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的学校代码为10151。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原国家海洋局、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有“航海家的摇篮”之称,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是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成员,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简介:
大连海事大学源于1909年设立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系晚清至新中国建立40余年间中国仅有的三所海运高等院校合并而成。1953年,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大连海运学院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占地面积1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设有21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54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99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计2万余人。
历史沿革
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
1911年,以船政科为基础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商船学堂。
1912年,改名为吴淞商船学校。
1929年,经停办后正式复校,定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决定,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与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正式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解放前,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历尽艰辛,几度中断。解放以后,高等航海教育得以迅速发展。
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前身为国立辽海商船专科学校,系由1927年东北航警处创办的东北商船学校演变而来)、福建航海专科学校(成立于1952年,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为我国惟一的高等航海学府。
1960年,大连海运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3年,周总理亲自批示大连海运学院航海类专业学生实行半军管。
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
1985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7年,被国家批准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
1998年,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DNV)的认证,成为该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DNV三个认证规则证书的大学。
2000年12月,交通部所属大连海运学校并入大连海事大学。
2004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检查,并获得优秀。
2006年,交通部、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就支持加快大连海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达成了共建协议。
2009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3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杨传堂主持召开深改组专题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大连海事大学综合改革方案》。
2017年9月,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前列。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8年10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发文,确定共建大连海事大学。
2019年8月,大连海事大学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0年11月,学校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2年,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442名,其中教授326名,专职博士生导师144名,聘任二级教授40名,三级教授77名,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聘请共享院士16名、讲座教授153名、客座教授468名,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实质性工作与交流;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团队。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9月,大连海事大学有21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本科专业54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
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国家级: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
省部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轮机工程、环境科学等。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学校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0余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专业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本科重点支持专业,11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1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法学。
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轮机工程、航海技术、通信工程、法学、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海事管理、交通运输、英语。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部烟台救捞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部上海救捞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部广州救捞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航海实践实验教学中心、轮机实践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海事英语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张淑芳)、航海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毕胜)。
国家级精品课程:轮机自动化。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财务管理。
2022年,大连海事大学入选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10月,学校有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独立机构: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海事公约研究中心、航运发展研究院、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航海教育研究所。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海湾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船用集成电路片上系统SOC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船舶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交通与重大装备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轮机监控与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船用小型燃气轮机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沿海开放与经济发展研究基地、辽宁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辽宁省船舶机电一体化重点实验室、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基地、辽宁省船舶污染监测与检测的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轮机科学与运用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港航机电控制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自动化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装备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环境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辽宁省物流航运管理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交通安全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交通装备先进制造与控制技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交通信息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重点实验室、强电离放电单分子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船机修造工程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机修造工程重点实验室、航海动态仿真与控制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镀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2年,大连海事大学科技课题1261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403项。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两岸四地大学ESI论文排行榜显示,大连海事大学总被引次数3349次,论文数994,ESI论文篇均被引频次。
学术资源
截至2013年,海大图书馆有馆藏文献万收藏单位,其中中文图书万册、外文图书万册、期刊合订本万册、缩微资料4万余件;年订购报刊1017种(其中中文报刊820种,外文报刊197种)。
学术期刊
《大连海事大学理科学报》、《大连海事大学文科学报》、《航海教育研究》、《世界海运》。
对外交流
大连海事大学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和校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越南、斯里兰卡等43个国家和地区的152所国际著名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2005年3月学校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层次。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建立了我校海外校区,并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开始招生,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学校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全球海事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IML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Register)以及日本邮船(NYK)等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学校还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引进教育资源。
大连海事大学一直致力于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学。学校共有长期外籍专家和教师30多人,每年短期来访讲学的国(境)外学者多达百余人,来访外宾近千人。学校已经实现了英语口语课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多年来,积极的与国(境)外着名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为学生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获得荣誉
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5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
2020年9月1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中华绳结。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2020年11月,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0年11月16日,被教育部综合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21年4月,大连海事大学保卫处被授予“辽宁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2022年2月,大连海事大学《四级联动共助成长——新时代高校家校合作协同育人体系探索与构建》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