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现代价值

2015-09-22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 伦理思想 异化劳动 发展过程 现代价值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在伦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以寻求道德发展的普遮规律为基本出发点,以彻底解放全人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开创了人类伦理思想发展史的新时代。他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伦理价值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一个宏伟目标。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应当选择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应把个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其伦理思想的发展过程是通过对早期启蒙伦理思想加以吸取,然后又回到现实,并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所造成的人的生存二重化的批判,最后到寻找人类解放的承担者这个理论思路而发展起来的。
  一、从马克思中学时代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马克思的中学作文中,他已经谈到了人生的三大问题,即人生的信仰问题、人生的幸福问题和人生的自由问题。在这早期的着作中,却明显地体现出了近代启蒙伦理思想对他的影响。例如,在他中学的一篇德语作文—情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的思想仍然笼罩在神性的光辉之下,认为“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给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他认为人要选择“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他把这看作是人生的幸福,人生的自由。可以看出,少年马克思从小就树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信念,尽管他这时的思想还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基督教的束缚。
  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认为人作为自我意识具有绝对独立的自由精神或自由意识,人的本性就是自由和独立性。他在撰写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批判了书报检查制度,论述道德的一般本质。认为道德是“一种本身神圣的独立范畴”,而书报检查制度否定了道德的本质,败坏了道德,它造成了伪善等一系列恶行。
  马克思通过历史考察发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并不全是有益的事情。它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导致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即人的本质的“二重化”。马克思认为,要彻底解决人的生存二重化就不能寄希望于由资产阶级发动的政治革命,而必须诉诸于更高层次的“彻底的革命”,即无产阶级的革命,只有通过工业运动而形成的无产阶级才能够承担起解放全人类的使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在《手稿》中,马克思在研究异化劳动的过程中,他扬弃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原有含义,用唯物主义的内容充实和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全面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人性彻底解放,人性全面复归,充分透射出马克思对于人的价值的强烈关注。
  总的来说,马克思早期的伦理思想,从异化劳动理论解决人的本质着手,揭露批判私有制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道德堕落,提出道德符合人的本质的特点。虽然马克思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影响,但由于他的现实斗争,日益诉诸无产阶级,使他的思想显示了革命民主主义的特点,并逐渐向新的伦理思想过渡。
  二、从1844年《神圣家族》到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4年初,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道德理论开始转向为共产主义服务。这个过程是通过《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着作逐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逐步使道德理论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基础上,因此这个过程也是建立科学道德理论的过程。
  1844年9月至11月间,马、恩第一次合作写了一部批判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着作,即《神圣家族》。他们在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已进一步接近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说明道德本质和作用等问题,但还是有过渡性质。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着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在该书中,马、恩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解决了道德的起源、发展过程和本质等根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上。他们主要谈论到了如下观点:
  (一)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马、恩认为,人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创造物质资料。他们还认为,物质生产活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们在生产中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二)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首先,他们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从它的产生和内容来看取决于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其次,马、恩从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角度,论述了道德具有独立外观的原因,以及道德与现存关系发生矛盾的根源。第三,他们又指出道德等意识也会同现存的社会关系发生矛盾,而这个原因在于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矛盾,是这种矛盾在道德上的表现。
  (三)集体主义与利己主义相对立。马、恩认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矛盾,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会自然而然消失,才会出现一种崭新的个人同集体的关系。这里实质上说明了集体主义的基本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此阶段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开始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伦理原则,并且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当然,这也是马克思以前伦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这一发展进人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三、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到《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
  1848年2月问世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诞生。它以新世界观为理论依据,叙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叙述了道德取决于社会经济基础,在阶级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不同道德;叙述了无产阶级的新的道德准则;进一步批判了形形色色的反动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树立了共产主义的道德观。使伦理道德观与阶级斗争学说,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结合了起来。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内涵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们应当看到,把个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不仅是青年马克思伦理思想演进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的毕生追求,这一价值追求从未离开过马克思的视野。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界定社会主义,并指出这是社会主义与一切旧制度的根本区别所在。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它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开始由原来对现实的批判转变为对理论体系的批判”。在这篇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强调生产的决定作用,并揭示了生产关系与伦理关系的关联性。马克思从所有制的历史沿革与主体性的关系上,研究了经济主体的伦理特征,论证了物的依赖关系是资本主义伦理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作为理解资本主义伦理关系实质的中心范畴,对资产阶级社会视为永恒的平等、自由等经济伦理范畴给予了伦理批判。
  在这篇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着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把前商品经济的社会称为最初的社会形态,它是建立在“人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把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的形态称之为第二种社会形态,它是建立在“物的依赖性”的基础上;而以产品经济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第三种社会形态,它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总之,在马克思的伦理观中,他认为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是体现在要铸造一种超越于每个人的幸福、安康之上的虚无缥缈的政体之上,而是要通过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历史运动的成果最终还是要回到个人身上,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这就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最终归宿,也是他一生的价值辩护。
  四、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马克思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在十七大上通过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们也正是在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指导下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人类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只有实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很多内容实际上正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社会实践。今后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开创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