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之悲,成语,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见《白石道人歌曲》。其词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蒋捷手法的高妙就在于把少年的听雨作了一种铺陈,作了以下笔锋顿转,时空跳跃的引子。果不其然,“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词人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和悲凉心境跃然纸上。生逢乱世,国破家亡,元人的铁蹄碾碎了高楼纱帐之中的春秋大梦,也碾碎了士大夫们“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幻想,山河破碎,经年流转,客舟听雨,无限凄凉。这一句实实有了杜诗的沉郁,“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杜甫的《北征》言犹在耳,相比之下,也就终于体会刘熙载说蒋词“亦长短句之长城”的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