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同时在食品、化妆品、轻工、石油等许多行业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又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固沙植物。近年来,随着甘草需求量的不断增长,野生甘草资源的日益匮乏,栽培甘草逐渐成为甘草原料的重要来源。因此有必要明确甘草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田间栽培管理措施的改进提供科学指导,进而提高栽培甘草品质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研究以张北地区3年生栽培甘草为实验材料,利用HPLC法测定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素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分析了各成分的分布部位及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进行了农艺性状与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素3种有效成分同时测定的HPLC方法,其回归方程分别为: 甘草酸:Y=×10~7X + (n=6); 甘草苷:Y=×10~8 X﹣(n=6); 异甘草素:Y=×10~8 X﹣(n=6) 2.不同农艺性状间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的性状有芽数与根重、根粗,株高与根重、根分支数,根重与茎粗,根分支数与根重、根粗等;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的性状有株高与茎粗,根重与根粗等。不同农艺性状与有效成分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甘草酸含量与茎粗、根粗、根重呈极著正相关,异甘草素含量与芽数呈显著正相关。 3.甘草地下器官中甘草酸含量在整个生长期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10月份达全年最高峰,地上部含量在整个生长期变化平稳,波动不大;地下部甘草苷含量在整个时期均呈升高-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规律,在花前期和果熟期含量较高,且在花前期为全年最高;茎叶中甘草苷的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在盛花期达到高峰;异甘草素的含量变化在全年均呈双峰状,地下部在花前期和果熟期含量较高,且在果熟期含量最高,枯萎期含量最低;地上部在盛花期和果熟期含量较高,且在盛花期含量最高,结果期含量最低。 4.有效成分变化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甘草地上及地下部分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变化动态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规律。在根中花前期和果荚成熟期呈现两个高峰期,在盛花期最低;而在茎叶中则为盛花期最高,花前期和果期含量较低。综合考虑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素3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确定秋季为甘草的最适采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