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

2015-08-21 13: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开拓性、继承性、系统性、前瞻性、务实性、本土性、开放性等重要特征。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规律和实践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Abstract: In the 30 years‘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arty has gain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achievements and formed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s an important guiding ide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cause, this system has its own distinguished nature, such as its scientific, pioneering, successive, systematic, forwardlooking, pragmatic, indigenous and open features.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features will help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rule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its practical path, which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n practice.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oretical innovation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构建并不断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显着的科学性、开拓性、继承性、系统性、前瞻性、务实性、本土性、开放性等重要特征。把握这些重要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党自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科学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它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与实践基础之上,具有显着的科学性。首先,这一创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索与总结的结果,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这一创新的理论体系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因此,这一创新的理论体系具有显着的科学性。同时,这一创新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还具体体现在求真性,即追求真理之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求真性即是勇于探索真理、敢于追求真理,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过程,本质上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实际情况,适应时代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真理、追求真理、把握真理的理论创新实践过程。
  追求科学性、坚持求真性,首先强调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的世界观、历史观,我们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都根植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理论渊源。同时,追求科学性、坚持求真性,又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由于理论创新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要在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在理论创新中追求科学性、坚持求真性,就是要在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历史环境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提出新理念、得出新结论;就是要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历史时期,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理论创新获取新的理论成果,并以创新理论指导和推进新的社会实践。追求科学性、坚持求真性,既要求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科学性,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正是我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扎根于中国的土壤、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把握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要求,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实践、不断取得理论成果的理论创新过程。
  科学的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又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因而,这一理论体系具有显着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理论。
  二、开拓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正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正是有了这种开拓创新的品质,才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为可能,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我们的理论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开拓、不断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进程,不断开拓创新,构建和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进入了新的阶段,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比如邓小平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要求,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大胆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等一系列围绕社会主义发展的富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完整的邓小平理论,从而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如,我们党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地提出并阐明了当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跨越。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追求更加明确。这一创新理念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目的思想的丰富和拓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这一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决定了发展模式的创新,即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通过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发展、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改变经济生产方式,强化环境保护和环境支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使我国经济社会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因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解决了“中国怎样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一时代的重大命题,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发展的路径问题,从而为我党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赋予了重要而显着的开拓性特征。
  三、继承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认为“老祖宗”不能丢,因为我们共产党的由来和崇高目标,我们的世界观、历史观,我们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都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丢了“老祖宗”,就丢了根本。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不是框框,而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是我们理论创新的根基和渊源。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既要发展又要继承;既要继承,更要发展。比如,我们党创立并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新成果。这一理论体系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又是对这些理论的科学继承,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难以更好地继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发展理论,坚持马克思所确立的社会主义理想、制度和发展方向,坚持了列宁的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理论,坚持了毛泽东曾倡导的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的发展路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路线,还开拓性地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364。并在此基础上,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只要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突破了思想禁区和精神桎梏,确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关于党建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当今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放眼世界,站在时代的前沿,对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构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新理论体系。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中不仅注重了发展性,还充分彰显了继承性,坚持了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实现了继承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
  四、系统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立并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所组成,这一理论体系全面、科学地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什么要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具有显着的系统性特征。同时,构成这一理论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又各呈现出系统性。比如邓小平理论科学地解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和平统一祖国路径等重大命题,构建了系统、完整的邓小平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围绕新时期党的建设重大命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党的根本宗旨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拓展了党的建设新路径,使我党的建设理论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成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第一,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国实现强国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而正确的发展观,它在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统领的作用。第二,我们党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视野,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第三,我们党提出的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坚强政治保证。第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保障,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只有不断提升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保证党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第五,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任务和核心要素,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我们党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展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第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第七,我们党十六大以来创立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拓展和创新了我国发展思路,是新时期我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发展方略。第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第九,我们党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创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促进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开辟了新的有利的实现路径。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所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依赖的,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前瞻性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所谓“先导”,就是在前瞻性基础上的引领。前瞻性是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它揭示了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正因为科学理论把握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而就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和前瞻。我党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体系,既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地把握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又充分揭示和预测了客观事物发展的未来,将当前与未来、路径与目标、过程与结果汇集于辩证统一体中,使这一理论体系具有显着的前瞻性特征。
  比如我党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就是将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当今时代特征、国家发展路径紧密地联系起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这就是说,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因此,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因此,我们党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在指导国家的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又如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而将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的未来美好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同时,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关注人类代际关系的公平与协调,从而将发展提升到追求永续性的高度与境界。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当今的发展,还要顾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维护当代人利益,还要要维护后代人的利益,因而使这一发展理念彰显出极强的前瞻性。
  六、务实性
  务实性,是指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指导。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呼唤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而创新的理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是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进行的科学定位。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379-380这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要基于中国的国情,基于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决不能随意超越这个历史阶段。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时曾深刻指出: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有鉴于此,邓小平强调要尊重现实,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5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充分体现了我党在理论创新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精神,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务实性特征。又如,我们党在针对新的历史阶段应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论述了没有社会和谐也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17,从而把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落到了实处,也充分彰显了我党理论创新实践的务实性和理论指导的务实性。
  七、本土性
  本土性是指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中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把握时代脉搏与特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富有科学性、系统性又具有显着的本土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我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本土性特征的具体显现。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尚未完成,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同步迈进是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定态势,这一发展的基本态势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基本国情最显着的特征是农村人口众多。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持续发展。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形成具有浓郁的本土性特征。同时,党在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时,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都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客观实际,彰显了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显着的本土性特征。
  八、开放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和不断完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体系具有显着的开放性特征,正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首先表现在这一理论体系是面向世界、面向时代诉求的理论创新成果。如我党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正是我党面向世界、面向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全面考量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展示了我党理论创新的开放性、借鉴性,展示了我党在借鉴基础上善于归纳、善于总结、善于提高的理论创新能力。又如我们党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在当今全球化浪潮日趋高涨的条件下对我国如何面对世界、如何融入世界、如何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氛围、如何为中国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国际环境等重大时代命题的科学破解,是我们党在国际合作与发展重大问题上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具备了视野的开拓性、思维的开放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既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又善于睁大眼睛看世界,追踪世界的发展轨迹,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将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的发展之中。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特征还表现在它所指导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如我们党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既是在放眼世界、学习世界基础上形成的适应我国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一发展战略指引着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瞄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地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识,不断地关注和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不断地提升国家的科学研究综合实力,从而实现我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科学性、开拓性、继承性、系统性、前瞻性、务实性、本土性、开放性等理论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规律和实践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1.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6(21):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J].求是,2006(5): 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