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辩证法思想探究

2015-09-08 09: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集中讨论辩证法不多的几个重要文本之一。本文将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讨论《手稿》中相互联系着的三类辩证法思想,即马克思对实践辩证法、否定辩证法和革命辩证法的基本问题规定与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手稿》中蕴含的实践辩证法思想 
  (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性的批判。否定了精神的神秘性、万能性和辩证法的不彻底性。《手稿》中马克思说:“但是,因为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一个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形成的历史。”可见,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是对历史活动所做的抽象的表达,其关键就是把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的主体理解为神、绝对精神、哲学精神、宇宙精神、自我意识,把人理解为人的抽象。“在这里,不是人的本质以非人的方式同自身对立的对象化,而是人的本质以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方式并且同抽象思维对立的对象化,被当作异化的被设定的和应该扬弃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这是“神秘莫测的”,是自我意识“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 
  (二)在实践基础上对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肯定和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成果都汇集到人的实践活动上,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辩证运动的一切要素来。《手稿》中马克思说:“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实践辩证法的批判继承与唯物主义颠倒。接着,马克思就“在异化这个规定之内”,“通过异化的方式”考察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并对他的“有关自身的否定的积极意义”作了总结说明,即“把人的自我异化、人的本质的外化、人的非对象化和非现实化理解为自我获得、本质的表现、对象化、现实化。简单地说,他在抽象的范围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把人对自身的关系性理解为对异己本质的关系,把那作为异己存在物来表现自身的活动理解为生成着的类意识和类生活。”在这里,经过马克思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立场的改写,黑格尔意识发展的辩证法变成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 
  (三)提出实践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在《手稿》中,马克思鲜明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上述观点清楚地表明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和劳动实践主体即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人来自自然界,生活于自然界,是现实的、感性的存在物,是受动的存在物。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也就是说,人不仅仅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人的特性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有意识的、有目的、有创造力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正如同其他自然存在物有其自身的形成过程一样,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人类的历史也是以自然史为前提的,历史本身就是自然界生成为人的一个现实部分,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只有能动与受动的结合,才有了人的实践并产生了人及其周围世界的辩证运动。世界发展的秘密就在人与自然基于实践的这种辩证运动之中。 

 二、《手稿》中蕴含的否定的辩证法思想
  否定的辩证法对于马克思来说,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也在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上,也是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否定性构成事物发展的统一链条。人的事件本身就是对外部世界的否定,这种否定性正是来自外部世界与人的不协调上。人全部历史都是否定自然和社会现存状况的历史,也都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一)异化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过程其实是异化与异化的扬弃过程,一方面,异化作为发展的特定环节有其必然性;人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达到“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在《手稿》中,马克思划分了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正体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后一阶段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对它的否定,人与社会正是在“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这样一个辩证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异化正是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否定阶段,它也是人自身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另一方面,异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又决定了它必定被发展所代替。马克思曾经指出: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的基础上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生产力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也就是说,人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人的发展采取了异化这种特殊的否定性形式。异化作为发展的必经环节,是人的发展的一种否定性形式。异化的负面效应又决定了它终将被扬弃,在发展过程中为新的更高级的阶段与形式所取代,以达到下一个“否定之否定”。
  (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自然环境一起发展的。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人依靠自然界存在。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如果没有借以进行劳动的对象,劳动便不能生存;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一种较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劳动者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没有自然给人类提供的材料、资料,人的劳动不能存在,人本身也不能存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其一马克思先说人的劳动不存在,其二说人本身的不存在是在“狭隘”意义上的。可见人的劳动的存在大于人本身的存在,人的劳动存在重于人本身的存在;而且就自然意义人本身的生存资料来看,自然提供的实现,即生存资料的实现必须以人类劳动为先决条件。这说明,任何意义上的人对自然或自然对人,人既有受动也有能动,他必然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另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需要。对人来说,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对自然界来说,自然界也离不开人。“人(和动物一样)赖无机自然界来生活,而人较之动物越是万能,那么,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
 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这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这段论述里面暗含着这样一个意思,即人的万能并不能超越自然,虽说是它“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因为马克思特别强调了“人的万能”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因为这种分离其实就等于“自然界同自身分离”。所以说,“人的万能”只是自然过程的成果或现象,不是自然过程的最终目的,更不是什么超自然,虽然看上去它有许多极似超自然的特点。因而如果说自然有需要的话,那么人及其万能就是一个,而且我们看到人及其万能作为自然的需要也是十分自然的,以至于它们都不像是自然的需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