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谈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2015-09-22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构成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教育伦理建设和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本文从五个方面概括了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革命教育观;大众教育观;全面发展观;尊师重教观;终身学习观。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教育思想;教育伦理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教育伦理思想体系,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教育实践及教育伦理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

  一革命教育观

  通过教育改造人心改造思想进而改造社会是毛泽东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因此,教育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是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各个不同的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都提出过教育应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需要,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具体内容。

  教育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工农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文化水平需要教育,培养革命干部需要教育,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需要教育,所以毛泽东和党的其他早期领导人开始革命活动时,多亲自从事教育活动,亲自到各类学校授课。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深入工农群众从事工农补习教育活动,创办自修大学,还为培养农运干部创办农****动讲习所,亲自讲课,把革命活动与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毛泽东在早期的教育活动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作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促进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领导干部。

  国民革命时期,如何动员广大群众参加红军是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教育我们的党员,做好发动工作,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投身革命,要注重关心群众生活、注意讲究工作方法。他具体举了当时发动工作做得好的长岗乡政府作的两件实事。在该乡有一个贫苦农民被火烧掉了一间半房子,乡政府马上发动、组织群众捐钱帮助他建房。有三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他强调要真正关心群众,关心群众的柴米油盐,关心他们现实的各种需要问题,这样群众才会拥护革命,真心实意投身革命。

  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强调,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该以实践为中心,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方法。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他指出,“我们的学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我们的党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我们的文风也有些不正的地方”。要“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1949年,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时,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干部要学习十二本马列着作,并由毛泽东书题“干部必读”作为书名,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教材。毛泽东不仅强调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着作,而且更重视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反对死读马列的书本,教条式的生搬硬套,反对抽象的无目的地研究马列主义。

  二大众教育观

  伟大导师列宁早就指出,“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毛泽东所信奉的教育观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坚持办学的群众路线,普及大众教育。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核心。

  (一)从教育救国到提出受教育的权利理论
  工农群众的教育问题,一直放在毛泽东的心里。青年时期,毛泽东积极投身平民教育活动。他既担任过小学教师和校长,又创办过工人夜校、湖南自修大学、农民夜校。1919年,毛泽东利用当时湖南某些文学人士所办的“船山学社”的地址和每月四百元的经费,创办了“自修大学”,对广大有志升学但无钱上学的青年不收学费。他反对教育被有产者所垄断,认为“文化普及于平民。”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32天之后,写下了影响广泛的湖南农****动考察报告,该报告中列举了l4件大事,其中第十二件大事就是“文化运动”。毛泽东指出:“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教育的人民,这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农民们开始自己办“夜学”,学习文化知识。这时期,他认识到了农民能不能受教育,关键在于有没有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农民只有有了自己的政权,然后才可能有受教育的权利。如若不然,“空唤普及教育,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毛泽东从开始推崇教育救国到后来抓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受教育的权利理论,体现出他革命性的教育思想。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集中表现。”

  (二)坚持办学的群众路线,保障工农大众受教育
  1934年,苏维埃政权在瑞金建立的时候,毛泽东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一路的发展使毛泽东对教育为人民服务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看,逐渐的,在毛泽东一系列的讲话和着作中,他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为人民办教育的思想。l940年1月,他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在此,毛泽东强调了普及群众教育的重要性。

  解放战争胜利以后,毛泽东在他草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写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1950年,毛泽东为当时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刊物——人民教育》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明确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这样,以工农为主体的各类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到1981年底,人口文盲率由解放前的80%下降到22.3%,数以亿计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得以造就。
  三全面发展观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着作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自由的发展。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教育应该使受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为目标,这是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归宿。

  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三育并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通过课堂学习文化知识,可以教育学生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使智力得到发展;通过老师及长辈的言传身教,可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品德得以提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毛泽东认为,德、智、体三方面,就其本质来说是辩证统一的、是互辅互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它为新中国成后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供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同志对旧中国造成的脑、体劳动之间的对立深恶痛绝,他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倡“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要求劳动者参加文化补习,扫除文盲;1953年,毛泽东要求广大青年同志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57年,毛泽东更是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德
  德主要指道德品质。毛泽东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此,毛泽东历来都重视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质问题,始终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二)智
  毛泽东十分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列宁有一个着名的论断——“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毛泽东深表赞同并以此告诫新中国成立后的全体党员。他指出,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需要人才,需要技术,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队伍。这些队伍从哪里来,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培养。他强调“智”和“德”同样重要,“智”是培养造就人才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同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红与专、政治与业务并重,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部队。

  (三)体
  对于体育,毛泽东也非常重视,毛泽东认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是基础,是全面发展的人的物质前提,是人的智力和道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有益启示,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人才标准仍具有重要价值。时至今日,德智体的评价标准仍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中小学学生评选优秀学生,还是教育、行政机关选拔人员、考核干部职工,德智体的标准依旧。

  四尊师重教观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教育之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可见,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中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大理石雕刻的美丑程度,完全取决于教师教育的程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能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受教育中,关键在教师。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十分重视教师的工作,勉励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一)德为人先的教师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如果教育者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那所点燃的“一把火”就不知道会燃烧到什么地方,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还是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步伐。所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强调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此,毛泽东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当然,除了品德修养以外,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是必要的。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二)互帮互学的师生观
  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单纯的“教”和“学”的关系。古人早就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教师和学生之间,重要的、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教师也不是全能全才的,对于不知道、不清楚的地方,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这一点,毛泽东早就告诫过教育工作者。他说,“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官教兵、兵教官”。他强调,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也应该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互帮互学、互教互学。

  另外,毛泽东也非常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其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播,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来使学生学好知识和本领。

  五终身学习观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也是20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位倡导与亲身实践终身读书学习理论的楷模。毛泽东的一生是终身学习的一生,无论作为青年学子,还是党和国家的领袖,他的读书学习实践总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毛泽东反对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他认为学习目的在于经世致用。

  毛泽东早在20世纪初就站在时代的高度,历史的高度,高屋建瓴、身体力行地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其一生的终身读书学习精神和革命实践为后人树立了终身读书学习的光辉楷模和典范。

  五四时期,毛泽东传播马克思主义,参与中国共产党筹建,就在于他对各种理论思潮做了认真到比较,从而选择和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并为之献身。毛泽东的选择和信仰的确立,在于他早年阅读了大量的传统文史典籍,近代以来介绍西方的着作,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国内学者传播新思潮方面的书,以及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作为宣传家和实践家,感到精神非常“饥渴”,其读书主要是为了实践的需要。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主要在偏远农村开辟根据地,开展军事斗争,环境变了,常常是无书可读,很苦闷。于是,他给当时上海的党中央写信说,无论如何给他搞一些书,还开了一批书单,说“我知识饥荒到十分”,“我们望得到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小事弃置”。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的读书的一个高峰期。毛泽东同志说:“一天不读是缺点,三天不读是错误”。他还曾这样袒露自己的胸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1938年8月22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说:“你学到一百岁,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我已经学完了’,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你死了,你还是没有学完,而由你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再学下去。”在延安时,他还说过一句话:“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读书更多更杂。据统计,毛泽东的阅读范围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共11大类。1975年,毛泽东已82岁了,身患眼疾,不能看书,还专门请一位大学老师给他读书。文献记载,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在看书看文件。毛泽东逝世后,保存在他菊香书屋的书,有九万多册,其中有不少书籍留下他的批注和圈画。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从少年、青年到老年、到逝世,是终身学习的一生。正是毛泽东的不断读书,认真思考、钻研和实践,使毛泽东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