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邓小平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发展理论体系,在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方面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正因为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发展观,成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渊源
科学发展观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渊源,作为新中国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对科学发展观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一、科学发展的前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科学发展观曾为文革及稍后的“两个凡是”思想所禁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重新为人们所思考。
很难想象束缚了思想的人能够做出什么大的成就来,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我们做一切工作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1] 我们“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1]
因此,解放思想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重要前提,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创新、工作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在新时代,我们依然要充分认识解放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大力破除不利于改革创新的思想障碍,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觉改革不符合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真正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邓小平的“以民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直接渊源
邓小平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发展。他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 “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因此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要实现好、维护并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他指出,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强调,人民群众最现实、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丰富了邓小平体现人民利益的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本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建设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一些矛盾。为此,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比如要进一步解决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等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三、邓小平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影响
当代世界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现代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却很少有人自觉地从全人类的高度观察发展。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紧紧立足于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发展加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趋势,强调发展问题应当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实现了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内涵有三个重要方面:其一,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发展不是任何孤立国家和地区的特殊现象。把握发展,必须立足于全球高度,着眼于世界现代化的整体发展。基于这一视角当代世界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和平,一个是发展。其二,发展必须以维护国家主权为前提。发展中国家要求得自身的顺利发展,必须强化主权意识:主权问题不容讨价还价;主权高于****。其三,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发展并不只有同一模式、同一形态,他国经验可以借鉴、汲取,绝不可以照抄照搬。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蕴涵着对世界发展的期待和关怀,同时也只有国际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会有更好的外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和谐世界当然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涵义。这一命题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涵义:(1)“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各国应该携起手来,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2)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解决全球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3)维护和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4)维护联合国权威,提高联合国效率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不难发现,建设和谐世界的论断,正是对邓小平关于国际形势判断的继承,其四点重要涵义,从思维方式到分析、判断都是来源于邓小平关于发展必须提到全人类高度来认识的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同样对邓小平的这一理论充实了新的内容:强调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进一步揭示了和平与发展目标之间的深层关系;关于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是对邓小平有关国际经济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提炼语言更加简洁,目标更加明确;关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各自所应承担责任的阐述,不仅实现了对邓小平相关思想的进一步提炼,而且有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关于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的观点,揭示了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深层理论根据,有利于增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自豪感,反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关于更好地发挥联合国作用的思想,实践意义上,是以组织手段保障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大举措,从理论意义上看,是对邓小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总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提出的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观点,在理论层面上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之间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正因为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发展观,成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14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
******.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光明日报,200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