思主义哲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之间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互动或对话。在这种互动或对话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社会及其实际也变成了理论的在场与落实。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可以有三重解释:一是与时俱进,即鲜明的时代性。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变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现成的拿来就用的工具,而是要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内在地成为中国的,即它为中国人接受并被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二是规律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理论都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了;三是进入“化境”,即会通之境。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变为“往来不穷”,就需要有会通的工夫,在广大学生中间“推而行之谓之通”。也就是说,要把它变成一种内在的、本己的能力,达到出神人化,也就是(倜易》所说的“民咸用之谓之神”。或者说,对于中国人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再是一种知识(身外之物),而是内化成为~种实际上已经拥有的运思能力。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之“化”应视为“会通”,对大学而言,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青年!生的会通。通过会通,才能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并自觉地把它应用于生存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能体现在“中国的”这样的所有格之中,而不能停留在任何意义上的外在的关系上。只有祛除各种形式的外在性,中国化才具有真实的和充分的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与青年学生的会通——康德思维方式在学生思想中的呈现

  1.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康德思维方式解读,避免把马克思主义拉回到经验主义泥潭
  何为康德思维方式?康德是第一个职业哲学家,也是德国第一个职业教授。随着职业哲学家兴起,哲学开始称为一门科学,叫做科学性的哲学。康德在酝酿了十二年的《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解决了哲学历史上“纯粹知识与经验的知识的区别”,这是德国哲学非常大的贡献,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丽对马克思丰义哲学今天被常识消解的命运,如何使其从歧出的路径中走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康德思维方式的解读是绕不过的一座高山,如果不接纳康德的思维革命,必回到康德以前。

  哲学是关于纯粹思想的学问,纯粹就是没有经验,没有感觉的成分。“此类知识名为先天的,以与来自后天的即来自经验之经验的知识有别。”一切知识始于经验,是在时间次序中讲。经验的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区别:经验的知识是拉丁文(empiric,-d),是指经过经验分析后,仍留有五官感觉的成分。比如火就是一个经验的知识,火有光,火焰构造,有火就有烟,这是经验的知识,而因果关系是纯粹架构,是经验知识。经验的知识是从后天来的,是与感觉相关的。所有经验无论如何抽象最后还是经验的,得不到纯粹知识,纯粹知识是经验知识的逻辑先构,不受时间次序影响。康德运用先验逻辑主要在于分析知识的结构,说明“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成为可能?”解决了一直困惑人类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关系问题,把人类思维向前推进一步。在此意义上说,康德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中将这样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比照为“哥白尼革命”。
  “向来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想要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这一假定也许将更好地与所要求的可能性,即对对象的先天知识的可能性相一致,这种知识应当在对象被给予我们之前就对对象有所断定。”

  在这里康德认识到以经验来表达事物的有限性,如果把这种有限性理解为事物的本质,那么这种有限性的财富通往物自身的路径又如伺呢?带着这个问题,康德进行了他的认识论的革命。而这一认识恰恰为科学打开了一扇大门。

  2.通过对“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的哲学命题理解看康德思维方式与中国青年学生的默契
  “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一哲学命题的康德理解方式就是:理性以何种方式与其对象发生关系,使知识成为可能?这就需要将知识起源问题与知识效准的问题连接起来予以说明。然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首先通过演绎来说明。因为演绎是为证明规律的客观实在性。首先看经验演绎,经验演绎属于形式逻辑的范围,是一个概念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反思而获得的方式,是通过对事物经验后(占有)得以产生的事实。通过黑猫、白猫、花猫而得到关于猫的知识。经验演绎是常识认识的基础。理性初以“唯能运用原理于经验过程,同时经验充分证明理性使用此等原理之为日当者”一类原理开始。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充分说明此点即通过经验来校验其知识。但是今天影响我们生活的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更准确地说是亚里士多德主义,从经验中直接推出结果,于是乎人们的认识就是从无数个别中推演出一般,一般就是对个别的概括和总结,哲学被定义为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仿佛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卜,成为所谓的科学之科学,实际哲学的研究已偏离轨道。“以此种方法进行下去,理性之事业,势必无完成之日,乃迫不得已求之于‘超越一切可能之经验的使用切又似不能拒斥即常人变易于接受’之原理。盖因其所使用之原理,超越经验之界限,已不受经验之检讨。”

  康德认为,要使哲学走上科学的轨道首先必须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概念清洗干净,而完成此事业,有重建形而上学之必要。因此,以理性为依据,对理性自身进行研究,这就是康德所言之批判。先验演绎有助于形成科学的认识。

  “范畴的先验演绎”是《纯粹理性批的核心,它通过先验逻辑指示出直观与思维功能中间的必然衔接,证明对象与先天的概念间的一致。“凡一切知识我称它作先验的,不是穷究对象,而是穷究我们认识对象的先天的可能的方式。”先验哲学不是格物致知穷理,而是穷究认识物的方式,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在康德以前,大家都假定我们的知识必须依照对象,其对象为柏拉图的“相”,斯宾诺莎的“实体”,莱布尼兹的“单子”。而这样一种方法如何把知识再向前推进一步,在某种意义上,也把学生推进死胡同。下面以一名学生的发问来说明康德思维方式的变革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一个骰子扔出去,得到的点数会是一定的吗?有一种观点认为结果是一定的。假如我们提供一切可能影响这个骰子运动的信息,包括高度、骰子形状、密度分布、下落角落、地板弹力以及所有可能的因素,那么我们就可以计算出这个骰子最终出现的点数了。这么说,我们就知道只要知道必要的信息,那么对于一件事就是可以预测出来的。退一步说,整个宇宙是从一个奇点大爆炸而得到的,演化为我们现今这个宇宙,那个奇点存在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到关于这个奇点的所有数据,这些数据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得到或通过某种计算方法得到将来某个事物的确定状态,或者说我们可以预测。”

  学生的认识通常表现在徘徊于经验主义认识与先验主义认识之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想要通过概念先天的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这是经验主义的道路,在对知识的客观性证明中面对超越经验界限的知识形式逻辑的方法论所表现的无奈。方法论的局限无法使超越经验界限的知识走向自我意识化的道路,或者说不利于实践中积极主体的形成,遮蔽了主体的自觉意识和创造性潜能。

  3.黑格尔在康德的路向上实现“现象与物自身的统一”
  黑格尔正是沿着康德的思想书写完人类思想史的《精神现象等,澄清并揭示事物本身。黑格尔认为,经验与思辨有共同的内容,其基础就是现实性。他把同一性与差异性引入思考,认为同一性就是现实性。那么何为现实性?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配现实性?“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尔在去哲学原理》中提出这一着名公式,并于完成去哲学原理》的1821年前在已出版的《小逻辑》中也说到过这句话。黑格尔认为:“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符合是哲学真理外在的试金石,有两种符合理论,一种把“实在”作为存在着的规定性,比如肉体是精神的实在,法权是自由的实在;另一种符合理论认为:一事物遵循它的概念性活动,比如他活的真有人样,这真的是一项事业。在符合理论中,实在与理想得以统一,实际与真际达到统一。

  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配得上现实性,如果把时间上的发生的表象东西都称为现实性,是不符合黑格尔的思想的,他强调:现实性与所表象的现象是不一致的。罪恶之所以为罪恶,堕落之所以为堕落,只是因为罪恶与堕落只能是现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质,因此,黑格尔强调的现实性是理性的现实性。他说:“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幻想、错误、罪恶以及一切坏东西、一切****幻灭的存在,尽管人们都随便把它们叫做现实。但是甚至在平常的感觉里,也会觉得一个偶然的存在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因为所谓偶然的存在,只是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可能的存在,亦即可有可无的东西。”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对现实理性的需求,使他更强调意识的自为存在,即主客体之间借助每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实现思辨与经验的结合。一个农民、一个科学家、一个大学生如何配享他的称谓?可参考第一部分的对大学生的说明。可见,黑格尔的现实性表现为概念的现实性。以之为前提,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在这里,实践所固有的内在张力得到了彰显。

  马克思主义就是面对时代的一种积极回应,既要打破理性主义所形成的迷雾,避免把现实的人抽象为绝对的自我意识;又要从经验主义的泥坑中解脱出来,经验主义使我们一味地沉迷于对物的痴恋与耽搁中。所以要了解我们的时代就必须学会读懂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康德一黑格尔路向的解读帮助我们认清这个时代,消解我们时代的迷茫感,贞定我们的价值理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