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了《文学概论》之后,我了解了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也知道了这四要素可以很好地去分析一部文学作品,文学四要素即:作品、作者、世界、读者,以《骆驼祥子》为例。
作品是作者创作的成果,是读者阅读的对象,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在我看来,《骆驼祥子》独特的形式在于,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的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文章。
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在文学活动中,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作品的创作动机和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以及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也需要靠平时的经验和学识上的积累才能创作出文学作品。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社会生活。他在1913 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但是因经济困难退学,面临谋生持家的难题。所以对于创作出《骆驼祥子》这样的作品也是有迹可循的。
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骆驼祥子》里面的社会背景,是二三十年代的军阀混战时期。在那个时候中国城市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提高,但总体上看还是很低下,而且极不平衡。社会经济持续不景气,失业的人越来越多,那些仅靠出卖劳动力过活的失业率最高,就如祥子这样的底层劳动车夫,就在底层社会上劳苦拉车工作,为了生计不断奔波。
读者是作品的接受主体,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不同时代的人对作品有不同的解读,不同年龄段的人也对同一个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这会受主客观的影响,读者有自己的思想,会带着自己的看法和所学所感去接受一个文学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作品的解读,是有很多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