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自然环境和物产不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中西饮食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从菜单命名使用的词汇即可略见一斑.一、由于自然环境和物产不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中西饮食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从文化命名使用的词汇即可略见一斑.两种饮食文化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原料种类、烹饪方法、进餐方式、菜式命名等四个方面.(一)原料种类.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随着社会发展和中西方交流的增加,两种饮食体系所使用的原料有趋同的趋势,但差别仍然比较明显.中国人视为珍馐美味的猫、狗、鸽子西方人是不会尝试的,而西方人习以为常的海洋鱼类、贝壳类可能为多数内地中国人见所未见,中国人的"食谱"范围比西方人的丰富得多.(二)烹饪方式.这是中西餐饮的一大差别,也是饮食文化差异的隐性因素.烹饪方法的差异又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原料的粗加工,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基础就是原料的粗加工,中餐对此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状多种多样,有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卷(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丁(Dice)、粒(Grains)、末(Mince)、蓉(泥)(Mash)、浆(Thickliq 2uid)、汁(Juice)等,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块、片、丁、泥等几种形状;其次是火候,中式烹调讲究用火,三十多种加工方法许多是西餐中没有的,西餐烹调加工时间较短、火温适中;三是调味,中餐的复合味型多,要求原料入味,西餐则强调原料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三)进餐方式.这是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显性因素,也是中西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刀叉与筷子、圆桌与条桌等各不相同,在菜式和道数上双方虽然都有程式,但一分一合,互相对立,由此产生的宴请礼仪、饮酒方式、席间气氛也大不相同.(四)菜式命名.中餐讲究"作",西餐注重"吃",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表情、联想功能,寓情、寓意,便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除少量大众化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来命名的,这种命名方法的缺点是菜名与原料无明显关联,往往不知所云,如"八仙过海""、佛跳墙"等.西菜命名则直截了当,突出原料,极少使用类似中菜命名的修辞手段,虽少了艺术性,但多了实用性.当然,西菜命名也讲究高雅,但表现方法则是以法文命名."WhenwetalkofmeatonourtableweuseFrenchwords,(porc)(boeuf).Chickensbecomepoultry(poulet),andacalfbecomesveal(veau).EvenifourmenuswerenotwritteninFrenchoutofsnobbery,theEnglishweusedinthemwouldstillbeNormanEnglish."《(高级英语》P28)这是由于罗曼人曾经征服英国,英国农民在牧养牲畜时,讲的是盎格鲁-撒克逊英语,而这些牲畜被端到餐桌上给法国统治者享用时,就有了法语名称,相沿成习,它变成了一种高雅.另外,由于菜单源于法国以及法国饮食文化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深远影响,许多西餐菜肴自然用了法语名称,如:胡萝卜蓉汤(Pureealacrecy)、罗宋汤(Bor2schalaRusse)、芝士左口鱼(Fletanalamornay)等.二、中餐菜单英译的基本原则中餐曾有"食单"而无菜单,它和"番茄"、"洋芋"一样来自于西方,并很快融入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餐饮业不可或缺的一项"硬件".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更加深入和广泛,来到中国的外宾越来越多,一张好的菜单就是一份高明的宣传单,一份本土化的菜单将使他们的中国之行更加完满.菜单最初只是厨师备忘的单子,但今非昔比,当今菜单有了更多功能:11向客人说明食品饮料的种类和价格,便于顾客挑选;21反映餐厅的经营方针,标志着餐厅商品的特色和标准;31是客人和接待者之间的沟通渠道;41是菜品研究的资料;51加强宣传,促进销售.小小菜单,作用多多.由于东西方文化和食物原料、制作方法存在诸多差异,菜单的翻译远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菜单翻译的最重要因素是烹饪方法和菜式命名,翻译时应把握好二者的特点,既要符合西餐菜肴命名习惯,又要体现中餐特色,切忌望文生义或按字面含义直译.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六个原则:第一,注重菜单的信息功能,保证菜名提供准确、足够的信息,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中菜名称的修饰词而直译,以便外宾选择.如"麻婆豆腐"译成"Pockmarkedwoman'sbeancurd"、"八仙过海"译为"EightImmortalscrossingthesea"",鱼香肉丝"译为"Fish-flavorshreddedpork"就会使外宾茫然或误解.第二,要发挥菜单的促销作用.应借鉴中菜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特色,尤其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菜名信息,又引人兴趣,以达到吸引食客的目的.第三,把握中餐烹调方法的类别.为反映中餐对火候的讲究和其艺术性,可进行适当修饰.中餐烹调方法分类如下:烧、烧、烩、 、焖Braise炖、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烧、烤、烘、 Roast、Barbecue、Broil、Bake蒸、腌、卤、酱、熏、酿、扒、烫、糟等有对等词,可一对一翻译,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归入"煎炸"类,西餐没有拔丝方法,类似方法有Candy、Toffee.第四,尽量译出原料加工后的形状.原料形状在西餐中并不重要,但在中餐中却能反映出烹调的技艺水平,译文应予保留,确实累赘的,则可省略.第五,把握原料这一核心,无论中菜如何命名,均须翻译出原料,再加上烹调方法和味型等辅助因素.第六,避免文化冲突.中菜命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这道菜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红烧狮子头",真正的翡翠当然不能食用的,其实它就是蔬菜,而狮子西方人更不会食用,我们也是以其威武来形容"肉圆"罢了,直译会引起"血腥"的感觉.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把它略过.三、中餐菜名英译的具体探讨上面提出了中餐菜单英译的六原则,下面就一些中餐菜名英译进行具体探讨.11以原料命名的菜不加修辞,直译最为简便,烹饪方法不必译出.中菜汤类命名一般按此方法,翻译的处理就是"原料加汤".如:双冬牛肉-Beefwithmushroomandbambooshouts口蘑菜心-Mushroomswithcabbageheart青椒肉丝-Shreddedporkandgreenchili豆腐汤-Beancurdwithmushroomsoup21以烹调方法加原料命名.因为烹调方法是饮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翻译时必须译出烹调方法.中菜的一些烹调方法是西餐所没有的,有些则相近,翻译时用近义词亦可.如"干煸"在西餐中没有,其操作过程是:先用油炸原料,然后以少许油翻炒,迅速将油炒干后起锅,并不是加油直接炒.英语中有两个字与之意义相近,一是sauté--friedquicklyinapanwithalittlehotbutterorotherfat.意识是"快炸、煎";一是torrefy--todryuporparchwithheat(.)意识是"烘干、烤干、焙干",从制作过程看,sauté更合适些.如:炸蛋卷-Deep-friedeggrolls回锅肉-Slicedporkdoublysautéedinsoysauce干煸牛肉丝-Sautéedbeefshreds31烹调方式加原料和作料命名.作料是决定味型的最重要因素,翻译时也不能省略.如豉汁蒸带子,省略作料就成了清蒸,味道完全不同.酱爆肉去掉"soypaste",成了无任何特点的"煎肉",二者有天渊之别.其它如:豉汁蒸带子-Steamedscallopswithcuredsoybean酱爆肉-Quick-friedporkwithsoypaste茄汁石斑鱼-Deepfriedgaroupawithtomatosauce41风味菜肴.风味菜主要因其味型特点而得以广泛流传,所以除原料外,应译出风味,一些有确切起源地的菜,还应该加上地名.鱼香肉丝的确切译名应为"Stir-friedporkshredsSichuanstyle"或"Stir-friedporkshredsingarlicsauce",不能译为"Fish-flavorshreddedpork",是因为"鱼香"作为川菜的一种风味,使用了固定搭配的作料,与真正的鱼没有任何关系,译为"Fish-flavor",菜中并无"Fish",给人以误导之嫌.其他风味菜还有:湘味牛肉丝-SlicedbeefHunanstyle糖醋排骨-Friedporkchopinsweet-soursauce荷叶粉蒸肉-Steamedporkcoatedgroundriceonlotusleaf51以人名、地名命名的菜肴,一般全部译出,人名前最好加上头衔或职业,对那些知之甚少或译出后外宾不能理解的,则去人名加味型.东坡肉-PoetDongpo'sbraisedpork毛氏红烧肉-ChairmanMao'sstewedporkwithsoysauce北京烤鸭-Beijingroastedduck东江酿豆腐-BeancurdstuffedwithporkminceDongjiangstyle61用象形手法或借用典故、传说命名.这是中菜命名的一个特点,它集中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具有很深的社会内涵,也是翻译的难点,处理方法是还其本原,译出主料、作料或做法,能兼顾修辞含义时则兼顾,切不可拘泥于原名而直译.翡翠鱼翅-Double-boiledshark'sfinwithve 2getable翡翠不能食用,仅是一个代称,指绿色的蔬菜,翻译时不能按字面译为"Jadeshark'sfin",否则外宾会莫名其妙.蚂蚁上树-Sautéedbeanvermicelliwithspicymeatsauce蚂蚁在中餐中虽可以入菜,但此蚂蚁非彼蚂蚁,而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直译可能引起外宾的惊诧.桔瓣鱼汆-Quick-boiledfishballsorangepet 2alshaped这道菜是指鱼汆外形似桔瓣,其实菜中无桔瓣,也无桔味,翻译时不可将之作为原料,译名中加"orangepetalshaped",是为了增加美感,增强促销功能.叫化鸡-Bakedchickenvagabondstyle或Bakedchickenwrappedwithmud此菜相传为乞丐创制,取名时以"叫化"代"乞丐",是一种美化,翻译时,以"vagabond"代"beg2gar",也是一种美化.后一译名比较实在,但少了前者的浪漫味道.麻婆豆腐-Beancurdwithmincedporkinhotsauce这道菜在我国广为流传",麻婆"成了一个特殊的称谓,外宾没有它的文化背景,翻译时只能取味型.如将之译为"Pockmarkswoman'sbeancurd",即使外宾理解,也失去了美感.霸王别姬-Steamedturtleandchickeninwhitesauce寿比南山-Steamedchickeninpumpkin连生贵子-Lotusnutsinsyrup这些纯为吉利的象征名称,不仅不能直译,也无法直译,所以只能还原处理.如为了促销,可对这些菜附加说明.71菜名含器具的可译出器具,也可直译原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做法,以译出器具为佳.有加工作用的器具在西餐中是不会搬上桌子的,这也是中餐的一个特点,它表现了中餐的艺术性.器具一般有火锅、锅仔、铁板、沙锅、煲等.八珍火锅-Eightdelicacieshotpot锅仔甲鱼-Braisedturtleinminipot铁板牛柳-Vealslicesfriedonironplate汆圆粉丝煲-Stewedmeatballsandbeanver 2micelliincasserole以上探讨了中菜英译的一些基本方法.由于中国菜种系繁多,原料区别大,烹饪方法各具特色,菜名千差万别,翻译时还需具体研究,否则不能把握其特点,准确翻译也就无从谈起.四、菜单的编排除命名方面的差异外,在菜的分类和编排方式上二者也不相同,这是由于用餐方式和上菜顺序不同所引起的.中餐菜单按原料分类,呈纵向序列,西餐菜单按一次食用菜的道数编排,呈平行并列.中餐菜单菜肴的排列一般是按冷菜凉碟类、肉类、鱼类、海鲜类、禽类、蔬菜类、汤类、点心水果类、主食类的顺序进行,饮料酒类单列.西餐菜单菜肴的排列则按进食顺序安排,分为开胃菜类(APPETIZERS)、汤类(SOUPS)、色拉类(SAL2ADS)、主菜类(ENTREES)(包括肉类、鱼类、海鲜
序号 题名 作者 作者单位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1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研究(英文) 郭倩倩 山西财经大学 商品与质量 2010-10-15 1412 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差异 张彩霞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期刊】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11-15 1 8623 从饮食文化差异分析奥运菜单的翻译方法 郁青青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期刊】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6-25 1 2304 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滕延江; 王勇 烟台师范学院; 潍坊学院 山东烟台; 山东潍坊 【期刊】潍坊学院学报 2005-10-25 5 8645 由“佛跳墙”和肯德基炸鸡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李凤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期刊】消费导刊 2009-06-23 3146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陈歆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期刊】职业圈 2007-10-15 1 10897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蔡华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外语系 湖南 长沙 【期刊】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15 3 23398 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陈歆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8-05 0 9739 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李晓红; 马陶然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期刊】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04-15 41410 从中西饮食看文化多样性 任杰慧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期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9-30 1131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 袁晓红; 唐丽霞 长春师范学院;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 【期刊】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3-15 3 111512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张仰媚 菏泽学院外国语系 【期刊】民营科技 2009-03-20 1 73213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 张亚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期刊】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04-05 1 275014 浅谈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别 王长友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期刊】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8-20 1 65415 中式菜单的英译 邢海芳; 刘洪泉 湖北荆州长江大学 【期刊】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12-25 0 13116 对中国餐饮业发展情况的分析 雷锬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期刊】经济师 2010-04-05 38517 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 陈天然 【会议】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7-12-01 0 10118 中西菜肴命名对比及中式菜肴英译方法探究 卢巧丹; 卢燕飞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期刊】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9-15 0 24719 中西餐服务之比较 郭剑英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 【期刊】中国烹饪研究 1998-08-15 0 207
从中西饮食文化看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是一个广泛的称呼与概念,包含吃、喝相关的文化及做为。 饮食是现代的一种文化,而中华美食则誉满天下。中国饭好吃,外国人爱吃也是不争的事实。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从中西饮食文化看文化差异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 饮食文化 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
中国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中国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
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
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
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中国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中国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中国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
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
中国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中国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中国,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国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中国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
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宴席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中国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 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中国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
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国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中国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4):14-15.
[4]冯勇,何欢欢.从饮食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J].消费导刊,:234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于饮食文化的论文: 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意译 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 意译” 意译〔摘要〕把中国的饮食文化翻译为英语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要把饮食文 化,尤其是菜谱忠实地传达出来,要兼顾菜名的“形美、音美、意美”,又要考 虑到西方人的饮食所讲究的内容和实质,同时还需要关注菜肴本身的材料、烹 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心理。本文搜集了大量的菜谱英语译名并加以归纳, 总结出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菜谱汉译英中的“意译”情况。 〔关键词〕菜谱 翻译 “意译”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 11-0042-02 引言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大事。饮食文化也是世界各族人民文 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 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工作,或者跟中国人打交道,而他们也在 不断地了解中国, 学习中国文化。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很多外国学者及外国游客对此兴趣浓厚。要做好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我们首 先就要把我国的菜谱翻译出来、整理成文。大多数中国食谱的命名方式都是“形 美、音美、意美”,让食客看得舒服的同时,还充满着期待。中式菜谱的翻译除 了要求语义对等,还必须注重文化联系,这就要求翻译出来的菜名符合西方人 的文化、语言、价值观等思维。 根据王秀芬在其论文《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的总结和归纳,我国 的学者把菜名译成英文的常用方法有四种。 (1)写实型命名法。如“烤乳猪”被译为 Roast Piglot,“糖醋排骨”被译为 Spareribs with Sweet and Soysauce” (2)写意型命名法。如“红烧狮子头”被译为 Stewed Meat Balls with Brown Sauce.“芙蓉水晶虾”被译为 Shrimps Cooked with Eggwhite. (3)典故型命名法。如“东坡肉”被译为 Dongpo Braised Pork.“叫花鸡”被译 为 Beggar’s Chicken. (4)以地名、数字命名法。如“北京烤鸭”被译为 Peking Duck.“八宝饭”被译 为 Eight-Jewel Rice Pudding. 这四种菜谱的翻译法基本上都能被外国人所接受。 然而从翻译的方法来说, 许多菜名都采用了意译。 一、意译 意译总是与直译、音译联系在一起的。关于意译,钱歌川在其著作《翻译 漫谈》中是这样定义的:“采用原文大意,或甚至有时候改变原意,依译者自己 的意思写出,结果是不大忠于原文(钱歌川,1980:11)。”在汉译英中,很 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莫名其妙。 在把中国饮食文化对外宣传的翻译过程中,不管写实型命名法还是典故型 命名法的菜谱,都不可避免地采用意译。 二、中国菜谱的意译 中国的菜谱五花八门, 各具特色。 有的只看菜名就对其做工材料一目了然, 有的则采用历史文化典故,让客人在品菜的同时,感受文化气氛;而有的菜名 确实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有的则采取的是浪漫主义的命名方式,让食 客充满遐想。很多菜名还采用了文化典故、历史事件、成语、俗语、谚语来命 名,这就约束了中国菜名翻译时的直译手法。因为很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 费解,中国人若是不了解这道菜,也会被英文译文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谓。 所以,在把中国菜名翻译成译文的时候,更应该多采用意译的方法。本文通过 分析、归纳和总结,发现中国菜谱采用意译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直译表达不明时,常采用意译把菜谱译出 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理解上的困难。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有那么好的中文 语言基础和积淀,很多中文说法、词语在我们炎黄子孙看来毫不费劲,但是在 外国人眼里,这些表达可能引起误解,或者让他们在点菜时,因为不理解不了 解而无从下手。直译菜名很多时候并不适合外国人看,因为直译往往会让一样 东西在两种语言中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译文跟原文也许会互不相干或是背道而 驰。因为不是所有的中文词汇都能在英文中找到语义与之对等的单词。或者有 时候找到与之意思相近或者相同的单词,但是这些词不一定可以传达菜名的用 意,因为菜名通常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时候,菜名的翻译只能采用意 译,在直译不能确切表达菜名本意的时候,添加成分,以达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如,白饭,如果直译,则为 White Rice,但是中国人说“白饭”,强调的并 非它的颜色而是它的内容,是指单独的米饭,不包括菜或其他配料。所以,为 求更准确地表达出中文“白饭”二字的涵义,译者此时应该舍弃直译而采用意译, “Plain White Rice”,加上 plain 一词,外国人更容易联想到饭本身的材料,有 white 他们也不会想到“黑米饭去”。 又如“凤凰玉米羹”这道菜,中国人大概都知道这道菜中的凤凰并非指一种 鸟,而指的是鸡,称之为凤凰只是为求好听,因为这样命名会让这道菜显得更 有档次。若把其中的“凤凰”译为 phoenix,则让外国人纳闷,因为凤凰仅仅是传 说中的一种鸟,并非真实存在的动物,如果搬到餐桌上来了,让人难以置信。 虽然很多外国人可以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点了这道菜,但是上菜时,他们总会 知道这里的“凤凰”的真实身份,或许到时候很多外国食客会觉得失望。所以对 于这道菜,我们可以译为 corn and chicken porridge。 又如“臭豆腐”,有人直译为“Smelly tofu”。这种译法算不上错,因为 Smelly 一词本身就能很确切地描述出臭豆腐的气味特点。但是,很多外国食客也会因 为“Smelly”一词而放弃对此食物的尝试。其实臭豆腐除了臭,也还有香的一面,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就是臭豆腐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 把“臭豆腐”译为“stinky tofu”。 (二)结合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翻译菜名 很多菜谱包含了俗语或习语,而对于俗语、习语的翻译,直译也无法正确 表达其含义,此时多采用意译。然而,对于菜名的翻译,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单 独的俗语、习语本身的翻译。单独的俗语、习语本身的翻译采用解释、增译等 方法传达其内涵和意思,然而包含俗语、习语的菜名,不仅要求翻译工作者能 够通彻领悟俗语、习语本身的含义,还要注意俗语、习语本身与菜肴之间的紧 密联系。习语、成语做菜名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比菜名本身更为 重要。此外,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还必须注意把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表达出来, 但又不能过多剔除习语、成语本身的意蕴。因为如果仅仅传达了成语、俗语等 意思,而忽略菜肴材料的介绍,则会让食客在点菜的时候难以兼顾营养的搭配 和均衡。如果食客只是对菜名好奇而点菜,到时候上的菜全部是肉类,这会让 客人觉得很油腻,整个饭局吃得不够尽兴。同时从营养的角度来说,也是不科 学的。所以,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菜名当作是简单的一个词 语来翻译,而应该把菜名与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结合起来,力求使菜谱的翻译 能够完美、忠实地表达原意。 如,中国有道菜叫“过山峰炖清汤”,如果翻译此菜名时采用直译,则会将 其译为 Guoshan Peak clear soup。对于此译文,不仅外国人看不懂,就连土 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摸不清这道菜是用什么做的,点了这道菜他们将会品尝到什 么。实际上,这是一道鸡汤。“过山峰”在此当然不可能是一座山峰,也不可能 是山上的某块材料,而是指鸡块本身。为此,我们的翻译工作者把此菜译为 Mountain Peak chicken clear soup。译文既表达了中文原意,又指出了菜肴所 需的材料,同时也不会让外国食客误解 Mountain Peak 在此菜名中的含义。 又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道家常菜“麻婆豆腐”,很多饭馆将其译为 Ma Po’s bean curd。此种译法对于熟悉此菜的中外食客而言是无关紧要的,然 而并非所有的外国食客都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Ma Po 会被理解为一个人名。 她的豆腐可做菜名,对食客当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菜毕竟还是豆腐, 不管是谁的牌子,对很多外国食客而言不一定有吸引力,或者说他们并不一定 清楚这个豆腐与其他豆腐的不同之处。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意译”的方法,把菜 肴的材料填补上去,说不定可以引发食客的兴趣,刺激其的食欲。“麻婆豆腐” 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烹饪所需的配料。所以,我国的翻译工作者也把它译为 “Bean curd with mince and chili oil”。 还有“蚂蚁上树”一菜,单看中文菜名,很多中国食客也会认为是吃蚂蚁, 因为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中,蚂蚁也是可以吃的,也可以泡酒,或是打汤。而 实际上,这道菜是面条跟碎肉末一起烹饪的。煮熟以后,肉末附在面条上,就 如蚂蚁爬到了树上一样。此菜的中文菜名的命名是采用比喻的方法,所以我们 在翻译此菜名时,不可以简单地译为 Ants climbing trees,因为 Ants 会让外国 人食欲尽失。同时,此种译法又不能正确地反映出这道菜的真正内涵,所以把 这个菜名译为 Vermicelli with cpicy minced pork 更受青睐。 (三)意译关注菜肴的烹饪方法 用“意译”翻译出其材料固然好,但是单看材料也不一定就能表达出一道菜 的真正风味,因为同一材料根据不同的刀法和烹调方法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多 种佳肴。饮食文化很讲究刀法和烹调方法,如烘(baking)、蒸(steaming)、 煮(boiling)、炸(deepfrying)、剥皮(skinning)、腌制(pickling)、切片 (slicing)、切碎(mingcing)、熏(smoking)等。烹饪方法在食物、菜肴的 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了食物的味道,还影响了食物的营养和 口感。所以,在直接翻译菜名材料不能传达菜肴的本质意思的时候,我们可以 采用意译的方法,在意译中注重烹饪方法的翻译。 如“千层饼”被译为“multiple-layer steamed bread”突出了饼的形状, “steamed”又明确了这种饼的烹调方法。 此种译法又让外国食客门路清晰而不至 于会错意点错菜,这比“multiple-layer bread”多了一层“multiple-layer bread”的 意思,而多出的这层意思就是烹饪的方法。“multiple-layer bread”可以让外国食 客明白千层饼的外表和材料,而 steamed 又能让客人了解这道事物的做工程 序。 又如“茄汁鸡脯”这道菜,从菜名就可以看出其材料的主要成分:茄汁和鸡 肉。然而单看菜名,一般食客并不知道其中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因为任何人都 很难从菜名中寻究出很明显的答案来。用茄汁和鸡肉混在一起可以做出几个样 式的菜来,而直译这两个材料并不能让客人想象出菜肴的味道。事实上,这里 的鸡肉是油炸过的。熟悉这道菜的真正内容和其烹调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将 其译为“Fried chicken in tomato sauce”。此菜译文突显了烹调方法,又充满了 西方饮食风味,让外国食客倍感亲切。 又如“桶子鸡”,若直译为“Chicken in pail”,则让人误以为此菜为炖品,拿 桶来盛装以求新鲜。事实上,这道菜是干的,跟盐焗鸡差不多,只是这里选用 的鸡为童子鸡。所以,这道菜译为“Spring chicken in salt”时,则会让外国食客 更容易从菜名上最快地获取其所需信息而不影响菜肴文化内涵的传达。 菜谱的翻译有时候让人费心费力,但有时候也可以让人舍繁从简。在很多 大餐馆的菜单上,菜谱旁边大都附上图片。有了图片,食客无需从文字上考虑 太多菜肴所包含的材料。此时,菜谱的翻译尽可以从简,只突出其刀法或者其 烹调方法即可。 如“铁扒比目鱼”,在有图片说明的情况下,我们可将其译为“Grilled Sole”。 在此不需要突出盛装菜肴的器皿,也不需强调此菜为汤类还是干炒类或是其他 的。 三、结语 把中国菜谱翻译成英文,既要兼顾菜名给人留下的特有意象,又要考虑到 西方人的饮食思维和爱好,兼顾菜肴本身的材料、烹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 心理。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加上翻译中出现的语义上的困难,所以“意译”在菜 谱的翻译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意译”比直译更能让译者更好地传达中 国的饮食文化,其译文也能更易为外国食客所接受。当然,因为意译本身有时 候也会让译文失去菜名原有的韵味,语言也失去了色调,所以,中国菜谱的翻 译还将是未来长期的研究话题。 【参考文献】 [1]王秀芬.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1(01). [2]伦淑新.直译与意译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 [3]钱歌川.翻译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4]卫虹.短命的意译词语[J].语文研究,1984(01).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219 浏览 4 回答
331 浏览 5 回答
341 浏览 5 回答
140 浏览 6 回答
134 浏览 3 回答
217 浏览 4 回答
272 浏览 3 回答
133 浏览 6 回答
254 浏览 3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87 浏览 3 回答
277 浏览 3 回答
166 浏览 6 回答
104 浏览 6 回答
116 浏览 8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