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2015-09-08 09: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党的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宏伟的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此,理性地分析党的领导集体深刻诠释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过程,这无论是对于丰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研究,还是为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党的领导集体坚持历史尺度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注重社会的协调、整合发展,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衡量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革命性跃迁和整体性发展,就存在着两个极为重要的衡量尺度:其一是强化工具和手段意义、注重实用理性的历史尺度;其二是突出理想和信念意义、崇尚超越性理性的价值尺度。前者指的是基于目的的合理性和对达成目的可资运用手段的估价,并在此基础上去追求一个限定的目标并设法预测其可能的后果,它重视的是功利的价值,关注的是当下的生存、发展和享受,崇尚效益、崇拜乃至迷信科技的力量,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快乐;而后者则重视人的价值,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意义,崇尚终极关怀,追求精神或道德的富足。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与人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交互作用的辩证运动过程。一方面,社会现代化受客观规律制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认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1]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认为,社会现代化又“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19人们在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我”的方式进行活动,改变着自身的自然和外部自然界。可以看出,马克思在阐释其现代化思想的时候,充分注意到了历史尺度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 
 二、党的领导集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内容上极大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 
  党的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与时俱进,在具体内容上极大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 
  1.党的领导集体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把维持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关于现代化运行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巩固对世界现代化进程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并把这种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完善作为社会现代化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障。中国以此为指导,认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稳定压倒一切”就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正常运行条件,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唯有稳定才能搞好经济建设。国泰和民安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国泰就没有民安;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也没有国家的兴旺发达。”210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213在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为了维持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保证社会现代化持续、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党的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首先,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211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215其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保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最后,在国内则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继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等,力求维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 

 2.党的领导集体坚持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抄照搬外国模式,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关于现代化有不同道路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革命性跃迁和整体性发展过程中,西欧有西欧的模式和道路,东方有着不同于西欧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又称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党的领导集体充分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经济文化尚十分落后的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前提下,可以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指出,“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94“走自己的路”反映的是一种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实践理念,是一种确保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照抄外国模式的崇高信念。它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其前提和支撑,邓小平曾多次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29当然,独立自主不是自我封闭,自力更生更不是盲目排外,相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向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切外国开放,并主动加入世贸组织,这也是在“走自己的路。”
  3.党的领导集体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关于现代化进程实质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现代大工业在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上的积极作用,高度评价了作为现代历史主体的资产阶级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上的巨大贡献,即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56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力的高速增长看成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实质之所在,即“生产力呈‘指数级’增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实质之所在”。在马克思看来,这是现代社会不同于过去一切世代最为本质的地方。党的领导集体以此为指导,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生产力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三大确立起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都多次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3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3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认定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关于现代化进程实质的学说,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首先,把经济建设当作大局来看待,邓小平指出,“这个大局就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大局。”98“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99其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定格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73再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协调发展相结合。协调发展一方面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一系列的“两手抓”方针上;另一方面,协调发展意味着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上。最后,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协调好人们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4.党的领导集体坚持厉行改革,锐意创新,与时俱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关于现代化发展动力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和社会效益的需求是社会现代化得以产生并不断向前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恩格斯指出,“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173党的领导集体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在“文革”后期广大劳动群众生产积极性被束缚,现代化的动力未能置身于直接物质利益刺激之中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贯做法,厉行改革,锐意创新,与时俱进。故而邓小平认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且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36改革就其实质和目标来说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现代化的动力重新回到同物质利益刺激紧密相联的利润追求之中。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