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蕴涵着以人为本、对人的地位及命运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文关怀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上具有一致性,为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注意并科学处理社会生活各要素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关系,提供了科学思路和思维方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人文精神 和谐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文关怀精神解读
人文关怀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其人文精神关怀精神体现在:
1.强调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马克思认为:在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中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矛盾,物质财富是人们生活的手段,而不是人们生活的目的;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是劳动者,不是物质财富;物质财富是人的劳动作用于物质的结果,生产力是人的生产力,并非物本身的力。物质财富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和能力的大小,以及作用于物质所必需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资本统治的结果,不仅把物质财富变成了经济乃至社会的主体,而且将劳动异化了。 将资本所有者变成“资本的人格化”,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矛盾之所在;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突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克服劳动的异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的需要是人自身的规定性,是促使人们积极从事各项活动的内在动力。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从事劳动和其它社会活动,通过劳动和社会交往得到需要的满足,而需要的满足和满足需要的劳动又产生出新的需要,从而才能不断引发新的活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认为需要和生产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人的发展包含着多方面需要的发展。需要的发展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2.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揭示了****制度的反人道性质。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也包括三个方面:①人的异化。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马克思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把人当作商品,而且还当作精神上和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生产出来 ,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中,物的世界的增殖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因此,资本主义劳动不是发展劳动者的个性、才能,相反却使劳动主体的才能受限制、个性受压抑、人性受扭曲。②物的异化。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外化在产品上,劳动成为对象,成为一种异己的东西,这种异己的东西成为自己的对立面,生产的越多,劳动越廉价;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是自我否定的过程,劳动让劳动者相对的或者绝对的越来越贫困;人成为劳动的产物,甚至成为劳动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尊重劳动,承认人及其独立性和自我活动,但由于它把劳动看成是谋生劳动,既贬低了人,也贬低了劳动,是在承认“人”的假象下对人的彻底否定;马克思从作为劳动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指出尽管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创造了极大的财富,但它也极大地损害了无产者的利益,使无产阶级不仅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相反却丧失了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需要。③货币的异化。私有财产实际上是劳动异化的产物。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的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不如说财产是劳动外化的结果。马克思把劳动与财产的关系比作是上帝与人类的关系。私有财产和上帝都是人类理性迷雾产生的。私有财产和上帝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异化。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马克思明确指出,在经济生活中,金钱是一种外在于主体的物质,又是人类主体本质外化的表现。金钱明明是人创造的东西,可是现在它却以“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的身份剥夺了主体自身和整个世界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异化了的主体又不得不拜倒在这个人造物面前,即“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 ”。这是主体的人与自己的创造物关系的颠倒。
3.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谋求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观点是: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用。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因而要解决这个根本矛盾,就要边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当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了时,国家权力消失,人就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人又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同时人也不再受分工的束缚,真正成为自身的主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自由的人”。由这样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组成的联合体,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
4.强调自然界与人、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同时马克思还认为未来社会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和自然界的同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依赖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可以主动的改造自然界。自然界的改造和经济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经济的发展要依赖于自然条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人必须合理的支配自然界,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了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真谛。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与自然一定要和谐,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文关怀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文关怀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在理论上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肯定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及其根源,表现了马克思对社会结构和谐的追求,对人际关系和谐的追求;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反映了他对人与社会和谐的向往;而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条件、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则表现了对人自身的和谐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蕴涵的以人为本、对人的地位及命运的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为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注意并科学处理社会生活各要素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关系,提供了科学思路和思维方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以人为本,一是说人是目的,即人是人的活动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归宿。这里强调的是“为了谁”的问题。二是说人是关键。与技术、自然资源、资本等物的因素相比,人这个因素最活跃、最重要。最根本,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里强调的是“依靠谁”的问题。三是说人是主体。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人总是扮演主体的角色。而人的主体角色,只有在不断实现、发展和维护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因此,从为了人的目的出发,通过所创造的各项成果都应当为人们所共享。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则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把发展同人的关系、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突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目的性 ,即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好处,就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其创造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动力。和谐是指逐步实现社会结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完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为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证。在政治方面,应该保证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在经济方面,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 ,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 ,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 ,社会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在文化方面,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进一步弘扬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对民众进行人文精神、终极关怀的启迪教育,正确处理社会的人际关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的本质是人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民众进行人文精神、终极关怀的启迪教育,引导人们逐步跳出只在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去思考问题的立足点,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道德,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和睦融洽的和谐局面,努力实现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