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农村公社;社会主义
论文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在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跨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跨越”的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以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的结果。
一、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与此同时,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物质条件。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法、美、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将视线东移,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思想,即世界上大部分的落后国家,它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如何展开?是否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取得胜利?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1881年2月16日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就俄国农村公社的前途命运等问题写信给马克思,马克思从1881年2月底至3月初写了复信的四份草稿,详尽地阐述了他对农村公社性质和历史命运的观点,集中论述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二、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
卡夫丁峡谷位于古罗马的卡夫丁城附近。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这里击败了罗马军队,强迫他们通过“牛轭”。这被认为是对战败军队的最大羞辱。马克思借用这个历史典故,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经历资本主义阶段就像通过“卡夫丁峡谷”一样,要付出“血与火”的巨大代价和牺牲,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使人类感到耻辱的一个阶段。
马克思论述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分析了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指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发展有明显的差别。马克思的复信初稿就对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及其可能的发展道路,作了言简意赅的概述:1)“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独特结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2)“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奉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3)“俄国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同时,它也不象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第二,马克思分析了俄国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原因,指出俄国农村公社二重因素的存在是它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重要原因。俄国农村公社既不同于东印度的农村公社,也不同于西欧的农村公社,俄国农村公社具有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二重因素。“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地块劳动向合作劳动过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从理论上说,俄国‘农村公社’可以通过发展它的基础即土地公有制和消灭它也包含着的私有制原则来保存自己:它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制度的直接出发点,不必自杀就可以获得新的生命;它能够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而占有资本主义生产使人类丰富起来的那些成果。”
在此,马克思一再提出吸取资本主义生产的肯定成果,其中包含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就是:吸取资本主义生产的积极成果——现代生产力,用以改造农村公社生产方式。马克思主张吸取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一切肯定成果,目的就在于使俄国能取得“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以便“借使用机器而逐步以联合耕种代替小土地耕种”.以便发展生产力。而这种合作劳动,这种联合耕种,这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的劳动方式,就是俄国农民“最雄厚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实现对农村公社生产方式的改造提供物质条件,只有用现代物质生产力并在它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改造农村公社古老的社会结构和劳动结构,从而使它“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显然,主张用现代生产力改造农村公社生产方式,使它扬弃原始公社所有制的特征和痕迹,向“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生产的最高形式”过渡,向“古代类型的最现代的形式”即“共产主义所有制形式”过渡,是马克思“跨越论”的基本思想之一。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农村公社正是这样一个由此开始,通过革命的手段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或出发点。
第三.马克思分析了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方式,他‘根据俄国社会的现实,指出必须通过俄国革命才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基于对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俄国公社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但要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首先必须以俄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为前提。即在农村公社没有被私有制瓦解之前,就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在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
九个多月以后,1882年1月21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针对俄国农村公社土地公共占有制形式,提出“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耶1、瓦解过呢“后来作了他们当时认为惟一可能的答复:“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可见.马克思关于俄国革命的论述包含了如下两方面内容:首先,把俄国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一是必须有俄国革命,二是俄国革命必须引发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并“双方互相补充”。其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阶段可以跨越,但必须以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改造即革命的变革作为重要的条件和前提。没有这个条件和前提,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就无从谈起。马克思认为,在俄国特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只有在革命的社会实践中对农村公社生产方式,对旧的社会结构和旧的生产关系,对被超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影响加以改造,才能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即生产力,才能为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式,才能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可以说,这是马克思“跨越论”的精髓。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了进一步的补充。
第一,恩格斯阐明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东方落后国家发展的共同规律。马克思认为,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历史现象,不是任何一个东方落后国家都可以实现的。恩格斯却把马克思这一观点由俄国扩展到一切非资本主义的落后国家,由一种特定的特殊发展道路引申为对东方落后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发展道路。他在1894年《“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认为,“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此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可以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但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由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做出榜样和积极支持。”这一过程,“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在这里,恩格斯进一步揭示了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它可以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不必再重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走过的道路,而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只要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给予积极支持,就有这种可能。
第二,恩格斯强调西欧无产阶级革命是东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马克思提出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必要条件是:1)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2)需要有俄国革命,只是一般地涉及到国际条件。恩格斯在谈到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则更加突出地强调需要有一定的国际条件,甚至把这种国际条件看作是农村公社能否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先决条件。他认为,虽然资本主义制度已发生危机,终将被新的公有制社会所代替,但这并不能赋予俄国农村公社一种能够使它把自己发展成为新的社会形式的力量,而且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工业也不能自动地为俄国农村公社所掌握并成为公社的个体生产转变为集体生产的物质条件。只有当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才能援助俄国农村公社完成向高级形式的公有制过渡的艰巨历程。“即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之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而这个革命会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其中也为他们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其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资”,公社“有呵能变成确实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那么这正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
三、几点思考
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研究。有几点体会。
第一,对于东方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认为不能,而在70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可能。在1882年俄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马恩提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这两种设想.哪一种更正确、更实际呢?只有后人的实践才能验证。从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来看,20世纪出现的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一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而不是原来典型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过对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反而显示了活力,这似乎表明,社会主义的胜利不需要以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为前提,落后的东方各国也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但是,20世纪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没有哪一个是原来马克思设想的那种典型的东亚西亚式的国家,不仅资本主义或多或少有了一些发展,而且,在向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农村公社及土地公有制早已不存在了,它们并未起到新社会支点的作用。就俄国而言,早在十月革命前,农村公社已经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解体,当然,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没有“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相互补充。”而其它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诞生前根本没有俄国农村公社那样的生产方式,更没有“西欧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这一先决条件。就这个意义而言,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并未完全实现和得到证实,或者说,当代社会主义的出现并不是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的结果,当然也不能验证这一思想是否正确。
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同于马克思所说的由发达资本主义脱胎而来的社会主义,也不是根据马克思的“跨越论”建立的社会主义。就前者而言,中国目前尚没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那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后者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诞生前一没有俄国农村公社那样的土地公有制;二没有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对农村公社生产方式改造的可能;三没有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榜样和支持。因此,中国所走的是另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
如果说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是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话,那么,这种跨越也仅仅只是社会制度的跨越,单就资本主义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而言,没有跨越也不可能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但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经过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还要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作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还将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根据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构想,港、澳、台地区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中国在初级阶段坚持对外开放,并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使中国的经济最终纳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保留并允许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没有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的跨越,而只是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