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

2015-09-22 09: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体系;社会主义本质;科学社会主义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核心目标都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因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的本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设的,目前已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的实质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也包括其继承者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指导下根据实践创新的理论。本文所使用的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
  任何一种政治理论首先都要明确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作为一种先进的政治理沦,马克思士义更是从各个方面展现了它的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尽管研究对象不同,但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都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目标
  列宁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从费尔巴哈那里产生出来的,是在与庸才们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自然他们所注意的是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的上层,也就是说,他们所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备而严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时,‘首先重点阐述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从生产劳动的观点出发来考察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理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对基本矛盾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论断通常被称为“生产力论”。因此,我们在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价值时,应着重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论”。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渗透在以上诸要素中的科学技术。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起来叫生产资料,是生产力构成中的“物”的要素。物的要素只有被人所掌握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才能把可能的使用价值转变为现实的使用价值。科学技术渗透于诸要素中,使诸要素得到深刻改造,出现了新的劳动工具、新的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者。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人发现和发明的。综上所述,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要素。于是生产力的问题便转化成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的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的社会。”因此生产关系本身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据此,我们又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生产力论”与“人”是密切相关的。第二,“生产力论”包含人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发展这三对关系,这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系是一致的。因此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直接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目标
  政治经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这部巨着通过研究资本关系,最终揭示出资本不过是物。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依附在它上面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使它成为“万能的统治者”,是资本主义把人变成了资本的奴隶—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工人是能创造价值的机器,所以资本主义是“以资本为本”的社会。
  马克思指出在“以资本为本”的社会里,资本家出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的目的,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即“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因此,劳动者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以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同时马克思又指出,“资本家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条件,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人类的解放,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平等与自由;二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使人类摆脱动物界那种对自然界的依赖,摆脱自然界对人的绝对控制、支配和统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使人过上有尊严的、富裕文明的生活。而这两者都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前者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政治和制度的条件,后者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的、文化的、体力和智力的条件。二者统一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实践之中。可以这样说,实现人类解放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种提法,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类解放的根本目的和具体表现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我们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直接研究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实现条件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终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因而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1894年1月,意大利社会主义者朱卡内帕请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新纪元》周刊找一段题词,来概括未来的社会主义新纪元。恩格斯就推荐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那段话,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电,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他说,除了这句“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恩格斯的这句话向世人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依次更替的经济社会形态。马克思又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在这里,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在马克思那里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指的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应是一个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基础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不一样,所以在经济形态上是市场经济社会,但却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市场经济。在人的发展状况上应是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即实现了人的群体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由于客观的条件所限,没有阐述过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时,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的本质要求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意味着必须解放人、发展人。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没有人的个性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发展,就不可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在生产关系方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支持。马克思曾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上,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所谓“共同体”也就是以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形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存在和不断完善的。它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人与人之间形成了自由平等、和谐丰富的经济政治关系,能够充分利用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形式来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再次,“共同富裕”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发展以促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但又是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物质前提。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以先进的科学和文化为动力,以人的能力、需求、个性的发展为手段,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对全面发展有自觉的追求。
  (三)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启示
  1.前苏联在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的失败教训。1991年末苏联解体了,许多人质疑它剧变的内幕,其原因很复杂,但其中重要一条正如前苏联有学者指出的,是“‘人的因素’从一开始就是苏联社会主义的薄弱环节”。1918年夏天,国内战争爆发和外国武装干涉使刚诞生的苏维埃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为了拯救国家实行了“余粮收集制”,即农民所生产的粮食绝大部分(甚至包括部分种粮、曰粮)必须无偿上缴。在这个时期农民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好处,但在战争时期,为了战争的胜利,这些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任。在斯大林执掌国家政权近30年的时间里,实行的许多做法极大地背离了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比如,全盘集体化以及与此密切相连的所谓“消灭富农”的运动。全盘集体化使广大集体农庄庄员失去了人身自由,他们没有身份证,没有自由迁徙权,只能留在他们所在的农村。“消灭富农”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富农划分标准,因此打击面扩大到中农特别是富裕中农头上。另外,还在国内搞大清洗、大镇压,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5O年代初,到底镇压了多少人,至今仍然说法不一。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由于社会主义实践的推动,个别领导者也试图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所改变,但由于旧体制的弊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并没有很大的改善。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试图通过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来改变人的发展状况,但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完全脱离了现实的国情,最后成为前苏联解体的一个导火索。
  2.中国改革开放后对人的全面发展实践的成功经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阵营由20世纪初的凯歌行进走向低迷徘徊。而在这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却显现出勃勃生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并纠正改革开放之前对“人”的忽视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克服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人的依赖性”,我国开始尝试着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由于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国这一阶段在人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显着改善。1978-2004年,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递增12%的速度发展,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社会消费结构继续从基本生活型向现代生活型转变。人民充分享有广泛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现有代表365万名,都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占18岁以上公民人数的99. 97%,全国的参选率达到93. 58%。人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得到切实保障。2004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2010,这对于有13亿多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中国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2004年底,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 64亿人、1. 06亿人、1.24亿人和6 845万人。“九五”期间,教育经费年均增长15. 56%,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通过加大司法改革的力度,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比如,我国通过完善在押人员权利告知制度、公开制度和会见等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社会主义国家只要重视人的发展,社会主义就会显示出勃勃生机。而一旦忽视人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会受到抑制,甚至会发生社会制度的“转向”。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理想。然而,最高理想的实现是建立在现阶段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基础上的。当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标志性里程碑:从以往关注人的生存,解决温饱转向了关注人的发展,解决生活质量问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阶段
  小康概念古已有之,但把它用来描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则是邓小平的创造。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明确使用“小康”这一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后来,邓小平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即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人民温饱。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了部署:21世纪第一个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五大的这个战略部署,也就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小只步”。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把新世纪“小三步”的前两步合起来,划出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阶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力.面,首先是继续消除局部贫困,使贫困人口首先解决温饱问题,进而使他们的生活也达到小康水平;其次是逐步提高小康水平和人们的富裕程度,由目前中下等收人国家进人或接近.上中等收人国家乃至中等发达国家的收人水平;再次是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高效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就是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尊重、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原则;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就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包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于人健康发展的生存环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四个方面中,其根本内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目标,讲的是人的经济生活,是人的物质文明的发展;政治目标,讲的是人的政治生活,是人的政治文明的发展;文化目标,讲的是人的文化生活,是人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如果说前三个目标讲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第四个目标讲的则是人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如果说前只个目标讲的是当代13亿人的发展,那么第四个目标讲的则是中华民族的世代发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惠及十几亿人口”,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为了人的发展。“六个更加”,首要的是“经济更加发展”,落脚点则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都凸显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根本性、终极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