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小学? 即语言文字之学古代小学先教授六书,所以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每个文字具有三个部分:1.字形;2.字义;3.字音。 在汉代,分别不很显著。 宋末王应麟《玉海》已分成三种:体制.训诂.音韵。 清代的《四库全书》,把小学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小学附庸于经学,以经学为大学,故称语言文字之学为小学。分音韵、文字、训诂三。下文可供参考:“中国传统语言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门学问古代称为“小学”。“小学”开始是指为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大戴札?保傅篇》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类学校要教授学童识字,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段玉裁注云:“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教之,保氏养之,而世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有关文字的学问因之渐被称为“小学”。称文字之学为小学始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汉书?艺文志》谓汉法,“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二\什么叫敕撰?敕:皇帝的诏令.敕撰:奉皇帝的命令而撰写.如:易经通注 [清]傅以渐 曹本荣等奉敕撰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 [清] 王鸿绪等奉敕撰清史稿 乾隆四十六年敕撰 三\什么是训诂?1.如何理解“训诂”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训”和“诂”最初是两个单音词,人们对它们分别加以解释,认为它们是有差别的,但差别在哪里,各家说法略有不同。综合各家的说法,可以概括出三点:其一,“训”和“诂”单独讲的时候,都是“解释”的意思,没有什么区别;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时,才有区别(这区别各家的说法不同,在第二章《训诂体式》中谈)。其二,因为单独讲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对语言的解释可以单说是“诂”,也可以单说是“训”,也可以合起来说是“训诂”或“诂训”、“故训”。其三,“训”和“诂”都兼有名词、动词两种用法,合称“训诂”或“诂训”也兼有名词、动词两种用法。2.如何理解“训诂学”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实践。3.训诂学的任务和目的训诂学的任务和目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是用古代书面语记录下来的,要批判地继承这丰富的文化遗产,就要掌握那些古老难懂的语言,以今语解古语,这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第二,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我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懂得每个词的意义,而要准确地掌握词义,就需要对大量的近义词义进行辨析;而辨析词义,是训诂学的又一个重要任务。第三,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言的统一。汉民族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方言复杂,不同方言区的交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而训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方俗之殊语”。所以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言的统一,是训诂学的又一个重要任务。第四,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建立科学的训诂学。旧训诂学偏重于逐词推求它的本义,目的是解读古代文献(主要是儒家经典),很少顾及词义系统和语义发展规律。章炳麟著《文始》,对词义系统和语义发展规律的研究作了一个尝试,但还有种种缺陷。利用前人留给我们的大量的训诂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把不同词义之间引申、假借关系以及同源词间的血缘关系找出来,进而寻找出它们孳乳、发展、变化的线索,概括出词义演变的规律,使训诂学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科学,是训诂学十分重要的任务。4.训诂学与语言学其他分支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语源学、语音学、语法学、修辞学、文字学都有紧密的关系,但与语义学的关系最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