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谈从三个维度看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

2015-09-10 09: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现代化;邓小平;马克思主义
  论文摘要: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起步于近代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了解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从历史、价值、现实三个维度来把握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 
  一、历史维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初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尖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军事上的惨败促使一批仁人志士“睁眼看世界”,由此而来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发展并逐步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但是此后的历史证明,资产阶级所领导的以图强为目标的变法和改革都无一幸免地失败了。尽管******取得了政权,但是“******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62这种局面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根本改善。 
  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属于“后发”国家。自身没有经历过大工业的洗历,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经济形态以小农经济为主,思想文化上还受封建残余的束缚。“早发”现代化国家大多经历过本国大工业充分发展,并且走上的是一条以牺牲世界其他落后国家的原料、资源来支撑其发展的道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逐渐进入垄断阶段之后,各国纷纷加强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和控制,这使得其他国家几乎不可能再走“掠夺式”的道路来实现本国的现代化。此时的中国也在列强加紧争夺和控制的范围之内,近代中国之所以长期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涉和扶植。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从一开始,便处于处处受阻遏的国际环境中。而外国势力扶植则造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军阀对外来资本主义的依附,这就不可避免地决定了他们的软弱性。再加上缺乏广大的社会群众基础,使得他们无法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因而无法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正因为此,邓小平指出“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1]63“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发展起来也不容易。现在国际市场已经被占得满满的,打进去都很不容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31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使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在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分配方式,使身为“落后”国家的中国可以最大可能地集中和使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国内要素的积极性,这样即使在外国势力封锁包围的时候,中国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仍然可以取得大的发展。而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二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诞生之始,中国共产党便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并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成熟。对中国国情、中国民情的充分了解和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成功的极重要原因。反观其他的政治力量,则没有这样的特性。总结******的失败经验,邓小平指出,要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搞现代化,“没有一个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1]341、342 
  二、价值维度:必须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民族荣誉感等因素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的一种精神动力”,“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1]62 


  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功利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原则带来的对个人价值的漠视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是邓小平认为中国不能走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另一原因。布热津斯基在其《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指出,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样板”的美国面临着20个严重的难题,其中包括“过度的性自由”、“视觉传媒大播道德败坏之世风”、“日益弥漫的精神空虚”等。因而,“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1]167 
  冷战中美国从与苏联的斗争中看到了意识形态因素对于瓦解一个国家的作用,并在冷战后继续把文化政策推向全球。约瑟夫·奈指出文化“这种无形的力量没有导弹驱逐舰护卫下的货轮那样气势汹汹,但是它却能够散布在全球性的广阔空间,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感情,从而能最终改变导弹的和货轮的归属。”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1]167对于这一点,邓小平的认识是清醒的。邓小平一贯主张中国的发展必须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一贯主张着重介绍西方先进发展经验的思想和文化作品,但他同时对一些企图借机制造“精神污染”的现象则是深恶痛绝,对国内一些人盲目地引进国外“垃圾文化”的行为也深感痛心:“现在有些同志对于本文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以至连一些在西方国家也认为低级庸俗或有害的书籍、电影、音乐、舞蹈以及录像、录音,这几年也输入不少。”[1]44他指出,这些“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1]40 
  面对这样的情况,邓小平严厉地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1]40 
  三、现实维度: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后发”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所带来的“两极分化”与贫穷问题至今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因此,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现代化成果的“归宿”问题,即是各国的现代化道路能不能使自己的人民从中得到实惠。邓小平认为我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1]208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没有对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中国共产党就不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样,缺乏对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肯定与尊重,也不能取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正是对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高度关注,使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63“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我们上面怎么算账也算不过他们,他们那里的帐最真实。”[1]355 
 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能不能实现、如何实现、为谁而实现,是贯穿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的主要脉络。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则必须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中国现代化成功实施的必然逻辑,也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题中之义。“以人为本”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16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