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进入唐代,文质彬彬,蔚为大观。三百年间,诗家辈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辉耀千古的巨星之外,还有“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刘长卿、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等数不清的璀璨的星星。可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僧尼。三百年间,名篇浩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万五千多首。诗歌反映生活面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技巧之纯熟,音律之严整和谐,达到前所未有,后人也难以攀越的高度。诗在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一个黄金的时代! 然而,关于唐诗兴盛的原因,却没有一致的见解,虽争论不断,然难归于统一,其观点主要有下列数种。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诗人地位的转移。认为唐诗的内容之所以丰富,涉及到各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地位有了变化。唐以前的诗坛大部分掌握在君主贵族手中,而唐代诗人大多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对现实社会有深切的体验。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孟郊、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等,大都是从穷困或是从流浪中奋斗出来的。“唐代用科举考试,打破了过去几百年的门阀制度,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可以登上政治舞台。这不仅在政治上反映出进步性,同时在文学上也反映出进步性,这是一个文化普及的解放的新时代。从此被压迫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于是文学的创作,就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学的束缚,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感情,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起来光辉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 统治阶级的提倡。刘大杰先生举太宗、高宗、武后、中宗及玄宗为例,说明唐统治者无不爱好文艺音乐,提倡风雅,尤其是在科举中,把诗歌的创作作为一项考试的内容,使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终南捷径”和“青年的必修科目”。这种大力的提倡,使诗歌的兴盛发达与普及成为“必然的现象”。 三、 诗体进化的规律所致。六朝开始形成七言古诗和律、绝新体诗,在形式、音律和词藻各方面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诗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大显身手,“来完成诗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从而造成光辉灿烂的成就的。另外,南北文风的融合与民族的创造力量也是唐诗繁荣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南北朝时,两个政权虽然相互对立,但文化与血液交流的激荡,一刻也不曾停止。到了唐代统一,南北文风,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风格,表现出民族强大的创造力量。 北京大学中文系专业1955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从多方面分析了唐诗兴盛的原因,然最为强调的是唐代的经济繁荣与阶级斗争。书中说: 如前所述,国家的富强昌盛,社会的和平安定,生活的富裕安乐,不仅使诗人们能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丰富了生活经历,扩大了眼界,而且培养了诗人乐观的精神以及为祖国建立功业的理想,激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以及诗人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又直接或间接地使诗人接触现实,正视现实,从而孕育了他们对现实的叛逆精神,或批判现实的精神。 这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显然带着时代的政治特点,但不无道理。北京大学1955级的《中国文学史》所揭示的其它原因约略同于刘大杰先生的。 吉林大学中文系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稿》更加重视从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上寻找原因,他们认为的原因主要有:一、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采取一些让步政策,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使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艺术亦随之欣欣向荣;二、唐王朝不断巩固边防,并扩张疆土,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三、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四、由于实行科举制度,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成为统治的基本依靠力量。这四个方面都对唐代文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所述的原因中有一个原因是之前学术界未提到的,即“文禁松弛”。书中说: 就整个唐代来说,是封建社会中的繁荣上升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力量还具有一定的信心,在文禁方面也比较松弛,不像以后的宋、元、明、清的统治者那样在文禁上一代比一代更加严密而残酷。 该书认为,这一个原因对于文学的发展相当的重要。 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所揭示的原因与他人略有不同,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说唐代诗人对文学遗产采取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他们既不拜倒在古人脚下,又能虚心地向古人学习。二是诗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固然是唐诗繁荣的结果,但反过来又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发展。 马茂元在《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中也探讨了唐诗繁荣的原因,他主要讲了三点:一是唐代诗人继承和发扬了过去诗歌的优秀传统,二是对民间文学高度重视,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三是“诗不言法”,“他们没有被任何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所束缚,被嵌在一个模子里,而是每个诗人,都能以自己独有的面貌与我们相见。”马氏因为没能从社会基础——政治经济的视角去分析,还遭到了时人的批评。 1979年之后,文学批评的禁区被打破,唐诗繁荣原因的讨论又活跃了起来。《文学评论》于该年第1期刊登了梁超然的文章,对之前的看法提出了商榷。认为将诗歌的繁荣与经济的繁荣直接联系起来是一种“庸俗化倾向”,亦与唐诗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例如唐太宗贞观时期的经济高涨就并没有带来诗歌的高潮。再者,作者也不同意把庶族地主阶级视为唐代诗坛的主要阶级基础和唐诗繁荣的决定力量,认为那种说法夸大了世、庶斗争的意义,夸大了庶族地主的进步性。实际上,“庶族地主”是个极其复杂的概念,是否是一个统一的阶层以及能不能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都值得怀疑。同一期的《文学评论》上,还发表了皇甫煃的《唐代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一文,该文对于把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视为“促成唐诗繁荣的一个直接原因”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科举制度只是一种考试制度,庶族地主可以利用它,世族地主也可以利用它。”“笼统地说唐代以诗赋取士因而促成了唐诗的繁荣,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初唐这一百年间,不用说还没有以诗赋取士,连律诗的最后定型也要到沈佺期、宋之问那时候,更不用说像后来那样用五言排律来考试进士了。然而初唐时期还没有以诗赋取士而诗歌已相当繁荣,这说明唐诗繁荣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 之后,许多专家仍坚持经济繁荣与唐诗兴盛有直接的关系。王水照《再谈唐诗繁荣的原因》(《文学评论丛刊》第7辑)一文,分析了其关系的具体内容:① 经济的繁荣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创作环境。② 经济繁荣造成的国力强大,直接影响到唐诗的创作精神,那就是“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理想”、“表现于不同题材、体裁中的开阔境界和昂扬的气象”。③ 经济繁荣所造成之交通、旅游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诗歌内容的丰富和题材范围的扩大。④ 经济繁荣为诗歌的发表和流传提供了物质手段(“发表和流传”指驿寄、投赠、“温卷”、题壁等)。 最近出版的章培恒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强调了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该书说:显然儒家思想在唐代是公认的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是士人必读的书籍,在进士科和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中,也都要考经书。而且,自唐立国以后,一些文人要求重兴儒学的呼声时起时伏,从未停止。这些都证明,儒学的地位在唐代较之魏晋和南朝有所提高。但是,儒学却并没有获得统治性的地位。道教和佛教,无论在统治集团还是在整个社会中,受重视的程度都不低于它。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状况,使得思想界较为自由活跃,文学创作也很少禁区。 仁智之见,都不无道理。但是独取哪一家之说都显得不够全面,可否将上述各点全部列上,都算作兴盛之原因呢?(朱恒夫,见《中国文学史疑案录·诗赋词曲编》)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据余秋雨考证,从隋朝到清朝,进士的总数大约十万左右。还不要说其他的,怎么可能一一列举?
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国势渐趋富强。但是,在文学上,直承南北朝的浮艳文风,依然占着统治地位。 北周时代苏绰在文风改革上曾提倡过复古,隋文帝在公元五八四年,又继续诏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还惩罚了文表写得华艳的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后来治书御史李谔上书指斥南朝文风是“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文帝又把这篇奏书颁示天下。这两次诏令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坛风气,但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隋朝前期,有一些原是北朝的诗人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曾经写了一些较好的边塞诗。质量虽然不够高,但这类作品在较短时期内先后出现,的确反映了一些新的风气。这里也多少说明了庾信、王褒诗风的影响。 卢思道(约530—582),主要生活在北朝。他的诗曾得庾信的赞美。《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诗中抒写了征人思妇互相思念的痛苦,并对追求功名的将军作了委宛的讽刺。语言清丽流畅,句法多用对偶,具有早期七言歌行的特色。 杨素(544—603)是隋朝开国大臣,非一般的文人。但诗写得很不错。他的《出塞》描写塞外荒寒景色:“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领兵出塞同突厥作战的生活体验。这首诗曾得到虞世基、薛道衡等著名诗人的酬和。他的《赠薛播州十四首》,回忆身世,怀慕知己,颇有隐微难言之痛。史传说这组诗“词气宏拔,风韵秀上”,是有一定根据的。 薛道衡(539—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县北)人。曾官至襄州总管,播州刺史,后因迕逆炀帝,被害。他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昔昔盐》是他的最著名的作品: 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风逐帷低。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诗虽然是写思妇悬念征人的传统主题,又夹杂了一些齐梁轻靡的词句,但是“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却能透过环境细节的描写,刻划出思妇孤独寂寞的心境,显出了艺术上的独创性。他的七言长诗《豫章行》,描写了闺中思妇缠绵悱恻的感情,结尾点出“不畏将军成久别,只恐封侯心更移”,深刻地揭示了妇女内心的悲哀和恐惧。他和杨素的《出塞》中“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等句,也有边塞的悲壮气氛。他还有一首著名的小诗《人曰思归》: 入春才七曰,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以计算归期的细微思想活动,委宛地表达思家的深情,颇有含蓄不尽的风味。 以上诗篇可以看出隋初诗风的确多少显示南北文学开始合流的一点新气象。在形式格律上,隋诗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其中七言诗形式的发展尤为显著。除了前面提到的卢思道、薛道衡的七言歌行而外,如隋炀帝的《江都宫乐歌》,形式上比庾信的《乌夜啼》更接近唐代的七律,而无名氏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其悠扬的声调,更宛然是唐代很成熟的七言绝句了。 但是,在整个隋代,齐梁影响都是比较根深蒂固的,不仅来自南朝的诗人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带着很深的积习,而且北朝文人之趋慕南朝文风,也是长期形成的风气。隋炀帝即位以后,更有意识提倡那种荒淫享乐、粉饰太平的宫体诗风。《隋书·文学传叙》说:“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其实他早年的“非轻侧”,只是为了迎合他父亲隋文帝的意旨。他骨子里对南朝文化一向非常醉心,他“好为吴语”,“三幸江都”,带头写了《宴东堂》、《嘲司花女》等等宫体诗,其他醉心南朝宫体的文人,也就更肆无忌惮地写起轻侧浮艳的诗歌来了。隋初诗坛的那点清新刚健气息,本来就薄弱,经这种齐梁诗风的冲击,很容易就被冲散了。 总的说来,隋诗是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的最初阶段。 唐朝。张九龄,字子寿 李白,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 杜甫,字子美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刘禹锡,字梦得 李商隐,字义山 骆宾王,字观光 王勃,字子安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 杜审言,字必简 陈子昂,字伯玉 沈全期,字云卿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 王昌龄,宇少伯 贺知章,字率真 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 刘长卿,字文房 高适,字达夫 柳宗元,字子厚 孟郊,字东野 韩愈,字退之 李贺,字长吉 贾岛,字浪仙,号无本 元稹,字微之 张籍,字文昌 杜牧,字牧之 宋朝。 辛弃疾 1104~1207年,南宋诗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 欧阳修 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天圣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 周邦彦 1056~1121年,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 吴文英 1212~1272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人。一生未仕,但平生所交,皆一时显贵,作词较多,是一位重要词人。其词典丽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谐。今传有《梦窗词》。 <<-- 李清照 1084~?,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于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词调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性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王灼云: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阁巷荒谣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 <<-- 史达祖 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人。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今传有《梅溪词》。其词工于咏物。 <<-- 王安石 1021~1086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 王沂孙 ?~约1290年,南宋词人。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会稽人。宋亡,归隐,在西湖结社唱和。有《花外集》、一名《碧山乐府》。碧山词多咏物,寄托遥深,哀婉动人。 <<-- 晏几道 约1040~1112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颖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 <<-- 晏殊 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性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原有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后人称之为“词人宰相”。 <<-- 苏轼 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在政治上属旧党,累遭贬黜。其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意境开阔。其书画也自成一家。 柳永 ?~约1053年,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名第七,故名柳七,宗安(今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 姜夔 1155~1121?年,字尧章,鄱阳人。号白石道人,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四库全书提要: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等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 秦观 1049~1100年,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商邮(今江苏)人。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坐元佑党籍。绍圣后累遭贬调。文辞为苏试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词诗,词多写男女情爱,伤感身世之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士长短句》。 <<-- 贺铸 1052~1125年,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辉县)人。孝惠皇后族孙。元佑中通判泗州、太平州,后退居吴下。其词题材较丰富,风格也多所变化,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善于融化前人成句。守格律、重用韵。今传《东山词》一卷、《贺方回词》二卷。 <<-- 张先 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都官郎中。晚年往来于杭州、吴兴间,过着优游的生活。词作与柳永齐名,号称“张三影”。今传《安陆词》、又名《张子野词》。 <<-- 张炎 1248~?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杭州)人。张俊六世孙,宋亡,落拓而终。他的词尤以咏物词名重当时,其作词圣“清空”之说,词有《山中白云》及词学专著《词源》传世。 <<-- 陆游 1125~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 李煜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朱淑真 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 李之仪 (公元1080看前后在世),北宋无棣(今属山东省)人。考取进士后,做过编修官(编写史书的官)。 <<-- 冯延巳 (903--960),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 <<-- 陈与义 (1090--1139),别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绍兴三年(1133)以荐补右迪功郎,五年(1135)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 <<-- 刘辰翁 (1231--1297),别号须溪,南宋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进士出身。做过濂溪书辽(当时讲学的地方)院长。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后来坚决不肯担任官职。宋亡后,埋头著书。在南宋遗民里面,他的词反映的爱国思想是比较强烈的。 <<-- 岳飞 (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贫寒,二十岁应募为“敢战士”,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绍兴十年(1140)统率岳家军大破金兵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准备渡河收复中原失地。但朝延执行投降政策,勒令其退兵。后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都是充满爱国激情的佳作。有《岳武穆集》,为后人所编。 <<-- 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入元不仕。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著数十种。善书画音律,能诗,尤好藏弃校书。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 范成大 (1126-1193),字至能,自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官司至参知政事。以诗著称。有《石湖集》。 <<-- 叶梦德 (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居乌程(今浙江湖州)。绍圣四年(1097)进士。徽宗时,累官司龙图阁直学士。南渡之初,官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总四路漕计,为支援抗金作过重要贡献。词风简淡,感怀国事之作有雄杰之气。 <<-- 张泌 字子澄,淮南人。生卒年不详。初官句容尉上书陈治道,南唐后主征为监察御史,累官至内史舍人。随后主归宋,仍入史馆,迁虞部郎中。后归家毗陵(今江苏常州)。现存词二十七首。其作大多为艳情词,风格介乎温庭筠、韦庄之间而倾禹于韦庄。用字工炼,章法巧妙,描绘细腻,用语流便。 <<--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大中祥八年(1015)进士。官司至参知政事。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主要主持者。也是有名的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词只存五首。 <<-- 张孝祥 (1132-1169)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卜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但有些词作也有不够清新生动,远离生活之弊。其中代表作有《西江月》(一)、《念奴娇》、《浣溪沙》(一)、(二)、《水调歌头》(十一)等,其作与张元干的爱国词章一起,对后来辛派词人的创作很有影响。作品有《于湖集》,词集为《于湖词》。 赵佶 (1082-1135) 即宋徽宗,神宗之子,哲宗时封端王。1100-1125年在位。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持国政,穷奢极欲,兴建苑囿宫观,滥增捐税,以致国政日堕,河北、两浙等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书法方面自创“瘦金体”。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宗词》。 <<-- 万俟咏 (万俟读作mo qi莫齐,是复姓) (?-?) 字雅言,里居不详。哲宗元佑间,即以词著名。绍圣中废科举,以三舍法取士,遂绝意进取,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每制一腔,哄传京中。徽宗崇宁年间召试补官,为大晟乐府制撰。高宗绍兴五年(1120),补下州文学。其词多颂谀、风月之作,注重音律,构思新颖,风格淡婉工雅,其中《长相思》,《诉衷情》等词皆有名。原著《大声集》已佚。近人赵万里辑得其词二十九首。 <<-- 吕本中 (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初授承务郎。徽宗宣和六年(1124),为枢密院编修官。后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1136),召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罢官。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其诗颇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又学李白、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格,诗风明畅灵活。其词以婉丽见长,也有悲慨时事、渴望收复中原故土的词作。感情浓郁,语意深沉。代表词作有《采桑子》、《蝶恋花》、《减字木兰花》、《生查子》(一)等,其中《采桑子》描写一女子的刻骨相思,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西江月”,恨恋人“不似”和“却似”,比喻巧妙,写法新颖别致,又饶有民歌风味,令人回味无穷,堪称妙手天成的上乘之作。词《蝶恋花》结句中的“眉尖一点”的指代也十分新巧,值得一提。东莱著有《东莱诗集》、《紫微诗话》、《江西诗社宗派图》。后人辑有《紫微词》。 <<-- 王观 (?-?)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官至翰林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却又谑而不虐。代表作有《卜算子》、《临江仙》、《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著《冠柳集》,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 周紫芝 (1082-1155)字小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诗著名,无典故堆砌,自然顺畅。也能词,风格与诗近,清丽婉曲,无刻意雕琢痕迹。譬如《踏莎行》(一)写离人别情:游丝飞絮,斜阳烟渚,愁情无数。给人的感觉是情深意切,景物迷离。堪称难得的上乘之作。其中“泪珠阁定空相觑”一句的用词尤其巧妙,最后这一问更是催人泪下。其他如《生查子》(一)、(三)、(四),《西江月》(二)、(五)、(七),《菩萨蛮》,《谒金门》、《卜算子》等都是佳作。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 <<-- 胡铨 (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授抚州事军判官。绍兴七年(1137)任枢密院编修官。因坚持抗金,上书请斩秦桧等三人,遭秦桧迫害,谪吉阳军。桧死,始得内迁。孝宗时,起为工部员外郎、端明殿学士。能文工词。词作不多,但风格较为多样,其中反对和议的愤世之作都笔墨酣畅,意气雄迈。代表作有《好事近》、《菩萨蛮》、《醉落魄》、《玉楼春》等。其中在《好事近》里词人对“豺狼当辙”的现实进行了怒斥,表明自己“处涸辙以犹欢”的志向情操,写得一气呵成,慷慨激昂。而词《菩萨蛮》则是另一种风格,写情人恨别,竟至于发痴愿,希望老天垂怜,使“今宵长似年”,真是良宵苦短,离恨绵长,令人不禁同情感伤。原著《澹庵集》多散佚;今有《澹庵文集》、《澹庵词》。 黄公度 (1109-1156) 字师宪,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罢归。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其咏梅词有好几首,盖是欣羡梅傲雪凌霜之高洁品性故也。公度作品多运用朴词造感人之深境,可谓深得“词浅意深”之妙,艺术造诣很高。代表作有《菩萨蛮》([一]、[二])、《卜算子》(二)、《浣溪沙》、《一剪梅》、《千秋岁》、《眼儿媚》、《朝中措》(一)等。其中《菩萨蛮》(一)写离人愁思,“愁绪促眉端,不随衣带宽”,人因愁而渐瘦,衣带渐宽,而眉头却依旧紧锁,不见有渐宽的迹象,写得妙趣横生。《卜算子》(二)中“薄宦各东西,往事随风雨”,“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都是词浅意哀的佳句。类似的佳句在各词作中还能找出不少,此足见公度素有潘江陆海之高才也。有《知稼翁集》,词集为《知稼翁词》。 <<-- 潘阆 (?-1009)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广陵(江苏扬州)人。太宗至道元年(995)召对,赐进士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后以“狂妄”罪名被斥,飘泊江湖,以卖药为生。真宗时释其罪,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参军。与寇准、王禹偁、林逋等交游唱和。尝往来于苏杭,现存词几乎皆是歌咏杭州西湖景色,颇具浪漫色彩,笔调清新,多有佳句,其中以《酒泉子》(一)、(二)、(三)为最著名。《酒泉子》(二)描写钱塘江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堪称古今“潮诗第一”;诗中的弄潮儿形象激励人勇往直前,充满了力度,极其令人振奋。有《逍遥集》,词集为《逍遥词》。 <<-- 朱熹 (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有名的。
田园风光美 人民生活苦——中国古代田园诗词一、 所谓田园诗,应是指歌咏农村田园生活的诗歌。人们通常把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些诗称为“田园诗”,因而后世的文学家便把田园诗的范畴限于隐居乡野诗人的作品,把其题材局限于写农村田园的风光和隐士的乡居生活。这样的理解,大致符合早期文人田园诗的创作情况,但它既不能包括《诗经》及汉乐府中许多写农村田园生活的作品,也无法概括唐宋以后田园诗内容的全部,因而是片面的。 田园诗创作公认的典范作品是范成大的田园诗作,而其代表作首推《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中有许多内容是狭义的田园诗定义所无法包括的。如:“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再如:“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铜钱买酒回。”显然这两首诗中既未写农村田园风光,也没有隐士的形象,却反映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所受的剥削。诚然,写这类题材并不始于诗人范成大,只是在此之前它习惯上不被文学家视为田园诗。范成大对田园诗的最大贡献也许正在这里。他把以反映农村现实的诗作归入田园诗苑,使田园诗上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也把传统的田园诗从仅写知识分子闲情逸致的狭窄樊篱中解放出来。 因此,如果以范成大的田园诗为标准来确定田园诗的疆域,田园诗应指以农村为题材,反映农村田园生活的诗歌。它既有写农村自然风光和隐士生活的一面,也包括乡村的民情风俗、农民的劳动生活、农村的阶级剥削和压迫等内容。这样的认识,不仅更符合我国古代田园诗创作的事实,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田园诗的思想价值,使它较之山水诗、咏物诗、爱情诗更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二、 《诗经》中一部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其代表作如《豳风•七月》、《周南•芣苢》、《魏风》中的《伐檀》、《硕鼠》,这些作品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奴隶们从事农业劳动和艰苦生活的情况,并辛辣讽刺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诗作大都出于社会下层人民之口。汉乐府中以农村为题材的田园诗不很多,但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中如《江南》诗展示出江南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男女青年劳动生活的快乐,而《平陵东》则写官吏公开劫掠农民的财物。这些早期田园诗作开创了田园诗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的田园诗创作及整个诗歌创作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位田园诗人。他接近农民,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切的体验。他的许多诗歌,表现对劳动和农村田园风光的赞美,道出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生活和情趣。由于他的诗风格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语言上也很有成就,因此对后世田园诗的创作影响极其深远。 唐代是田园诗创作异彩纷呈、云蒸霞蔚的时代。初盛唐时期,经济繁荣,优裕的物质生活,使诗人陶情田园山水,他们或把隐居乡野山林作为求官出仕的“终南捷径”,或因官场失意,把过乡居生活作为超脱宦海风波的方式或麻痹政敌的韬晦之计。这一时期还产生了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派。孟浩然以布衣终老,隐居故乡的鹿门山。王维在仕途受挫后,买下宋之问的蓝田辋川庄,亦官亦隐。他们的田园诗具备下列两个特点:一是与山水诗融合,许多写山村自然景观及隐士生活的田园诗,与山水诗已无明显的区别,充其量也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如《积雨辋川庄作》、《山居秋暝》、《新晴野望》、《过故人庄》等。二是王孟(尤其是王维)的诗较之陶渊明、谢灵运更重视意境的刻划,从大自然恬静的美景中显示出诗人高蹈出世的情操和志趣。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桃源行》、《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无不如此。王维的田园诗,意境既浑融完整,又多精工刻划,语言也清新洗炼,可谓从内容到艺术上都融合了陶谢二家之长。由于王维崇尚佛老,故他的田园诗更静穆,诗境更有层次,有更深的底蕴,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他们很少写农民,从不接触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因而其思想价值不高。 李、杜二位大诗人在安史之乱前后的流离漂泊中与农民有了广泛接触,甚至定居乡间。他们的诗中或写农民的劳动生活,或写农村的自然景物,或写战乱年代农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李杜虽不以田园诗名家,但其田园诗作同样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同时代的诗人如储光羲、韦应物、戴叔伦,也都不乏田园佳作。 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痈疽一直未能根治,战乱、灾荒、统治者的巧取豪夺给人民带来不幸。“国家不幸诗家幸”,中晚唐时期却成为现实主义田园诗作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田园诗虽也有“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杜牧《商山麻涧》)、“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那样恬适、宁静的乡居生活,诗人笔下更多“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唐彦谦《采桑女》)的血泪篇章。中晚唐的田园诗较少受陶、谢的影响而上接《诗经》和《汉乐府》。许多作品讽刺辛辣,见解深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这一时期的田园诗还有两个特点值得一提,其一是善于向民歌学习。这些民歌原先是用于歌颂农民的劳动和爱情,故刘禹锡、白居易等仿效民歌的作品,较多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其二是与新乐府运动的密切结合,张籍、王建、白居易便是善于写田园乐府诗的大家。如张籍《野老歌》、王建《田家行》、柳宗元《田家行》、白居易《杜陵叟》都是这类田园诗的杰构。 宋初的田园诗创作受中晚唐诗风影响,这与当时整个诗坛的情况是相似的,但在这一领域中西昆派诗人并未涉足。这是因为西昆派诗人大都是达官贵人,他们不仅没有亲身体验躬耕乡居的隐士生活,对民生疾苦则知之更少,因而宋初田园诗中看不出贾岛、姚合、李商隐的明显影响。这一时期写作田园诗较多的是受白居易和晚唐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影响的一些关心民瘼、政治地位不高的诗人。如王禹偁《田调》、《村行》,梅尧臣《田家语》、《陶者》,张俞《蚕妇》。这些诗还未打上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烙印,也还未形成自身的明显特点。 开创宋代诗风的苏轼、黄庭坚及大政治家、大改革家王安石的田园诗作,则不仅一般具有关心人民疾苦的内容,而且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如苏轼之《山村五绝》,便尖锐讽刺王安石变法中的弊端。由于盐法太苛,百姓没有盐吃,有的甚至铤而走险去带剑贩卖私盐。其《吴中田妇叹》更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尖锐讽刺了“青苗法”。黄庭坚之《上大蒙笼》、《劳坑入前城》诗中也说:“今日有田无米食”,“正苦无钱刀”也写出“青苗法”实行中的弊端。这里显然不难看出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之相反,王安石的《后元丰行》则热情讴歌新法实行十年后农业大发展,社会出现暂时的安定景象。毫无疑义,这是对新法理想化的歌颂。王安石变法使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农民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诗中出现如此政见旗帜鲜明的田园诗作,这在整个田园诗词发展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词作,最早为张志和《渔歌子》,其后五代孙光宪《风流子》也以描写田园风光为内容,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唐五代词中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毕竟是很少的。我国词史上第一个较多写作田园词的是北宋大词人苏轼,如他去徐州城东石潭谢雨途中所作的《浣溪沙》五首便是其代表作。它拓宽了词的领域,使词空前深入地走向人民,走向社会生活。南宋词人辛弃疾也是写田园词最多的大家。他自号稼轩,据其自己解释,就因为“人生在世,当以力田为先”。他的田园词作大都写于退居带湖、瓢泉时期。其中《清平乐•村居》、《鹧鸪天•代人赋》等均为脍炙人口的田园词章。这类田园题材的词作,较多使用白描手法,以质朴清新的格调,反映出农家生活的片断和农民的音容笑貌。陆游一些写渔父闲适自在生活的词作,实际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陆游还和杨万里、范成大以写作田园诗著称。他们都是年老告别官场以后长期退隐田园的。他们对农民所受的剥削压迫寄予了满腔同情,其中尤以范成大的田园诗作成就更高。它描述了江南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宋代农村的风土人情,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难能可贵的是他把对农村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对封建剥削的揭露结合起来,并以浓墨重彩写到农民的劳动和生活,赋予以闲适为其特征的田园诗以更深刻的内容,使近两千年来千汇万状的田园诗汇入一流。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历来被推为田园诗的光辉典范,这是因为它不仅题材开阔,而且诗句清丽明快,形象鲜明生动,而成为田园诗发展史上的丰碑。 值得一提的是宋亡以后月泉吟社遗民诗人的田园诗。月泉吟社是吴渭、谢皋羽、吴思齐发起成立的。他们于丙戌年(1286)小春望日(十月十五),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至丁亥年(1287)正月望日收卷。后收得2735卷,评选出280人。于三月三日发奖。其中颇多值得一读的好诗。如此众多的人参加同一题目的田园诗创作,这是我国田园文学史上的空前盛事。 金元时期的田园诗词为数不多,但却独具特色:其一是诗与绘画艺术的紧密结合,其二是多反映牧民生活的作品。金元时期是我国书法绘画艺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大书法家、画家赵孟〖FJF〗瞓〖FJJ〗奉太后懿旨作的《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大画家倪瓒的《荒村》、《东林隐所寄陆征士》等作品均为诗画结合的田园诗代表作。赵孟〖FJF〗瞓〖FJJ〗虽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他被荐于朝之前显然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农事很熟悉,故这些田园诗历历如绘,颇有诗情画意。倪瓒为元四大画家之一,尤擅水墨山水画,他的诗多取材于太湖一带,田园与山水融合,意境幽淡萧瑟,且诗中有画。金元两朝还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故田园诗中也多牧歌式的作品,这在少数民族诗人的作品中尤为常见。 明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成就平庸的时代。田园诗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并未能使人有一新耳目的创新。但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品在明代田园诗中还是随处可见的。从明初的高启、于谦,到明末的张纲孙、陈子龙,都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反映人民苦难遭遇,能下千年之血泪的佳作。钦叔阳的《税官谣》还以诗记叙了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昆山农民葛成领导的抗税斗争。这在明以前的田园诗中是很少见的。 清诗是继唐诗、宋诗之后又一个高峰,其数量之大,使唐诗也瞠乎其后;其成就之高,也是可与唐诗媲美的。清代的田园诗,同样具备这样两个特点。清词是与宋词并峙的又一个高峰,其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也远出宋词之上,其田园词亦然。 清初战争不断,农民除经济上受沉重剥削外,还得为军队服劳役。施闰章《牵船夫行》、陈维崧《贺新郎•纤夫词》对此都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这段时期,农民、盐民受苛捐杂税的残酷盘剥,以至岭南一带竟发展到人吃人的地步。宋琬《同欧阳令饮凤凰山下》、吴嘉纪《绝句》、屈大均《雷女织葛歌》、《菜人哀》都反映了这样的事实,令人读之下泪。清初一些遗民诗人(如顾炎武)也写过一些反映隐士生活的诗,但他们并未忘怀国仇家恨,隐居往往是抗清活动的思想准备。 随着清政权逐步巩固,经济繁荣,物质生活也逐步富足起来,田园诗词从题材到审美趣味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知足饱和,恬淡自适的田园诗词又应运而生了。如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王士祯《真州绝句》都是这一类的作品。其写景优美,笔致清新,恬淡自然,与陶谢、王孟的田园山水诗格调相近。但清代是我国最末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的生产关系已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清朝后期更为腐败,统治者穷奢极侈,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加剧,加之自然灾害,使农民的生活每况愈下。这样的社会现实反映到诗词中,使清代中后期的田园诗创作中又涌现出大批现实主义杰作。周弘《道旁叹》揭露赈荒之弊,查慎行《村家四月词》写农民以人拉犁的苦况。蒋楛《河堤曲》以民谣形式,写黄河泛滥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令人欣喜的是从田园诗中传出的不仅是农民的痛苦呻吟,还传出愤激反抗的呼声。如赵执信《甿入城行》写县令以赈荒名义到农村催租逼税,激起农民的反抗,这是古代田园诗中不多见的光辉篇章。 鸦片战争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西方文明与血和火一起闯入中华大地。但这一切并未给中国农民带来福音,它只导致中国封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田园诗人笔下的农村,已完全见不到恬静与幽美,到处是饥荒、弃儿、流民……。魏源的《江南吟十章》写苏州农民将粮田改种花木,道出封建经济的破产。陆嵩《鬻儿行》、姚燮《谁家七岁儿》、贝青乔《杂谣》便写出荒时暴月,农民被迫逃荒讨饭,小儿被遗弃或被卖掉换粮。郑珍的《经死哀》、黄遵宪《邻妇叹》、周实《睹江北流民有感》都艺术生动地写出封建社会末期我国农民生活的苦难。他们这啼饥号寒的呐喊,仿佛产妇分娩时阵痛的呼叫。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应该被埋葬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就要在这痛苦的呼唤声中诞生。三、 我国田园诗词源远流长,历来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手法,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地反映了两千多年我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其中许多作品,甚至比正史更具体深刻地反映统治者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如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出兵攻宋,朝廷因正规军不足,下令征集乡兵。地方官为邀功而滥行征点,又适逢夏雨成灾,梅尧臣在襄城知县任上作的《田家语》、《汝坟贫女》两诗就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点弓手”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有些田园诗还能印证正史:《明史》记载于谦任山西巡抚时因平反冤狱,救灾赈荒,兴修水利,使人民安居乐业。于谦本人在《平阳道中》以“相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实况。古代田园诗词中的许多优秀作品是我国现实主义文苑中的瑰宝,至今仍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 田园诗词与民歌有着血肉的联系,早期见之《诗经》、汉乐府中的田园诗自不待言,唐宋以来的田园诗词与民歌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联系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田园诗大量见之于新乐府诗人如张籍、王建、白居易的乐府诗中。这些“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田园乐府诗显然胎息于民歌。其二是模仿民歌曲调创作的田园诗词。最典型的是中唐刘禹锡、白居易的《竹枝词》(又称《巴渝词》),便是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改词而成。此外如《杨柳枝》等也都是向民歌学习的产物。民歌本属社会下层人民(主要是农民)的口头创作,因而这类受民歌影响而写作出来的田园诗词,大都能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艺术上也大都独具特色,新颖别致。 田园诗与山水诗在文学史上是一直被相提并论的,但山水诗的出现要比田园诗晚得多。《诗经》及两汉的诗歌中没有以山水为题材的,两晋玄言诗中已有写山水的成分,但山水诗的兴盛是在宋齐时期。山水诗与田园诗的作者大都是同一类政治上失意或隐居山林以等待一朝交泰、飞黄腾达者,或是从官场退休林下、颐养天年的人。山水诗与田园诗的交叉发展如同珠江的支流北江和西江一样,它们来自不同的源头,在三水附近合流了,随即又分开了,但分流而下的江水中已分不清哪些水来自北江,哪是来自西江。盛唐以后写农村自然风光的田园诗与山水诗已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部分作品中甚至兼及这两方面的题材。明清时期,这样的作品已颇为可观了。而另一部分反映现实的田园诗,则与山水诗一直并行发展,没有相互融合。融合和分流是文学题材、形式发展的两种方式,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关系也正如此。但从艺术上来说,田园诗比山水诗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这是与其题材的多样性是一致的。 总之,我国历代的田园诗词,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某些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可以成为文学体裁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这些田园诗词,使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古代社会,可以从中研究古代农村的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田园诗中大量写农村田园风光的诗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给人美的享受。对我国历代的田园诗词,我们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自己查资料吧幸亏是浅谈,谈谈表面就行,不用太深
屈原 (约前340~约前277) 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谮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 -- 「端午节」。重要著作有《离骚》、《九章》、《天问》等赋,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李白(701-762) 「子之文章,杰力人上。地辟天开,云蒸雨降。播产万物,玮丽瑰奇。大巧自然,人力和施 ? 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尤壮。大骋阙辞,至于如此。意气飘然,发扬俦伟」【宋曾巩《代人际李白文》】。 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为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祖于隋末战乱逃至碎叶(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举家迁居四川绵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之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苏 轼 中国的唐诗宋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宝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要是探讨词文学的代表人物,不能不谈到苏轼。苏轼改变了当时写词的风格,就和同一时代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对当时和后世以巨大的影响。本书以清.王鹏运的《四印斋所刻词》为底本。以清.朱孝臧《缰村丛书》本为主要依靠,共选苏轼的词作九十五首,集中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思想。 还有很多呢。。。。。。。。。。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国势渐趋富强。但是,在文学上,直承南北朝的浮艳文风,依然占着统治地位。 北周时代苏绰在文风改革上曾提倡过复古,隋文帝在公元五八四年,又继续诏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还惩罚了文表写得华艳的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后来治书御史李谔上书指斥南朝文风是“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文帝又把这篇奏书颁示天下。这两次诏令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坛风气,但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隋朝前期,有一些原是北朝的诗人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曾经写了一些较好的边塞诗。质量虽然不够高,但这类作品在较短时期内先后出现,的确反映了一些新的风气。这里也多少说明了庾信、王褒诗风的影响。 卢思道(约530—582),主要生活在北朝。他的诗曾得庾信的赞美。《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杨素(544—603)是隋朝开国大臣,非一般的文人。但诗写得很不错。他的《出塞》描写塞外荒寒景色:“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领兵出塞同突厥作战的生活体验。这首诗曾得到虞世基、薛道衡等著名诗人的酬和。他的《赠薛播州十四首》,回忆身世,怀慕知己,颇有隐微难言之痛。史传说这组诗“词气宏拔,风韵秀上”,是有一定根据的。 薛道衡(539—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县北)人。曾官至襄州总管,播州刺史,后因迕逆炀帝,被害。他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昔昔盐》是他的最著名的作品: 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风逐帷低。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诗虽然是写思妇悬念征人的传统主题,又夹杂了一些齐梁轻靡的词句,但是“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却能透过环境细节的描写,刻划出思妇孤独寂寞的心境,显出了艺术上的独创性。他的七言长诗《豫章行》,描写了闺中思妇缠绵悱恻的感情,结尾点出“不畏将军成久别,只恐封侯心更移”,深刻地揭示了妇女内心的悲哀和恐惧。他和杨素的《出塞》中“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等句,也有边塞的悲壮气氛。他还有一首著名的小诗《人曰思归》: 入春才七曰,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以计算归期的细微思想活动,委宛地表达思家的深情,颇有含蓄不尽的风味。 以上诗篇可以看出隋初诗风的确多少显示南北文学开始合流的一点新气象。在形式格律上,隋诗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其中七言诗形式的发展尤为显著。除了前面提到的卢思道、薛道衡的七言歌行而外,如隋炀帝的《江都宫乐歌》,形式上比庾信的《乌夜啼》更接近唐代的七律,而无名氏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其悠扬的声调,更宛然是唐代很成熟的七言绝句了。 但是,在整个隋代,齐梁影响都是比较根深蒂固的,不仅来自南朝的诗人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带着很深的积习,而且北朝文人之趋慕南朝文风,也是长期形成的风气。隋炀帝即位以后,更有意识提倡那种荒淫享乐、粉饰太平的宫体诗风。《隋书·文学传叙》说:“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其实他早年的“非轻侧”,只是为了迎合他父亲隋文帝的意旨。他骨子里对南朝文化一向非常醉心,他“好为吴语”,“三幸江都”,带头写了《宴东堂》、《嘲司花女》等等宫体诗,其他醉心南朝宫体的文人,也就更肆无忌惮地写起轻侧浮艳的诗歌来了。隋初诗坛的那点清新刚健气息,本来就薄弱,经这种齐梁诗风的冲击,很容易就被冲散了。 总的说来,隋诗是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的最初阶段。 唐朝。 张九龄,字子寿 李白,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 杜甫,字子美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刘禹锡,字梦得 李商隐,字义山 骆宾王,字观光 王勃,字子安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 杜审言,字必简 陈子昂,字伯玉 沈全期,字云卿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 王昌龄,宇少伯 贺知章,字率真 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 刘长卿,字文房 高适,字达夫 柳宗元,字子厚 孟郊,字东野 韩愈,字退之 李贺,字长吉 贾岛,字浪仙,号无本 元稹,字微之 张籍,字文昌 杜牧,字牧之 宋朝。 辛弃疾 1104~1207年,南宋诗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 欧阳修 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天圣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 周邦彦 1056~1121年,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 吴文英 1212~1272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人。一生未仕,但平生所交,皆一时显贵,作词较多,是一位重要词人。其词典丽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谐。今传有《梦窗词》。 <<-- 李清照 1084~?,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于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词调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性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王灼云: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阁巷荒谣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 <<-- 史达祖 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人。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今传有《梅溪词》。其词工于咏物。 <<-- 王安石 1021~1086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 王沂孙 ?~约1290年,南宋词人。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会稽人。宋亡,归隐,在西湖结社唱和。有《花外集》、一名《碧山乐府》。碧山词多咏物,寄托遥深,哀婉动人。 <<-- 晏几道 约1040~1112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颖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 <<-- 晏殊 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性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原有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后人称之为“词人宰相”。 <<-- 苏轼 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在政治上属旧党,累遭贬黜。其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意境开阔。其书画也自成一家。 柳永 ?~约1053年,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名第七,故名柳七,宗安(今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 姜夔 1155~1121?年,字尧章,鄱阳人。号白石道人,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四库全书提要: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等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 秦观 1049~1100年,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商邮(今江苏)人。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坐元佑党籍。绍圣后累遭贬调。文辞为苏试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词诗,词多写男女情爱,伤感身世之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士长短句》。 <<-- 贺铸 1052~1125年,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辉县)人。孝惠皇后族孙。元佑中通判泗州、太平州,后退居吴下。其词题材较丰富,风格也多所变化,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善于融化前人成句。守格律、重用韵。今传《东山词》一卷、《贺方回词》二卷。 <<-- 张先 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都官郎中。晚年往来于杭州、吴兴间,过着优游的生活。词作与柳永齐名,号称“张三影”。今传《安陆词》、又名《张子野词》。 <<-- 张炎 1248~?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杭州)人。张俊六世孙,宋亡,落拓而终。他的词尤以咏物词名重当时,其作词圣“清空”之说,词有《山中白云》及词学专著《词源》传世。 <<-- 陆游 1125~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 李煜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
148 浏览 3 回答
154 浏览 6 回答
189 浏览 6 回答
342 浏览 2 回答
235 浏览 4 回答
145 浏览 5 回答
201 浏览 2 回答
326 浏览 5 回答
290 浏览 4 回答
127 浏览 3 回答
139 浏览 4 回答
289 浏览 4 回答
287 浏览 2 回答
343 浏览 1 回答
287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