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思维方式的创新与当代中国的发展

2015-09-24 09: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从创新思维方式的视角,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开拓视野,勇于创新,实现了从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论文关键词:思维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维方式是人类运用思维规律、思维原则进行思维活动的综合表现形式,是某一时期人们对待事物的见解,理解事物的模式,处理事物的方法。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指思维主体观察和把握客观对象的一种认识方式,而这种方式一经形成,就会渗透进人们的思维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观察事物、处理事物的思维原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思维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践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的方式不同,人们用以探究和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当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客观上也要求思维方式随之变化,思维方式只有随着实践发展而转变,才不会脱离实践发展的方向,理论的创新才会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禀赋,在治国方略、执政理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对传统思维方式进行了大的变革与突破,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方式的新特点,实现了从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当代思维方式的这种转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1从认识论的角度确立了尊重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

  一个时代理论活动的基本方式或思维方式必定是对于实践方式的表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没有某种永恒的绝对真理。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和国家处于重大历史性转折时期,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理的教条或理解,使人们习惯于“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剪裁无限丰富和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和僵化思想,把“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实际上是一条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其后果是思想上受“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国家的各项工作也因此停滞不前,陷人了困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中国共产党对“文革”后的中国要不要变,怎么变,即“往何处去”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在思想领域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涤荡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传统意识,汲取了把马克思主义僵化、教条化的执政教训,恢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经济建设摆在突出的地位,使国民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中国自近代以来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实质上就是通过思维方式发展变化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而思维方式只能在实践中才能产生,也只有依赖于实践才能发展。早在1845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在这里根本改变了一切旧哲学思维方式,创立了马克思新哲学思维方式的维度,揭示实践思维方式对相关哲学问题理解、把握和评价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党正是运用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从哲学世界观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潮,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奠定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进而实现了党的历史和我国社会生活的重大转折,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拓宽和创新思维方式,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我们前进途中的每—个进步,每一项成绩,都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我们提供的认识论上强有力的保证作用分不开,都是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制顺利发展”。


  2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本质上说,哲学思维方式是人类基于实践活动的能动的创新的产物,同人类历史的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时起就鲜明地投射出批判、反思、开放、创新的理论禀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科学、理性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模式。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改革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中,在反复思考、不断探索和多次论证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继续探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做出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糟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必然带来理论的创新。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构建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调整、丰富理论,拓宽思维,实现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匹配互动。主要表现在:从认识社会主义的新角度来看,由注重经济社会形态到注重技术社会形态,站在生产力、技术形态角度来分析社会形态的发展;由只注重制度模式到更看重价值取向,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作为目的,而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为前者服务的手段;从“社”“资”绝对对立到互相取长补短,承认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当彼此尊重,长期共存,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从分析阶级和阶层的新视角看,依据各个阶级和阶层所代表的生产方式是否先进来分析其进步程度,在注意阶级和阶层之间差别及冲突的同时,也注意不同阶级和阶层之间的同一、一致和互补性;从对待市场经济的态度来看,认为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市场经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由于我们的理论思维摆脱了传统的范式,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现实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短短几十年,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新是没有穷尽的,它给我们的民族振兴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3以新的思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社会的发展对思维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又一次呼唤理论的创新,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命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党党建理论的重大收获,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是党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它彻底摆脱了直观的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充分尊重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肯定人的主体精神,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辩证本质和自我批判精神。这一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目标,发挥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指出“要在2l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提法克服了经济单向度的片面性,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位—体的全面发展,拓宽了我党关于社会发展的战略理论,是一个新命题,是一种新理论,同时也更是一种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的转换,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党以新的视野审视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针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压力加大等新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强调指出,发展决不是单指经济的增长,也不限于经济的发展,而是要在坚持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同时,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作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统一整体加以通盘规划,实行全面推进。这一系列理论的提出,不再片面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而是以社会的“主体”(人)为中心;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是将科学与人文相分裂,而是实现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同步发展。它彻底摆脱了主观臆造、抽象原则的束缚,从党在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出发,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出发,去寻找中国当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里贯彻的正是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的开放型思维方式,体现了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高度统一。

  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理论思维,一个民族的振兴依赖于创新动力。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论创新和敢于开拓思维,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思维,不断克服因循守旧的惯性思维,不断实现思维范式的哲学革命,并将它贯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开拓视野,勇于创新,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