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大连海事大学文科学报

发布时间:

大连海事大学文科学报

可以。但只允许报考大连海事大学的文科专业。

大连海事大学的学校代码为10151。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原国家海洋局、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有“航海家的摇篮”之称,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是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成员,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简介:

大连海事大学源于1909年设立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系晚清至新中国建立40余年间中国仅有的三所海运高等院校合并而成。1953年,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大连海运学院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占地面积1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设有21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54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99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计2万余人。

历史沿革

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

1911年,以船政科为基础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商船学堂。

1912年,改名为吴淞商船学校。

1929年,经停办后正式复校,定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决定,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与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正式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解放前,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历尽艰辛,几度中断。解放以后,高等航海教育得以迅速发展。

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前身为国立辽海商船专科学校,系由1927年东北航警处创办的东北商船学校演变而来)、福建航海专科学校(成立于1952年,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为我国惟一的高等航海学府。

1960年,大连海运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3年,周总理亲自批示大连海运学院航海类专业学生实行半军管。

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

1985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7年,被国家批准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

1998年,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DNV)的认证,成为该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DNV三个认证规则证书的大学。

2000年12月,交通部所属大连海运学校并入大连海事大学。

2004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检查,并获得优秀。

2006年,交通部、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就支持加快大连海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达成了共建协议。

2009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3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杨传堂主持召开深改组专题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大连海事大学综合改革方案》。

2017年9月,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前列。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8年10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发文,确定共建大连海事大学。

2019年8月,大连海事大学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0年11月,学校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2年,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442名,其中教授326名,专职博士生导师144名,聘任二级教授40名,三级教授77名,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聘请共享院士16名、讲座教授153名、客座教授468名,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实质性工作与交流;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团队。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9月,大连海事大学有21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本科专业54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

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国家级: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

省部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轮机工程、环境科学等。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学校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0余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专业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本科重点支持专业,11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1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法学。

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轮机工程、航海技术、通信工程、法学、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海事管理、交通运输、英语。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部烟台救捞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部上海救捞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部广州救捞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航海实践实验教学中心、轮机实践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海事英语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张淑芳)、航海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毕胜)。

国家级精品课程:轮机自动化。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财务管理。

2022年,大连海事大学入选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10月,学校有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独立机构: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海事公约研究中心、航运发展研究院、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航海教育研究所。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海湾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船用集成电路片上系统SOC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船舶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交通与重大装备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轮机监控与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船用小型燃气轮机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沿海开放与经济发展研究基地、辽宁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辽宁省船舶机电一体化重点实验室、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基地、辽宁省船舶污染监测与检测的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轮机科学与运用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港航机电控制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自动化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装备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环境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辽宁省物流航运管理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交通安全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交通装备先进制造与控制技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交通信息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重点实验室、强电离放电单分子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船机修造工程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机修造工程重点实验室、航海动态仿真与控制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镀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2年,大连海事大学科技课题1261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403项。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两岸四地大学ESI论文排行榜显示,大连海事大学总被引次数3349次,论文数994,ESI论文篇均被引频次。

学术资源

截至2013年,海大图书馆有馆藏文献万收藏单位,其中中文图书万册、外文图书万册、期刊合订本万册、缩微资料4万余件;年订购报刊1017种(其中中文报刊820种,外文报刊197种)。

学术期刊

《大连海事大学理科学报》、《大连海事大学文科学报》、《航海教育研究》、《世界海运》。

对外交流

大连海事大学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和校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越南、斯里兰卡等43个国家和地区的152所国际著名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2005年3月学校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层次。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建立了我校海外校区,并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开始招生,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学校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全球海事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IML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Register)以及日本邮船(NYK)等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学校还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引进教育资源。

大连海事大学一直致力于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学。学校共有长期外籍专家和教师30多人,每年短期来访讲学的国(境)外学者多达百余人,来访外宾近千人。学校已经实现了英语口语课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多年来,积极的与国(境)外着名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为学生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获得荣誉

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5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

2020年9月1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中华绳结。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2020年11月,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0年11月16日,被教育部综合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21年4月,大连海事大学保卫处被授予“辽宁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2022年2月,大连海事大学《四级联动共助成长——新时代高校家校合作协同育人体系探索与构建》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公示名单”。

听都没听过,是不是又被哪个学长学姐呀

大连海事大学院校代码是2111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建立可靠的矿井通信系统是煤矿安全生产和抢险救灾的重要保障,研究矿井巷道中电磁波的传播理论对于设计和规划矿井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研究矿井巷道中电磁波传播特性,分析了矩形巷道中的电磁波波模理论,并运用射线追踪法建立了矿井巷道无线信道模型,研究了围岩参数和异型截面对矿井巷道中电磁波传输特性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Marcatili近似分析方法对理想矩形矿井巷道进行分析,得出水平极化模和垂直极化模各个场量的数学表达式,进而推导出各个模式下的传输模衰减公式和截止频率公式,考虑了电磁波在矿井巷道传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倾斜、分支损耗、粗糙损耗和天线插入损耗,并分析了影响各类损耗的因素。(2)运用射线追踪法的镜像法原理建立矿井巷道多径信道预测模型,提出三维空间的射线总路径和入反射角的计算方法,使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讨论了传输频率、巷道尺寸和接收点位置对场强分布预测的影响,并把仿真结果和文献进行对比,证明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3)描述了矿井巷道中复杂环境因素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分析了矿井巷道围岩电参数对电波传播衰落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异型巷道中较为典型的圆形巷道和拱形巷道电磁波传输的衰落特性。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是以刊载水路运输工程领域研究论文为主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收稿范围: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海洋环境、电子信息、控制、材料等工程领域的研究论文。 主要国际收录:英国《海事技术文摘》(BMT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SCOPUS数据库、俄罗斯的《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曾于2007-2008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数据库收录。 主要国内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是核心,我就发的这个。之前也是文章质量不过关,还是同事给的莫‘文网,帮忙修改的,很快就ok了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同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版收录。编辑部主页为,可以自己看。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等级

听都没听过,是不是又被哪个学长学姐呀

大连海事大学大学学报有两个版,一个即为大连海事大学学报,还有一个是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这两个版中,大连海事大学学报为核心期刊,而那个社会科学版就是普刊,请你多加留意。

建立可靠的矿井通信系统是煤矿安全生产和抢险救灾的重要保障,研究矿井巷道中电磁波的传播理论对于设计和规划矿井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研究矿井巷道中电磁波传播特性,分析了矩形巷道中的电磁波波模理论,并运用射线追踪法建立了矿井巷道无线信道模型,研究了围岩参数和异型截面对矿井巷道中电磁波传输特性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Marcatili近似分析方法对理想矩形矿井巷道进行分析,得出水平极化模和垂直极化模各个场量的数学表达式,进而推导出各个模式下的传输模衰减公式和截止频率公式,考虑了电磁波在矿井巷道传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倾斜、分支损耗、粗糙损耗和天线插入损耗,并分析了影响各类损耗的因素。(2)运用射线追踪法的镜像法原理建立矿井巷道多径信道预测模型,提出三维空间的射线总路径和入反射角的计算方法,使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讨论了传输频率、巷道尺寸和接收点位置对场强分布预测的影响,并把仿真结果和文献进行对比,证明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3)描述了矿井巷道中复杂环境因素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分析了矿井巷道围岩电参数对电波传播衰落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异型巷道中较为典型的圆形巷道和拱形巷道电磁波传输的衰落特性。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同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版收录。编辑部主页为,可以自己看。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格式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是以刊载水路运输工程领域研究论文为主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收稿范围: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海洋环境、电子信息、控制、材料等工程领域的研究论文。 主要国际收录:英国《海事技术文摘》(BMT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SCOPUS数据库、俄罗斯的《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曾于2007-2008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数据库收录。 主要国内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物流管理论拉拉

[1]李璨. 我国中药材物流管理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2]蒋小会. S公司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杨海鹰. MD公司冷链物流管理的改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2. [4]王志珍. 物流企业精益物流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5]朱廷军. 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6]尹华龙. 基于WEB的超市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7]李亚静. 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8]周永鲁. 基于的烟草物流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3. [9]古奕端. 基于RFID的大宗货物物流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10]刘迪迪. 水产品批发市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1]程传喜. 郑州安利物流公司物流管理改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12]杨娜. 东莞市中小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13]董彩芬. S公司基于TOC的生产物流管理改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4]王楠. 三菱电机放电加工机售后服务物流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5]吕悦. 大连市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16]付浦君. 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17]杨波. 精益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 [18]米宁. 基于逆向物流管理的产品回收网络规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 [19]李引. 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影响研究[D].渤海大学,2014. [20]肖莹莹. RFID技术在国内零售业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21]师经昊. 供应链环境下精益物流管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22]谢沛欣. 基于SOA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西北大学,2009. [23]耿明岩. 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系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24]姜琼慧. 基于B/S模式的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南大学,2007. [25]陆滢.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26]徐华. 中国现代物流管理与发达国家差距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7]陶宇. 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 企业经济,2011,01:58-60. [28]周新韶. 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 中国商贸,2012,15:125-126+128. [29]骆宏. 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 对外经贸,2012,05:108-110. [30]贺超,庄玉良. 基于物联网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构建[J]. 中国流通经济,2012,06:30-34. [31]张安平. 汽车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32]周林. 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四川大学,2005. [33]王峰. 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34]杨爱霞.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业务流程重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 [35]刘志学,付国庆,许泽勇.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比较[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S1:126-130. [36]韦智伟. 供应链环境下我国工业企业物流管理模式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37]周海霞.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8]邱均平,宋恩梅. 论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创新[J]. 中国软科学,2002,04:108-111. [39]曾祥云,王强. 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02,02:15-17. [40]曾祥云,王强. 试论面向电子商务的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设计[J]. 系统工程,2002,01:60-65. [41]薄洪光. 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42]程琦. 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 [43]王海燕.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 物流技术,2007,10:34-36+48. [44]陈达. 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及其策略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2:112-114. [45]刘俊兰,翟树悦,周裕法,李娅访,韩冬雪. 医院物流管理的框架模型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2008,07:29-32. [46]王小莉,李金伴.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探讨[J].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06:59-62. [47]王佐.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本源和创新[J]. 中国流通经济,2009,02:16-19. [48]程琦,云俊. 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8-22. [49]翁心刚. 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J]. 中国流通经济,2005,06:12-15. [50]刘丽艳. 对“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辨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58-61. [51]李德库.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J]. 中国流通经济,2013,08:39-43. [52]王道平.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 价值工程,2003,02:23-26. [53]张林龙. 基于供应链管理(SCM)的物流管理[J]. 现代情报,2003,05:160-162. [54]尤建新,蔡依平,杨瑾. 工程项目物流管理框架模型[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06:49-52. 标准格式的,要多少有多少,随便拿去用。别问我是谁,请叫我雷锋。

听都没听过,是不是又被哪个学长学姐呀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主编

怎么能是一个人呢?法盲都知道。。法律是严谨的!除非:那个人自己取了个化名,本来叫王利明

王利民性 别男出生年月1959年7月是否兼职否民 族汉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定职时间2001导师类别(博导/硕导)硕导评定时间1997工作单位(含系、所)法学院行政职务联系电话84724516、个人简历(包括毕业时间、学校、最后学位、各职称评定时间等)1986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90年7月,评定讲师资格;1995年7月,评定副教授资格;2001年8月,评定教授资格。个人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及科研经历主要研究领域为民商法学,包括外国民商法学和国际私法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法学和外国民商法学。1986年7月从吉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东北财经大学任教并从事法学教育与研究工作,曾担任东北财经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和法学院院长职务。2001年3月,调入本院继续从事法学教育与研究工作。2003年8月起,开始攻读国际法专业国际私法方向博士学位。个人主要社会兼职、荣誉称号及所获奖励中国法学会会员;辽宁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辽宁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法学会国际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大连市法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大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辽宁海大律师事务所律师。学 术 情 况汇总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60 余篇。出版著作(译著等)共10 余部。获奖成果共 20 余项,其中:国家级 项,部(省)级 12 项,市级 8 项。完成或承担项目共 6 项,科研经费共完成 万元。研究生培养情况在培研究生14人,已经毕业8人。主要学术专著情况序号专 著 名 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作者名单1民法本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王利民2物权本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王利民3主要获奖情况序号成 果 名 称奖励名称、级别获奖时间本人排名1知识产权法学辽宁省政府奖三等奖2006年2月主编2论私法与市民社会大连市科学论文奖三等奖2005年8月独立3民法学大连市科学论文奖三等奖2005年8月主编4论和谐社会的私法构建辽宁法治论坛一等奖2005年8月第一5民法本论大连市政府奖三等奖2002年12月独立6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民法思考大连市政府奖二等奖2000年12月独立7知识产权法教程省社科优秀奖2000年12月主编5下略主要承担或完成的科研项目情况序号项 目 名 称立 项 部 门1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法律保障体系研究省社科项目2企业治理结构法律问题研究大连俊华公司3下略4主要发表或出版的学术著作及学术论文情况序号论文或著作名称刊物、出版社或会议名称及检索情况发表时间作者名单1论和谐社会的私法构建河北法学王利民2我国公有权制度的物权法构建当代法学王利民3论私法与法治社会社会科学辑刊王利民4论外国人私法地位与国际私法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王利民5我国用益物权体系基本概念研究法学论坛2005.2王利民6论私法与市民社会社会科学辑刊王利民7物权行为理论探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王利民8我国物权变动的立法选择经济与法王利民9中国民法典制定的历史继承性分析社会科学辑刊王利民10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反思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王利民11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民法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王利民12代理特征新论河北法学王利民13论知识产权法的归类人文杂志王利民14论知识产权是单一财产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王利民15论死者人身权保护河北法学王利民16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民事主体地位财经问题研究王利民17对民事法律关系客体“定义”与“种类”的重新思考法学与实践王利民18论企业法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地位财经问题研究王利民19民法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王利民20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王利民21知识产权法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王利民22民法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王利民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是以刊载水路运输工程领域研究论文为主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收稿范围: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海洋环境、电子信息、控制、材料等工程领域的研究论文。 主要国际收录:英国《海事技术文摘》(BMT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SCOPUS数据库、俄罗斯的《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曾于2007-2008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数据库收录。 主要国内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