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邓小平;毛泽东;外交政策
论文摘要: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在继承并发展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外交理念,其关键在于邓小平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他不仅善于继承并灵活运用毛泽东外交思想中那些带有根本意义的方法论和观点,而且敢于突破常规,大胆扬弃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观点、旧理论,从而真正做到了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外交思想。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继承了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基本点也就是邓小平外交理论的生长点,但是邓小平外交理论又不是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简单承袭,而是在结合了时代特征和个人独特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
毛泽东对二战后时代特征的概括是战争与革命,他的判断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以后又逐步过渡为美苏两极争霸,以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为标志的冷战阴影笼罩全球。二是中国地缘政治状况恶化,先后爆发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印战争和珍宝岛战役四场边境战争。特别是中苏交恶后,苏联长期陈兵百万于中苏边境,给中国造成了相当大的地缘压力。所有这一切都加深了毛泽东对国际局势的忧虑,得出了“不是战争引起革命,就是革命制止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的结论,进而提出“要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观点。这种认识对于军队提高警惕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问题在于这种对时代主题和世界大战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中国国内政策的制定。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外交理论体系,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仍以继承毛泽东的外交思想为主,但是“国际形势变化很大,许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现实,过去老的战略规定也不符合现实了”。[1]邓小平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阐述了国际形势的变化:首先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化与扩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为先导、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主要任务,世界各国经贸联系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潜在的战争风险。其次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动态平衡,阵营内部的分化加剧。摆脱殖民统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项活动,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加强,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逐步降低。
正是在对世界形势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邓小平改变了毛泽东关于时代主题的论断,他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发展是和平的根本目的,人类只有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均衡持续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维护和平的局面。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论述是毛泽东外交思想在新时期的扬弃和发展,这一新时代观的形成为中国制定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关于具体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邓小平主要在三个方面发展了毛泽东的外交思想:一是在对外交往中淡化意识形态的作用,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实行事实上的不结盟政策;二是在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的过程中,由不顾自身承受能力无偿的经济援助改为开展双向互利合作;三是在发展对外关系的过程中从一般性的向外国学习转变为实行系统的对外开放政策。
毛泽东时代的外交政策呈现出明显的三个阶段性特征,即五十年代的“一边倒”、六十年代的“两面反”和七十年代的“一条线”,其实质是统一战线战略的国际运用,带有明显的政治结盟倾向。邓小平主政后鉴于八十年代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赋予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他多次强调在对外交往中“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针对西方国家大力鼓吹的“****高于主权”的论调,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作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国权。”不同任何大国结盟,不参加任何大国组织的军事集团,同所有国家都要搞好关系。“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中国历来注重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建立不久就派志愿军入朝支持朝鲜人民的保家卫国战争,此后中国又倾全力支持了越南人民的抗法抗美斗争。几乎所有反抗殖民统治的亚非拉国家人民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过中国的无私援助,有些援助是在中国自身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中国自身的承受能力,加重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经济负担。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关于把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关系作为中国外交基本立足点的基础上,改变了以往中国单方面无偿援助的做法,代之以大力开展平等互利的双向经济合作。这主要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身力量有限,对外援助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此外邓小平还代表中国政府公开表示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称霸、不当头。“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向外国学习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认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中国应该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取长补短。“我们愿意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学习。每个国家都有值得学习的长处。”尽管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宝贵思想,但受国际环境的制约,建国初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中苏交恶后,这扇大门也被关闭了,中国在事实上又陷入了闭关锁国的境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将毛泽东这一战略构想发扬光大并付诸实践,提出了对外开放的系统理论。邓小平认为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同时也强调指出对外开放并不排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事物,有利于增强中国自力更生的能力。
三
国家之间的交往不仅有合作,有时也会有冲突和争端,如何解决国际争端与冲突是经常摆在各国政治领袖面前的一个难题。具体到中国来说,围绕中国的争端与冲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台港澳问题,另一类是领土领海争端问题。
建国初毛泽东认为台湾问题“就美国来说,这是一个国际问题,国际问题只能用和平道路解决,不能用武力解决。就蒋介石来说,台湾是一个国内问题。国内问题有两个解决办法,和平解决或武力解决。”进入六十年代,毛泽东和周恩来又提出了“一纲四目”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但受制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始终未能付诸实施。对于香港和澳门问题,毛泽东一直主张在适当的时候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在未解决之前,有关各方应维持现状。与毛泽东文武并重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相比,邓小平更加倾向于和平解决,为此他提出了一国两制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虽然是就台湾问题提出的,但却首先在香港和澳门得以实施。“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显然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央人民政府,所谓“两制”指的是国家统一后大陆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享有除了外交和国防以外的一切权利。对于台湾还享有更高程度的自主权,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一国两制充分考虑到了三地的历史和现状,是各方都可以接受最佳方案。中国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同时,维系了与英国和葡萄牙的友好关系,从而为解决国家间的争端与冲突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毛泽东解决国际争端总的思路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毛泽东在外交上历来主张以理服人,决不干涉它国内政,主张国家间在发生争端时应尽量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但是对于那些肆意侵占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行为,毛泽东主张予以坚决打击,不战则已,战则必胜。中印边境战争、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和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都体现了毛泽东这一立场。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这一战略立场的同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更加务实和灵活的调整,即在解决中国和周边国家领土领海争端时实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方针。邓小平认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留给子孙后代待条件成熟时解决。按照邓小平这一战略构想,中国和东盟有关国家达成了维系南海问题现状和共同开发南海资源的协议。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在继承并发展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外交理念,其关键在于邓小平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他不仅善于继承并灵活运用毛泽东外交思想中那些带有根本意义的方法论和观点,而且敢于突破常规,大胆扬弃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观点、旧理论,从而真正做到了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外交思想。关于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历史定位,******作了较为完整地概括:“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外交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外交工作长期的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05、348、57、56、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毛泽东外交文选[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34、382.
人民日报[N].1998-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