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末词人中,蒋捷词别开生面,最有特色和个性。在社交上,他与声同气应的周、王、张等人不见有任何来往,词风也是另辟蹊径,不主一家,而兼融豪放词的清奇流畅和婉约词的含蓄蕴藉,既无辛派后劲粗放直率之病,也无姜派末流刻削隐晦之失。 他敢于直接表现亡国遗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和《贺新郎·乡士以狂得罪赋此饯行》二词,就充满著一股不屈的奇气。蒋捷词还多角度地表现出亡国后遗民们飘泊流浪的凄凉感受和饥寒交迫的生存困境。
蒋捷的词大多情调凄清。他没有正面地直接反映时代的巨变,而是采用“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女冠子》)的方式,于落寞愁苦中寄寓感伤故国的一片深情。如“飞莺纵有风吹转,奈旧家苑已成秋”(《高阳台》),“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贺新郎》),“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梅花引》)等,都包含着山河易色、无处容身的悲哀。《虞美人·听雨》通过听雨一事,概括了作者少年、壮年和晚年三个时期的不同感受,身世家国之感极为痛切,其中“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二句尤其悲壮苍凉。但他的词又不尽是低沉暗淡的情调,时而振起一笔,开扩意境,呈现清丽色彩。如《贺新郎·秋晓》本写“万里江南吹箫恨”,却于月影微黄的院落中点缀上青花、红枣,再推向白雁横天、楚山隐约的远景,使词中所表现的忧伤苦闷之情不致于过分沉抑。《一剪梅》写“舟过吴江”,其中“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句,也冲淡了伤逝怀归的悲凉气氛。所以周济称其“思力沈透处,可以起懦”(《宋四家词选》)。这当然与其词“炼字精深,调音谐”(《四库全书总目》)也是分不开的。对竹山词的评价,前人意见分歧很大。贬之者如冯煦,认为其“词旨鄙俚”“不可谓正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陈廷焯更认为在南宋词人中“竹山虽不论可也”(《白雨斋词话》)。那是用姜夔、张炎的词作为标准来衡量的,实属偏见。刘熙载的看法与此相反,他说:“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练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较贞,其思视梦窗较清。刘文房(刘长卿)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艺概·词曲概》)称竹山为长短句之长城,固属过誉,但他从词品与词法两方面充分肯定了竹山词,还是颇有见地的。
虞美人·听雨
一剪梅·舟过吴江
梅花引·荆溪阻雪
黍离之悲,成语,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见《白石道人歌曲》。其词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蒋捷手法的高妙就在于把少年的听雨作了一种铺陈,作了以下笔锋顿转,时空跳跃的引子。果不其然,“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词人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和悲凉心境跃然纸上。生逢乱世,国破家亡,元人的铁蹄碾碎了高楼纱帐之中的春秋大梦,也碾碎了士大夫们“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幻想,山河破碎,经年流转,客舟听雨,无限凄凉。这一句实实有了杜诗的沉郁,“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杜甫的《北征》言犹在耳,相比之下,也就终于体会刘熙载说蒋词“亦长短句之长城”的意味了。
蒋捷 宋、元间词人。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称。 蒋捷的词大多情调凄清。他没有正面地直接反映时代的巨变,而是采用"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女冠子〕)的方式,于落寞愁苦中寄寓感伤故国的一片深情。如"飞莺纵有风吹转,奈旧家苑已成秋"(〔高阳台〕),"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贺新郎〕),"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梅花引〕)等,都包含着山河易色、无处容身的悲哀。〔虞美人〕《听雨》通过听雨一事,概括了作者少年、壮年和晚年三个时期的不同感受,身世家国之感极为痛切,其中"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二句尤其悲壮苍凉。但他的词又不尽是低沉暗淡的情调,时而振起一笔,开扩意境,呈现清丽色彩。如〔贺新郎〕《秋晓》本写"万里江南吹箫恨",却于月影微黄的院落中点缀上青花、红枣,再推向白雁横天、楚山隐约的远景,使词中所表现的忧伤苦闷之情不致于过分沉抑。〔一剪梅〕写"舟过吴江",其中"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句,也冲淡了伤逝怀归的悲凉气氛。所以周济称其"思力沈透处,可以起懦"(《宋四家词选》)。这当然与其词"炼字精深,调音谐畅"(《四库全书总目》)也是分不开的。对竹山词的评介,前人意见分歧很大。贬之者如冯煦,认为其"词旨鄙俚""不可谓正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陈廷焯更认为在南宋词人中"竹山虽不论可也"(《白雨斋词话》)。那是用姜夔、张炎的词作为标准来衡量的,实属偏见。刘熙载的看法与此相反,他说:"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较贞,其思视梦窗较清。刘文房(刘长卿)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艺概·词曲概》)称竹山为长短句之长城,固属过誉,但他从词品与词法两方面充分肯定了竹山词,还是颇有见地的。 总之,竹山词思想内容较充实,写作方法和风格多样化,不失为南宋高手之一。 有《竹山词》 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蒋捷,女,1965年1月出生,高级工程师。1988年在长春地质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在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校区)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9年至1999年在江苏省常州市规划国土管理局信息中心工作,历任工程师、高工、副主任。主要负责常州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建立、开发应用和技术管理等工作,主持建立了常州市市域范围的基础地形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和一些专项GIS应用系统。参与组织建设的“常州市规划国土管理图文办公系统”于2000年获测绘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曾入选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获特殊津贴、是常州市第十届政协委员。 2000年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现势信息遥感部从事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数据更新工作。自2001年1月起在专题应用部工作,现任部门副主任,分管专题应用系统工作,具体包括专题应用系统开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和实施,以及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技术上主要从事多尺度数据库的建模、集成、应用,以及导航数据库的相关标准、数据采集生产技术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开发工作。与此同时从事“GIS协同工作系统”、“多尺度空间数据建模与应用”、“时空数据模型”等方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多个GIS研究及应用工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发表国内外学术刊物论文20余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本。曾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The Eduard Dolezal奖(2004);是国家测绘局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003-);被评选为第三届国家测绘局直属机关杰出青年(2004)。 现兼任中国GIS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理信息世界》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南大学院兼职硕士导师;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二委员会学术秘书。 近年来负责的主要工程与研究项目如下,其中带*号的是正在进行中的项目: * “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经济空间信息集成与网络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项目,2004-) * “测绘科学数据共享数据集建设”(科技部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项目,2003-) * “基础地理信息集成管理与共享服务系统”(863项目,) *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整合、完善与更新(整合部分)”(国家测绘局,2003 - ) * “导航数据库数据采集处理技术规程”(国家测绘局行业标准, ) * “欧洲定位服务技术在中国应用的技术验证(VALUE)”(中国科技部与欧盟支持,2002 - ) * “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电子政务项目,) * “顾及事件的时空数据建模若干关键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 “基于多重限制条件的最优路径算法研究”(横向项目,) - “欧洲电子地图技术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中国科技部与欧盟支持,2001- 2003) - “全国多尺度导航电子地图系统建设”(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蒋捷(?—?) 字胜欲,号竹山,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入元不仕,隐居太湖竹山。其词内容较为广泛,颇有追昔伤今之作,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音节浏亮,风格与姜夔相近。有《竹山词》。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进士。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
黍离之悲,成语,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见《白石道人歌曲》。其词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蒋捷手法的高妙就在于把少年的听雨作了一种铺陈,作了以下笔锋顿转,时空跳跃的引子。果不其然,“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词人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和悲凉心境跃然纸上。生逢乱世,国破家亡,元人的铁蹄碾碎了高楼纱帐之中的春秋大梦,也碾碎了士大夫们“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幻想,山河破碎,经年流转,客舟听雨,无限凄凉。这一句实实有了杜诗的沉郁,“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杜甫的《北征》言犹在耳,相比之下,也就终于体会刘熙载说蒋词“亦长短句之长城”的意味了。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枨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在答辩会上,考官要极力找出来在论文中所表现的水平是真是假。而学生不仅要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对的,而且还要证明老师是错的。
论文提的问题:
第一点: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第二点:这个课题的意义与目的。
第三点:全文的框架。
问题一旦提出,就有了回答的需求。带着问题看文献,满足了自己回答问题的需求,而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导致快乐,所以带着问题看文献会更有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看文献,而要冥思苦想一段时间。这就如同人在不是很饿时吃饭没胃口,如果饿了一天之后,随便吃什么都觉得很好吃。冥思苦想的阶段,就好比忍饥挨饿的阶段,可以很好地“酝酿兴趣”。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研究生论文答辩的流程:(一)研究生向答辩委员会报告自己硕士论文的简要情况(时间约20分钟)。答辩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1)论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原始资料;(2)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3)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二)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问题(时间10~15分钟)。 提问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2)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3)考察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关问题。在研究生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一般会提的问题类型:1、对选题意义提问2、对重要观点及概念提问3、对论文新意提问 4、对论文细节提问5、对论文数据来源提问6、对论文薄弱环节提问 7、对建议可行性提问8、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9、对超出论文范围的提问 10、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 11、对格式是否规范化的提问答辩提问时须知:1、应用能力与知识宽度的准备2、作好常规性问题的准备3、细节问题不可忽视 4、对自身能力的考查5、对论文可行性把握(三)提问后可在规定教室里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可参考相关资料,但必须自己独立完成。(四)回答问题时间约30分钟。(以上内容来源于:学术堂)
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
常见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扩展资料
作为将要参加论文答辩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毕业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可能提出的论文答辩问题所做的准备。所谓“深刻的理解”是对毕业论文有横向的把握。
例如题为《创建名牌产品发展民族产业》的论文,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可能会问“民族品牌”与“名牌”有何关系。尽管毕业论文中未必涉及“民族品牌”,但参加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有“比较全面的熟悉”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尴尬局面。
叫蒋意涵吧!又有意境又有内涵吧!
1. 西村信子:南昌现代语言学院日本语教研组组长、教授,台湾金陵日本语学院副院长。2. 杨德熙:南昌现代语言学院日本语教研组教授,台湾金陵日本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3. 王春蕾:南昌现代语言学院日本语教研组副教授,国家级日语教师,江西省日语教学能手。4. 杨敏:南昌现代语言学院日本语教研组讲师,日本语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5. 王婷:南昌现代语言学院日本语教研组讲师,日本语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南昌市川上日语老师有:1、何靖:资深日语教师,20多年的教学经验,擅长日语口语教学。2、陈丹:毕业于日本的东京大学,拥有丰富的日语教学经验,擅长教授日语文学和日语口语。3、林燕:资深日语教师,毕业于日本的北海道大学,擅长日语语法教学。4、陈宇:毕业于日本的大阪大学,熟练掌握日语口语和书面语法,擅长日语文学和文化教学。5、陈婷:资深日语教师,拥有丰富的日语教学经验,对日语语法和口语有很深的理解,擅长日语文学和文化教学。
蒋海玉 蒋苏锐 蒋熠果 蒋俊航 蒋士锟 蒋泳陶 蒋浚涛 蒋家彬 蒋晨军 蒋悦哲 蒋家硕 蒋芊戊 蒋卓卫 蒋寿兴 蒋风周 蒋玮舟 蒋永博 蒋洛天 蒋启恺 蒋泽葳 蒋竺洵 蒋国福 蒋泊家 蒋唯兵 蒋天龙 蒋思煜 蒋煜若 蒋越墨 蒋启宸 蒋宝林 蒋若平 蒋子君 蒋沛真 蒋秋宇 蒋煜睿 蒋一阳 蒋永涛 蒋之奇 蒋洲南 蒋四芊 蒋泽林 蒋嘉明 蒋雨淇 蒋志彬 蒋永鹏 蒋学文 蒋峻林 蒋飞德 蒋生国 蒋国荣 蒋瑾琳 蒋洪轩 蒋子聆 蒋鼎秀 蒋卫帅 蒋莘惜 蒋紫民 蒋诏悦 蒋仲南 蒋俊民 蒋俊聪 蒋瑷旋 蒋俊雨 蒋沛源 蒋行祖 蒋圣远 蒋亦帆 蒋春华 蒋念芮 蒋泾华 蒋熙涛 蒋童彤 蒋悟尧 蒋宝泉 蒋脂提 蒋小熹 蒋祚楠 蒋可让 蒋昊伶 蒋茂成 蒋鹏华 蒋侍雷 蒋智宇 蒋博哲 蒋通锦 蒋恒周 蒋建生 蒋炫锋 蒋仕轩 蒋浩佑 蒋育智 蒋建涛 蒋柏喜 蒋小荣 蒋乐伟 蒋澜鑫 蒋瑞城 蒋渝林 蒋振荣 蒋国政 蒋成东 蒋双宸 蒋少峰 蒋家成 蒋佳信 蒋佩鸣 蒋洪飞 蒋家清 蒋文浩 蒋乐际 蒋启憧 蒋鹦琪 蒋峰刚 蒋忠嘉 蒋利杰 蒋定灵 蒋士召 蒋庆域 蒋冰翼 蒋惊霄 蒋施涛 蒋嘉江 蒋歆康 蒋在学 蒋毅阳 蒋国彬 蒋乃臣 蒋新喜 蒋东军 蒋生平 蒋大杰 蒋保善 蒋安玺 蒋俊群 蒋文根 蒋相明 蒋贵伟 蒋子林 蒋宸闻 蒋舒涵 蒋旭源 蒋天阳 蒋洪刚 蒋含煌 蒋骏涛 蒋段豪 蒋佩杰 蒋良元 蒋其森 蒋福林 蒋宇齐 蒋炯松 蒋沁安 蒋深文 蒋家质 蒋洪尧 蒋久键 蒋铭林 蒋千栋 蒋惜杰 蒋先默 蒋根森 蒋承乐 蒋岫齐 蒋炜轩 蒋凯远 蒋贵龙 蒋隆纹 蒋朝格 蒋翎松 蒋桥阳 蒋远峥 蒋亚泽 蒋奇晨 蒋晓勇 蒋雪晖 蒋道林 蒋毓超 蒋诗霏 蒋姜德 蒋铉天 蒋子泽 蒋艮辉 蒋之一 蒋晓荣 蒋盖任 蒋文名 蒋志杰 蒋弈贵 蒋文烨 蒋博源 蒋鸿升 蒋冠亮 蒋传晗 蒋靖洪 蒋维峰 蒋亮彬 蒋铭炀 蒋显龙 蒋泽辰
在IT圈有三个最主流的项目管理方式:瀑布管理、敏捷管理和精益管理。一般来讲,三种方式都能找到适应的项目类型,比如: 瀑布管理一般使用于需求明确,预算严格的大型IT项目 敏捷管理一般使用于需求和预算变数较大的中小型IT项目 精益管理一般使用于团队、需求、预算都处于变动中的创业项目,或者成熟产品的运维项目。 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一片和谐的情况,但在实际操作中,特别是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良莠不齐的当下,我们所接手的项目往往都无法套用到某一个类型。面对这些一直处于高度混沌和变化状态的项目的时候,单一的管理方式开始慢慢变得有心无力起来。这个时候,我们便需要引入混合管理的方法。 今天小马哥会讲一讲单纯的敏捷和精益开发的痛点,并介绍一种敏捷精益的混合管理模式。 敏捷管理的痛点 敏捷开发是一套具有高适应性的软件开发模式,它通过把单个项目拆分成迭代的持续交付方式,达到渐进明细的管理手段,从而增加自己对于未知的掌控和缓冲能力。但是,敏捷开发也有自身的一些限制和瓶颈,比如: 痛点一:没有在制品限制(WIP) 敏捷开发提倡建立全功能团队 (cross functional team),也就是说一个标准敏捷团队里需要有完成软件开发所需的开发、测试、业务分析师、服务设计师等所有角色,并且这些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去承担其他角色的职责。 这样一个团队拥有非常大的优势,它可以给予团队更多的灵活度与韧性,也保证了不同职能之间沟通交流的最大效率化。 然而 最大限度的灵活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最大可能性的失控 。举个例子,或许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迭代刚开始的时候业务分析师准备了一大堆故事卡,开发们迫不及待的捡了很多卡做,测试们通常无事可做。结果在迭代中后期,大量的故事卡都开发完毕,这时候却发现测试根本忙不过来,闲下来的开发只好临时充当起了测试的职责,帮忙测卡。用户故事墙往往会像这样发展:这样的开发方式往往会有以下一些缺点: 测试在迭代前中期的 资源无法有效利用 将所有测试 压力都集中在了迭代中后期 ,大大增加了交付的风险,减少了应变的空间。 开发承担测试任务往往会同时 降低开发和测试的效率。 而导致这一痛点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缺乏一个在制品限制去控制在每个开发流程中的带宽,导致团队资源在某一个时间段过度的集中在了单一流程上。 痛点二:难以处理单个迭代期间的需求变化 标准的敏捷开发是以迭代作为最小交付单位的,也就意味着在每一个迭代交付中理论上是不允许需求的增加和改变的,任何的需求变更和蔓延都需要在下一个迭代计划会议(IPM)进行讨论。然而在当下的软件市场环境,想要实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通常在做一些持续时间只有数月的项目的时候,客户的需求几乎随时都在改变,“这个新需求明天要上线,怎么实现我不管”的惨案随时都在发生。 迭代式开发是敏捷管理的底线,如果不跳出盒子思考,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处理紧急的需求变更似乎只剩一个解决方案:妥协。 精益管理的痛点 精益开发的核心工具便是 “看板系统”。 看板系统看似和故事墙很像,但却有以下的一些不同点: 有在制品(WIP)限制; 没有制定任何估算方式,任何一张故事卡都被看做一个可以交付的价值流; 没有迭代的概念,采用拉动式的需求管理方式。也就是说需求的拉入取决于市场或者客户的及时需要。 这样的一种开发方式比起敏捷有着更大的机动和灵活性,可以实时实现高优先级需求的持续交付,但同时它也有着非常明显,甚至致命的痛点:痛点一:难以估算项目预算 因为没有制定任何的估算方式,所以对于精益开发来讲,估算整个项目的预算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常境况下,我们只能通过专家意见的方式给出一个”最晚交付时间“ 或者 ”大约生产周期“ (lead time) ,并在先设立deadline的情况倒逼项目的交付。在绝大多数项目里这样的方式都是不推荐的,只有一些信仰开发的创业型项目和需求相对简单的运维项目能够稍微较好的实施这种估算方式。痛点二:进度不知道,报告很难写,经理很着急 这个几乎是所有从事精益开发的项目经理都头痛不已的”无解题“。因为看板系统没有使用任何估算方式,同时也没有迭代的概念,所以项目经理通常只能使用累积流图(CFD)这样的相对工具来展示项目进度:然而,对于当下众多把ROI,NPV等财务数据挂在嘴边的管理层来说,这种 ”我们一共有X张故事卡,已经做完了X张故事卡“ 的报告方式显然是非常不具备说服力的。 当我们尝试着去量化开发进度,并与财务挂钩的时候,又发现精益开发所收集的数据远远达不到我们的期望。所以,敏捷和精益开发都不是万能的,它们都会遇到自己的限制和痛点。这个时候,一套组合拳天时地利人和的问世了: 敏捷-精益混合管理 顾名思义,敏捷-精益混合管理便是吸取并结合了敏捷和精益管理的特点,尝试去解决各自痛点的混合式管理形式。概念很简单,让我们 以敏捷管理为基准, 来看看精益原则是如何融入其中的吧。 传统的敏捷开发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再一次,请原谅我拙劣的画工)在加入了精益管理的概念后,流程大概变成了这样:具体来讲,针对 传统敏捷管理 来讲,敏捷-精益混合管理大概有这么几个大的改变: 改变一:引入在制品限制 (WIP) 如果你有仔细看小马哥上面叨叨了半天的内容的话,便能理解这个改变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决定。事实上很多项目经理早就在项目中引入了WIP的概念,去平衡团队的开发资源。一般情况下 WIP的数量应该等同于开发的pair数量,等于测试或者业务分析师的数量。 如果你的团队有4对开发,1对测试和1对业务分析师的话,那拥有WIP的故事墙就应该长这样:在引入了在制品限制之后,我们便可以去限制资源的过度集中,从而在项目的任何阶段都释放出更多的产能去支持整个故事卡生命周期的交付流程,也为持续改进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大大的降低交付风险。 改变二:弱化迭代概念,重视拉动式计划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点是,弱化迭代概念并不是抛弃迭代概念,在敏捷-精益混合开发中,迭代依旧是最小的开发管理周期。那如何理解这个”弱化“呢,主要体现在两点: 允许迭代内的需求改变 引入拉动式计划带来的最大改变便是对于客户需求的及时反馈。在敏捷-精益管理模式中,对于高优先级的需求我们允许直接从backlog拉入迭代,并进入优先交付通道 (快速通道)。进入快速通道的故事卡将会被第一时间处理,它大概长这样: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我们允许迭代内的需求改变,但是它必须遵守如下原则: 在快速通道里的故事卡依然要受到WIP的限制,通常我们会block住低优先级的卡转而先完成快速通道里的卡 在迭代内加入的需求必须满足如下两个特点中任意一个 :1. 高优先级需求; 2. 在当前迭代需求全部提前完成情况下的次优先级需求。 允许一定程度的故事卡滞留(carry over) 很多聪明的小伙伴肯定会问,如果我们允许在迭代内拉入新的需求,那不就造成了需求的蔓延了吗?如何确保团队能够交付本来承诺的故事卡呢?答案便是:我们不强制要求故事卡在每个迭代的交付。这也就意味着,敏捷-精益混合管理允许一定程度的故事卡滞留,通常在20%以下。 当前迭代没有完成的故事卡,在完成基本的记录后,可以滚动到下一个迭代的计划当中。 那聪明的小伙伴又会问了:那这样一来,迭代燃尽图不是就很难看了吗? 我们又怎么确保能够按时完成交付呢?关于这个问题,小马哥的答案是:弱化迭代概念,强调项目的整体交付速率和质量。最直接的办法便是使用燃耗图(burn up chart)而不是燃尽图 (burn down chart):燃耗图可以通过对于每个迭代的速率收集对比项目整体的故事点数,进行三点估算(PERT),并预测出可能,乐观和悲观的交付时间。通过对交付时间的预测,项目经理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项目当前的健康情况,这种方式比燃尽图更加的全面,并且达到了弱化迭代概念的作用。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看敏捷-精益管理方式是否解决了我们之前的痛点: 敏捷管理痛点一:没有在制品限制(WIP)- 通过引入WIP 解决 敏捷管理痛点二:难以处理单个迭代期间的需求变化 - 通过引入拉动式计划解决 精益管理痛点一:难以估算项目预算 - 通过引入敏捷开发的经典估算方式解决 精益管理痛点二:进度不知道,报告很难写,经理很着急 - 通过引入敏捷开发的燃尽图、燃耗图等传统报告方式解决。 总而言之,敏捷-精益的混合管理方式有着更广泛的适用范围,更少的失败成本,并且提供了更大的效率,是大家都值得在自己项目去尝试的管理方式,快去试试吧! 更多有趣的文章,欢迎来小马哥的 个人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