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王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关系,而使人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教育。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当代最富生机最具指导意义的亮点。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同志从多方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一、正确理解马克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致力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以人的本质理论为基础的,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类特性的角度揭示了人的本质,指出这种类特性,也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这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当是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类特性一直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劳动分工所压抑。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根据资产阶级思想家费格森、着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看到的工场手工业对工人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指出:“工场手工业靠牺牲整个劳动能力使非常片面的专长发展为技艺,同时它又使没有任何发展成为专长。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初期,工厂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使工人变成了机器。”马克思继而考察了大机器生产对工人的影响,看到新的分工把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变得残缺不全,妨碍了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分工的存在,使劳动被异化,变成了个人被迫进行的谋生手段。同时,由于分工的固定性、强制性,使个人终身被束缚于狭小的、一成不变的空间之内,成为畸形发展的性格、智力都被扭曲的人。
马克思还多次从社会性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6页)这里的“社会关系”是相对于自然关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所反映的是人类特有的本质联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以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在原始社会,由于自然因素在人的活动中居于优势地位,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十分低下,人的生存需要依靠集体,离开人与人的依赖关系,任何人都无法生存。在奴隶和封建社会,虽然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但自然经济仍然把人限制在狭小的活动天地里,限制在等级金字塔的固定位置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决定了奴隶和农民的命运只能是握于奴隶主和地主的股掌之中。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根本无从谈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货币的交换原则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取代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人类向全面发展迈开的一大步。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社会资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因而使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起点上。又由于商品交换原则成为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原则,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通过物与物的交换关系来实现,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实质。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仍无法真正实现。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因为那时消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束缚,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使人们能够在完全相同的起点上发展自身,人的社会关系能够得到协调而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已经不再是为谋生而不得以为之的活动,而是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94页)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其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有自己的表现形式,首先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包含着由低到高的多方面需要,人正是为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才进行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人的需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人在享受自己产品的同时,又萌发出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产生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素质不断丰富的过程,新的需要的满足过程,也就是创造出新的生产动机的过程。正是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不断提高的层次性,推动着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产品的源源出现。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需要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全面性,它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的又一个表现形式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恩格斯也指出,全面发展的人,应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指出:“由整个社会共同地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就更加需要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并说:“要把工业和农业生产提高—单靠机械的和化学的辅助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相应地发展运用这些工具的人的能力。”恩格斯还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展他们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和才能全面应用到生活中去。”人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马克思把这种实现人的劳动这一本质所要求的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直接表述为“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的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等。它彻底划清了同那些只关心个别人或者一部分人发展的形形色色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界线,显示出这一学说的深远历史意义。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作了深刻阐述,把这一学说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既是教育方针,也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方针。“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的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种本质要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同志的论述,把人的全面发展从共产主义延伸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青少年学生扩展到广大人民群众。并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而发展的。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它们互为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其中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但一切进步归根结底都应落实在人的进步上。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页)后来,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进一步揭示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同志结合新形势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是全面发展,他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越多,这不仅使人民的生活获得改善,同时为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在社会舞台中,人才能获得发展的条件;同时,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又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互为条件。只有建立在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高基础上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既要研究社会全面发展的规律,又要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更要研究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规律。这就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视野。
2.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生活发展的统
******同志强调“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指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同时,又“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们的德与智、知识与能力、素质与职能、心理与生理的全面、协调发展,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们追求的生命质量目标和现代文明标志。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比较,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总体和局部、过程与阶段之间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也将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素质的提高,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4页)物质生活发展与思想和精神生活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二者的高度统一。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物质诱惑,一些人热衷于物质生活的提高,忽视思想和精神的发展,致使他们缺乏精神动力,思想和精神受到侵蚀,出现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严重的贪污****现象。因此,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正是******同志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同志的这一论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党的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有助于我们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统一
自然界是人类及其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最终都来源于自然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发展为人与社会化自然、人化自然的关系,这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延伸和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变化、新发展,不仅表现在人认识、利用、改造、开发自然方面,还表现在人对自然要承担责任,要注意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所以,******同志强调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也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的利益与其他物种乃至地球的利益已休戚与共,密不可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维护人的生存就内在地包含了维护作为人的生存根基的生态系统的生存,而保护了生态环境,人的生存也就自然有了保障。目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志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关注,昭示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对于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还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要努力防止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片面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具有全面性的概念,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的全面进步。因此,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必须做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同志驾驭时代发展潮流,立足人民根本利益,谋求国家兴旺发达的战略思考。
三、使人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教育
教育是文化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教育不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早在古希腊,一些哲学家就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理性的负荷者。因而,他们把教育看成是逐渐实现人的本质规定和自身和谐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天赋能力得到和谐发展,要求新一代具有热情和开朗的性格、渊博的知识、聪颖的智慧、健美的体魄和风貌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与其享用的价值和他得以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相联系,与他应有的人格、权利、尊严相联系。1886年10月,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预言:“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正是根据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制定的。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发展。
德、智、体的具体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使得现代的技术基础不断发生变革,这就造成了劳动岗位的变换、职能的变更和人才的全面流动。现代社会这种不断变革的特点,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德的方面,应包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敢于勤劳致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敢于追求美好,在遵纪守法上敢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市场经济中有竞争意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树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有尊重人、关心人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等。在智的方面,应包括知识、智力和能力,具体而言,包括文化知识素养、科学理论素养、艺术鉴赏和实践;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科学求实态度和开拓创新精神。在体的方面,包括身体发育正常、体质强壮和智力、兴趣、情感等方面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特征。
德智体是完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全面发展不是面面俱到的一般化发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是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是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