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众所周知,它出自于《孙子兵法》,然而《孙子兵法》究竟讲了些什么?日前,哈尔滨工程大学军事教育讲师于凡做客“201讲坛”,解读《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诞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于凡介绍说,那时候的战争非常讲究诚信礼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不加丧、不因凶”、“不鼓不成列”等史料都说明了这一点,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孙子却发出“兵者,诡道也”的呼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孙子兵法》以其巨大的实用性闻名于世,一直为后人所推崇,时至今日,也仍被各国专家学者所研究。于凡说:“《孙子兵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东方的智慧、中国文化的精髓。”于凡指出,《孙子兵法》处处体现了“重战”、“慎战”、“备战”的思想。“重战”,即重视战争。虽然战争为世人所厌恶,老子也曾说:“兵者,乃不详之器。”然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战争还往往作为社会进步的转折点推进历史的发展。但对国家而言,战争的胜负关乎国之存亡,因而“重战”就成为一种不得不的举动。《孙子兵法》说:“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作为一国之主不能因一时之怒而大兴兵甲,将帅也不能因一时之愤而发动战争,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所以“慎战”也非常重要。于凡举了一个现代战争的例子:1982年,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贸然发动战争,企图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结果被英国击败,使阿根廷失去对该岛与英国的谈判权,同时也给阿根廷带来了经济损失,加尔铁里自己也沦落入狱。可见,“慎战”确是明智之举。此外,仅仅重视战争、慎重战争是不够的,这不能保证不被攻击、不被卷入战争。于凡强调说:“备战不是为了作战,也不是尚战,而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促进和平的手段。”关于《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的思想,于凡做了这样的解释说明:战争前,不知彼而知己,就如同赌博一般,胜负之数难以意料;不知己而知彼,就不能结合自身现状制定合理战略;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就像瞎子骑瞎马一般,其结局不言自明。因此,作战前必须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