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热带、亚热带果树进行研究和资源开发,是黄昌贤执著追求和酷爱的事业。我国是世界上果树原产中心里最重要的一个,是栽培果树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世界上比较重要的果树约有300多种,中国几乎都有,且半数以上原产地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制定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时,就把发掘我国栽培植物资源,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的植物资源,列为首要的和急待进行的工作之一。黄昌贤认为:“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我国果树资源的调查、整理和利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任务。充分利用我国果树资源不只是对我国,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对“传统经验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提高,找出它的理论依据,……应用现代的基础科学和科学手段来研究果树生产,……是对我们炎黄子孙的挑战。我们有责任奋起直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加速我国热带、亚热带果树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几十年来,他做了很多工作。对热带亚热带果树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黄昌贤认为,研究果树科学,发展果树生产,首先要了解果树资源及其特点。他经常深入实际,搜集有关资料。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他兼任台湾农业试验场凤山热带园艺支所所长和凤梨公司顾问时,就先后到台北、台中、台南、士林、嘉义、新竹、屏东等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热带、亚热带果树资源和生产情况,尤其是了解近50多年来从国外引入的果树栽培情况及成败的经验。并引种一些优良果树,如玫瑰茄、番木瓜、伏令夏橙、刘金光橙等,以便总结经验,为将来开发和建设海南岛作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更加意气风发,不仅走遍广东全省,而且足迹遍布华南和其他许多省份的山川平原。1987年夏天,他虽已年逾古稀,且身患冠心病、高血压、肠胃病等疾病,但仍坚持和美籍华裔食品专家阮荣博士一道,不远万里,赴新疆考察和指导水果生产。黄昌贤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外果树栽培历史的考查,使之更好地为现实生产服务。他经常研读《南方草木状》、《岭南杂记》、《桂海虞衡志》、《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和国外园艺史文献,弄清楚了很多种果树的原产地、在国际上互相引种传播的历史以及生产现状。他认为不少原产我国的果树,是具有发展前途的优良品种。先后传入美洲的30多种原产华南的热带果树,如柑桔、荔枝、龙眼、柿、批杷、枣、杨桃、桃、中国李、猕猴桃等,在其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甜橙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5%,葡萄柚则占85%,他指出:“这种楚材晋用的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于黄昌贤勤于调查研究,因此积累和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古今中外有关果树生产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果树奠定了基础。他的一些调查研究成果,如《华南果树名录》、《华南果树资源及其利用问题》、《适于华南栽种和有发展前途的澳洲坚果》、《华南原产果树在新大陆开花结果》、《国外热带、亚热带果树文献介绍》等,受到了国内外园艺界人士的重视。整理华南果树资源黄昌贤认为,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果树资源进行全面整理研究,是挖掘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必要手段,而整理果树资源是一项大的研究工程,需要长时间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和他的同事对多种果树进行了整理。例如,菠萝是我国主要外销鲜果之一,但华南栽培的菠萝品种,良莠不一,其命名又混杂重复。这对了解我国菠萝资源,并对其销售加工带来不少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他的主持、指导下,华南农学院和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在广州市石牌建立了菠萝品种园,又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征集了22个菠萝品种,进行集中栽培,观察研究,通过五年(1954~1958年)的系统对比观察和理化分析等手段,黄昌贤确定这些品种大部分是同物异名,概括起来,仅有4个类型,5~6个品种。并搞清楚了这些品种的概况、形态、分类、抗性、栽培管理、果实的化学成分、营养、医疗和经济价值等,得出了最有发展前途和值得推广的品种,从而达到了合理利用的目的。他在《华南菠萝品种资源》、《简介国内外菠萝品种和果树资源整理问题》等论文中,均阐述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多种果树进行试验研究黄昌贤一贯强调,要发展果树生产,科研工作必须走在前头。他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对多种果树如柑桔、澳洲坚果、番荔枝类、番木瓜、树葡萄(Jaboticaba)、芒果、西番莲、荔枝、黄皮、大花假虎刺、番石榴、费约果等进行多方面的试验研究。抗日战争期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曾几度担任柑桔试验场主任,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积极从事柑桔的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和贮藏运输等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柑桔品种与授粉关系、人工授粉试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无籽西瓜育成之后,他又将植物激素试用于热带、亚热带果树的繁殖上,并成功地培育出了多种无籽果实。例如,1954~1956年,他用各种植物激素作了番木瓜的刺激性单性结果试验,并与各种授粉结果试验比较,证明了植物激素均能使番木瓜结出大小正常、品质良好的无核果,这对繁殖雌雄异株的果树有一定的价值。他的研究论文《番木瓜的单性结果和单性结籽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如《菠萝人工控制开花结果期试验》、《番荔枝属果树的植物学及其栽培》、《植物激素在热带、亚热带果树繁殖上的应用》、《植物激素.结实》等,以上这些均为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引种和抢救优良珍稀果树为了更好地组织力量全面深入地研究热带亚热带果树,黄昌贤于70年代末期就酝酿筹划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华南农学院和农牧渔业部的支持下,于1982年成立了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室,建立了占地近50亩的优良果树标本园,并迅速领导全室成员开展对果树资源的搜集、整理、引种、培育等研究工作。为了丰富和发展华南的园艺产品,他千方百计从美国、秘鲁、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菲律宾等国和四川、浙江等省,先后引进具有发展前途的热带亚热带优良果树百余种,其中主要有坚果、番荔枝类、番石榴、中华猕猴桃、番木瓜、芒果、费约果、西番莲、油梨、树葡萄、大花假虎刺以及无核柚、苹婆、文旦柚、四季柚等。还抢救了濒临绝迹的洞冠梨、胭脂脚柚、桑麻柚等。并且将引种成功的优良果树加速繁殖,再移植到其他地方试种推广或示范栽种。其中多数已开花结果,如从澳大利亚引入的番荔枝杂交种中的“非洲骄傲”品种,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农业科学试验站、珠海市水果开发公司农场、湛江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种成功,所结果实受到专家们的赞赏。为广东果品四季飘香尽心竭力黄昌贤强调果树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科研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长期以来,他的研究工作始终和广东省的水果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满腔热忱地配合有关部门,为发展广东的园艺事业,尽心竭力,献计献策,使广东的果品四季飘香。1963年至70年代后期,他领导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积极从事发展广东果树业的研究工作。他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他极力主张“充分利用广东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发展水果事业”。他指出,广东省有可供食用的野生、半野生果树400余种,可作经济栽培的亦有40多种,除如今的四大水果(柑桔、香蕉、荔枝、凤梨)外,芒果、番荔枝、番木瓜、油梨、杨桃、人参果、树菠萝、黄皮、腰果等以及番石榴、油柑子等特殊水果,均适宜在广东生长,应该积极加以发展。对富有发展潜力、举世闻名的沙田柚;广东特产荔枝、龙眼、批把、西番莲等高营养且有医疗价值的果树;一些淡季成熟和适于外销的水果;可做粮、油、糖、蛋白质的果树等,均应大力研究、培育、推广和生产,以实现水果品种多样化,使广东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供人食用。他特别重视挖掘和抢救广东的优良珍稀果树。1983年1月8日,在广东省委召开的部分科学家座谈会上,他激动地说:在国际市场上称雄的甜橙、夏橙就是从广东引去的。原产于广东的水果被国外引种,后来居上。而我们的水果种类和品种却越来越少,不少珍稀品种,如胭脂柚、洞冠梨、桑麻柚、无核黄皮等,已濒于绝迹,这样,“我们又怎样对得起老祖宗和子孙后代呢?”他那语重心长的一番话,博得了与会者的称赞,引起了当时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的重视。第二天,《羊城晚报》用头版头条以《一位老科学家的肺腑之言》为题作了专题报道。他一再告诫人们,广东的优良珍稀果树有不少品种日渐退化,若不及早抢救,绝灭之灾已不是危言耸听之事。如洞冠梨、肉质洁白、甘香清甜,是我国独有的世界珍稀果品,已近绝迹,近年在阳山县发现尚有幸存。他在欣喜的同时,大声疾呼,要着力抢救。他领导的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室,与广东许多农业科学试验站、水果生产基地建立了科学研究协作关系,共同引种推广、发掘抢救了不少优良珍稀果树。例如,200多年前从国外引进广东的番荔枝,多零星种植,唯有地处山区的澄海县北联村有近200亩的种植面积,且栽培管理较好。多年来,他经常前去视察指导,并亲自引种推广,如今已遍及东莞、湛江等地。黄昌贤为了恢复广东“水果王国”的地位,曾多次向广东省领导机关上书,陈述发展水果生产的意义,提出具体建议。他还采取各种方式,利用一切机会,报告国内外水果生产动态,介绍其研究的新成果,使之运用于生产实践。他每次参加省市有关会议,袋里总装着大大小小的水果和水果照片,逢会必讲,以期引起重视。凡请他讲学、鉴定水果或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他总是有求必应,不辞劳苦,尽心尽意。就发展广东水果问题,他发表了多篇论文,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如《充分利用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发展我省果树生产》、《广东果树资源与品种区划问题》、《广东果树事业和果树研究急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对发展广东水果生产的几点意见》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为培养园艺科学人才呕心沥血黄昌贤治学严谨、刻苦勤奋、勇于实践、常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告诫自己,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作座右铭,对业务精益求精。在教学过程中,他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一贯认为,只有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人才,园艺事业和园艺生产的发展,才能有新的生机。所以,他在致力于园艺科学研究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他怀着对祖国、对园艺事业炽热的感情,教育青年要选准目标,立志成才,为祖国园艺事业的发展贡献才智。他感慨地教导学生:我国原产的猕猴桃,在20世纪初期被新西兰引种成功,经过培育优化,不久即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华猕猴桃,占新西兰农产品收入中的首位。澳大利亚野生澳洲坚果,作为果树栽培,仅仅几十年历史,便成为世界上价格昂贵的高级干果。我国于五六十年前将澳洲坚果引种到华南,却至今未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出现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园艺人才的培养和园艺科学的研究远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被世界植物学家称之为“园林之母”,资源非常丰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园艺科学的人才。他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强调要想学好果树科学,必须要有广泛的坚实的基础科学知识,还要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他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吸取国内外新的科研成果,如果树密植、早果、丰产、优质等先进技术,用来更新、充实、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所以他的讲课很受学生的欢迎。黄昌贤积极主张建立“教学、研究、推广三结合的教学体制”。他说美国从1862年在各州建立农学院后,于1887年在农学院里建立农业试验场,1914年又建立农业推广站,这一体制对美国在短期内成为世界农业先进国家起了重要作用。他认为这个经验值得借鉴。因此,他特别注意结合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进行教学,以培养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他精心培养出来的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和十多名研究生,其中不少已成为著名的专家、教授、研究员,有些还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科学家。如50年代初,培养出四倍体无籽西瓜,使台湾西瓜称雄世界的郁宗雄、70年代培育出优良的广西一号、广西二号无籽西瓜的金伟共,就是黄昌贤40年代和60年代的学生。植物病理学家范怀忠、美国食品化学专家黄敬绰、台湾大学园艺系主任陈庆京、果树育种专家杨子安等都曾受教于黄昌贤。在谈起他的弟子时,他以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而感到欣慰。人们不会忘记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南方日报》、《广东画报》、香港《新晚报》等报刊都曾先后报道过黄昌贤的事迹。1987年,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园艺学会邀请他参加该会100周年庆典(1887~1987年)。50年前即1937年,他曾被邀请参加50周年年会;像他这样一生被邀请参加两次大典的科学家是屈指可数的。1991年被列入英国剑桥生物传记中心的澳大利亚与亚洲版中。黄昌贤追求发展园艺科学,造福人民,锲而不舍,虽到耄耋之年,但奋发精神仍不减当年,正如他自己常说的:“我作为园艺老兵,虽已快到80岁了,但仍要发挥余热。”1987年,在华南农业大学为离退休教职工举行的宴会上,他激动地表示:“要为广东及华南的果树事业继续工作,直到停止呼吸为止”。1994年5月3日,黄昌贤病逝于广州,终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