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1.咏怀诗 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中国古代的咏怀诗,如果要再进一步分类的话,我感觉到,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淑世情怀,第二个类型是超世情调,第三个类型是游世情趣。 如送别诗《渭城曲》、《别董大》、《送武判官归京》等,鉴赏时要分清楚谁送谁,表达情绪是依依惜别之情还是别后思念。又如羁旅行役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君子于役》等,一是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乡;一是妇女对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咏怀诗》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灼灼西颓日,余光照我衣。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君子于役》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1]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2. 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3.咏史诗 它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歌咏的题材,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某种议论或见解,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登乐游原》、《题乌江亭》等。《咏史诗二首》阮瑀 一 误哉秦穆公。身没从三良。忠臣不违命。随躯就死亡。低头窥圹户。仰视日月光。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 二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过华清宫绝句》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秋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江南春绝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 - 胡曾 - 咏史诗一五○首【年代】:唐【作者】:胡曾【题目】:咏史诗一五○首【内容】: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苻坚举国出西秦,东晋危如累卵晨。谁料此山诸草木,尽能排难化为人。原头日落雪边云,犹放韩卢逐兔群。况是四方无事日,霸陵谁识旧将军?长安城外白云秋,萧索悲风灞水流。因想汉朝离乱日,仲宣从此向荆州。蜀江一带向东倾,江上巍峨白帝城。自古山河归圣主,子阳虚共汉家争。野田极目草茫茫,吴楚交兵此路傍。谁料伍员入郢后,大开陵寝挞平王。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夏禹崩来一万秋,水从嶓冢至今流。当时若诉胼胝苦,更使何人别九州?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共工争帝力穷秋,因此捐生触不周。遂使世间多感客,至今哀怨水东流。有虞龙驾不西还,空委箫韶洞壑间。无计得知陵寝处,愁云长满九疑山。关东新破项王归,赤帜悠扬日月旗。从此汉家无敌国,争教彭越受诛夷。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长平瓦震武安初,赵卒俄成戏鼎鱼。四十万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读兵书。江上南风起白苹,长沙城郭异咸秦。故乡犹自嫌卑湿,何况当时赋鵩人。长嗟墨翟少风流,急管繁弦似寇仇。若解闻韶知肉味,朝歌欲到肯回头。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乱山深。不知埋恨穷泉后,几度西陵片月沉。陈国机权未可涯,如何后主恣娇奢。不知即入宫中井,犹自听吹玉树花。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韩信经营按镆铘,临戎叱咤有谁加。犹疑转战逢勍敌,更向军中问左车。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白蛇初断路人通,汉祖龙泉血刃红。不是咸阳将瓦解,素灵那哭月明中。邓侯城垒汉江干,自谓深根百世安。不用三甥谋楚计,临危方觉噬脐难。东巡玉辇委泉台,徐福楼船尚未回。自是祖龙先下世,不关无路到蓬莱。石头城下浪崔嵬,风起声疑出地雷。何事苻坚太相小,欲投鞭策过江来。何人知足反田庐,玉管东门饯二疏。岂是不荣天子禄,后贤那使久闲居。五马南浮一化龙,谢安入相此山空。不知携妓重来日,几树莺啼谷口风。五月扁舟过洞庭,鱼龙吹浪水云腥。轩辕黄帝今何在,回首巴山芦叶青。自古功成祸亦侵,武安冤向杜邮深。五湖烟月无穷水,何事迁延到陆沉。重冈复岭势崔巍,一卒当关万卒回。不是大夫多辨说,尉他争肯筑朝台。赵王一旦到房陵,国破家亡百恨增。魂断丛台归不得,夜来明月为?此水虽非禹凿开,废丘山下重萦回。莫言只解东流去,曾使章邯自杀来。秦娥一别凤凰台,东入青冥更不回。空有玉箫千载后,遗声时到世间来。岩前版筑不求伸,方寸那希据要津。自是武丁安寝夜,一宵宫里梦贤人。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路入高阳感郦生,逢时长揖便论兵。最怜伏轼东游日,下尽齐王七十城。古人未遇即衔杯,所贵愁肠得酒开。何事山公持玉节,等闲深入醉乡来。长房回到葛陂中,人已登真竹化龙。莫道神仙难顿学,嵇生自是不遭逢。吴王恃霸弃雄才,贪向姑苏醉醁醅。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一旦天真逐水流,虎争龙战为诸侯。子真独有烟霞趣,谷口耕锄到白头。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若使许攸财用足,山河争得属曹家。数罪楚师应夺气,底须多论破深艰。仓皇斗智成何语,遗笑当时广武山。晓入邯郸十里春,东风吹下玉楼尘。青娥莫怪频含笑,记得当年失步人。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汉江一带碧流长,两岸春风起绿杨。借问胶船何处没,欲停兰棹祀昭王。荆棘苍苍汉水湄,将坛烟草覆余基。适来投石空江上,犹似龙颜纳谏时。汉家英杰出皇都,携手河梁话入胡。不是子卿全大节,也应低首拜单于。虎倦龙疲白刃秋,两分天下指鸿沟。项王不觉英雄挫,欲向彭门醉玉楼。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正凭陵。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陆机西没洛阳城,吴国春风草又青。惆怅月中千岁鹤,夜来犹为唳华亭。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北乘羸马到燕然,此地何人复礼贤。若问昭王无处所,黄金台上草连天。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沈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越王兵败已山栖,岂望全生出会稽。何事夫差无远虑,更开罗网放鲸鲵。寂寂箕山春复秋,更无人到此溪头。弃瓢岩畔中宵月,千古空闻属许由。即墨门开纵火牛,燕师营里血波流。固存不得田单术,齐国寻成一土丘。夹谷莺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鲜。来时不见侏儒死,空笑齐人失措年。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一自佳人坠玉楼,繁华东逐洛河流。唯余金谷园中树,残日蝉声送客愁。侯景长驱十万人,可怜梁武坐蒙尘。生前不得空王力,徒向金田自舍身。山岭千重拥蜀门,成都别是一乾坤。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凿开山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无限鹊临桥畔立,适来天道过天河。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叫,疑是荆人哭未休。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停骖一顾犹魂断,苏武争禁十九年。积粟成尘竟不开,谁知拒谏剖贤才?武王兵起无人敌,遂作商郊一聚灰。一宿柯亭月满天,笛亡人没事空传。中郎在世无甄别,争得名垂尔许年。欲出昆明万里师,汉皇习战此穿池。如何一面图攻取,不念生灵气力疲。师克由来在协和,萧王兵马固无多。谁知大敌昆阳败,却笑前朝困楚歌。迟迟春日满长空,亡国离宫蔓草中。宋玉不忧人事变,从游那赋大王风。北入单于万里疆,五千兵败滞穷荒。英雄不伏蛮夷死,更筑高台望故乡。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乘春来到陇山西,隗氏城荒碧草齐。好笑王元不量力,函关那受一丸泥。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鲁公城阙已丘墟,荒草无由认玉除。因笑臧孙才智少,东门钟鼓祀鶢鶋。坠叶萧萧九月天,驱兵独过马陵前。路傍古木虫书处,记得将军破敌年。秋风飒飒孟津头,立马沙边看水流。见说武王东渡日,戎衣曾此叱阳侯。襄王不用直臣筹,放逐南来泽国秋。自向波间葬鱼腹,楚人徒倚济川舟。亲在要君召不来,乱山重叠使空回。如何坚执尤人意,甘向岩前作死灰。春草绵绵岱日低,山边立马看摩笄。黄莺也解追前事,来向夫人死处啼。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温峤南归辍棹晨,燃犀牛渚照通津。谁知万丈洪流下,更有朱衣跃马人。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英杰那堪屈下僚,便栽门柳事萧条。凤凰不共鸡争食,莫怪先生懒折腰。汉帝西征陷虏尘,一朝围解议和亲。当时已有吹毛剑,何事无人杀奉春。青春行役思悠悠,一曲汀蒲濮水流。正见涂中龟曳尾,令人特地感庄周。七里青滩映碧层,九天星象感严陵。钓鱼台上无丝竹,不是高人谁解登?楚国君臣草莽间,吴王戈甲未东还。包胥不动咸阳哭,争得秦兵出武关。汉皇提剑灭咸秦,亡国诸侯尽是臣。唯有东陵守高节,青门甘作种瓜人。玉貌元期汉帝招,谁知西嫁怨天骄?至今青冢愁云起,疑是佳人恨未销。徒向濡须欲受降,英雄才略独无双。天心不与金陵便,高步何由得渡江。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树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年年游览不曾停,天下山川欲遍经。堪笑沙丘才过处,銮舆风过鲍鱼腥。冯翊南边宿雾开,行人一步一裴回。谁知此地凋残柳,尽是高欢败后栽。莺啭商郊百草新,殷汤遗迹在荒榛。谁知继桀为天子,便是当初祝网人。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汉帝荒唐不解忧,大夸田猎废农收。子云徒献长杨赋,肯念高皇沐雨秋。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曾此挫强秦。能令百二山河主,便作樽前击缶人。古郢云开白雪楼,汉江还绕石城流。何人知道寥天月,曾向朱门送莫愁。孤竹夷齐耻战争,望尘遮道请休兵。首阳山倒为平地,应始无人说姓名。四皓忘机饮碧松,石岩云殿隐高踪。不知俱出龙楼后,多在商山第几重。行行西至一荒陂,因笑唐公不见机。莫惜骕骦输令尹,汉东宫阙早时归。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到檀溪。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前绕大堤。古墓崔巍约路岐,歌传薤露到今时。也知不去朝黄屋,只为曾烹郦食其。魏武龙舆逐逝波,高台空按望陵歌。遏云声绝悲风起,翻向樽前泣翠娥。一柱高标险塞垣,南蛮不敢犯中原。功成自合分茅土,何事翻衔薏苡冤。大禹涂山御座开,诸侯玉帛走如雷。防风谩有专车骨,何事兹辰最后来?一上青山便化身,不知何代怨离人。古来节妇皆销朽,独尔不为泉下尘。太子衔冤去不回,临皋从筑望思台。至今汉武销魂处,犹有悲风木上来。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钓。当时未入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草长黄池千里余,归来宗庙已丘墟。出师不听忠臣谏,徒耻穷泉见子胥。子胥今日委东流,吴国明朝亦古丘。大笑夫差诸将相,更无人解守苏州。东上高山望五湖,雪涛烟浪起天隅。不知范蠡乘舟后,更有功臣继踵无。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王浚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思量铁锁真儿戏,谁为吴王画此筹?战国相持竟不休,武关才掩楚王忧。出门若取灵均语,岂作咸阳一死囚。一溪春水彻云根,流出桃花片片新。若道长生是虚语,洞中争得有秦人。月满西园夜未央,金风不动邺天凉。高情公子多秋兴,更领诗人入醉乡。息亡身入楚王家,回首春风一面花。感旧不言长掩泪,只应翻恨有容华。文帝銮舆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楚王辛苦战无功,国破城荒霸业空。唯有青春花上露,至今犹泣细腰宫。翰苑何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一朝阎乐统群凶,二世朝廷扫地空。唯有渭川流不尽,至今犹绕望夷宫。晓日登临感晋臣,古碑零落岘山春。松间残露频频滴,酷似当时堕泪人。虞舜南捐万乘君,灵妃挥涕竹成纹。不知精魄游何处,落日潇湘空白云。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巍岑一万重。昨夜七星潭底见,分明神剑化为龙。楚国城池飒已空,阳台云雨过无踪。何人更有襄王梦,寂寂巫山十二重。阿母瑶池宴穆王,九天仙乐送琼浆。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叶公丘墓已尘埃,云矗崇墉亦半摧。借问往年龙见日,几多风雨送将来。庙算张良独有余,少年逃难下邳初。逡巡不进泥中履,争得先生一卷书。夷陵城阙倚朝云,战败秦师纵火焚。何事三千珠履客,不能西御武安君。六龙冉冉骤朝昏,魏国贤才杳不存。唯有侯嬴在时月,夜来空自照夷门。一旦秦皇马角生,燕丹归北送荆卿。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汉祖东征屈未伸,荥阳失律纪生焚。当时天下方龙战,谁为将军作诔文?古贤高尚不争名,行止由来动杳冥。今日浪为千里客,看花惭上德星亭。悠悠虞坂路欹斜,迟日和风簇野花。未省孙阳身没后,几多骐骥困盐车。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策马行行到豫州,祖生寂寞水空流。当时更有三年寿,石勒寻为关下囚。汉祖听谗不可防,伪游韩信果罹殃。十处辛苦平天下,何事生擒入帝乡?一上高亭日正晡,青山重叠片云无。万年松树不知数,若个虬枝是大夫。茫茫衰草没章华,因笑灵王昔好奢。台土未干箫管绝,可怜身死野人家。小白匡周入楚郊,楚王雄霸亦咆哮。不思管仲为谋主,争取言征缩酒茅。汉祖西来秉白旄,子婴宗庙委波涛。谁怜君有翻身术,解向秦宫杀赵高。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以上胡曾作品《咏史诗》共150首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象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地方才能显露才干,得到荣华富贵呢?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其它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决定到秦国去。临行之前,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李斯告别了老师,到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他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力量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李斯的见解是正确的,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吏。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李斯还说,秦王的珍珠、宝玉都不产于秦国,美女、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东方各国。如果只是秦国有的东西才要的话,那么许多好东西也就没有了。李斯还在信中反问: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客就要逐,看起来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东西,而对人才却不能重用,其结果是加强了各国的力量,却不利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李斯的这封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因此,这篇《谏逐客书》成为历史名作。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这时,即将被杀的郑国也向秦王进言:韩国让秦国大兴水利建设工程,当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国实力,但水渠修成之后,对秦国也是有利的。尽管兴修水利,减轻了秦国对东方各国的压力,让韩国多存在几年,但修好渠却“为秦建万代之功”。秦王觉得郑国的话有道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领导修完水渠,这就是后来闻名于史的郑国渠,它对发展繁荣秦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过这一次反复,秦国仍旧坚持招揽和重用外来客卿的传统,这些外来的客卿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国大梁人尉缭也来到了秦国。当时的形势是,秦王已经除掉内部的反对派吕不韦等,大权进一步集中,积极向外扩张,东方各国都个个自危。尉缭向秦王建议说:当前,以秦国的力量消灭东方各国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如果各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合纵抗秦,结果就很难说了。因此,不要吝惜财物,向各国掌权的“豪臣”行贿,破坏他们的联合,只用三十万金,就可以达到兼并各个诸侯国的目的。秦王采纳了尉缭的计谋,在同各国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不少次是用此策而取得胜利的。当然,秦国的反间计是以武力为后盾的,正如李斯所讲:“不肯者,利剑刺之”。秦国坚持接纳、使用客卿的政策,对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迅速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秦始皇时代的客卿就有:王崎、茅焦、尉缭、王翦、李斯、王贲、李信、王离、蒙恬等。李斯的《谏逐客书》,对秦网罗天下人才是有功绩的。 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的时候,秦王却十分喜爱韩非的才华。韩非和李斯是同学,他继承了荀子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结合起来,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韩非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学问比李斯大得多。韩非因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音妒)、《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由于讲的都是“尊主安国”的理论,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并说:“我要是能见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李斯知道韩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对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他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对我们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抓起来。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韩非到秦国以后,又得罪了姚贾。姚贾为秦国立过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为上卿。韩非却向秦王说,姚贾出身不高贵,当过大盗,在赵国做官时被赶跑了,认为用这样的人是很不应该的,使得秦王很扫兴。事后秦王又向姚贾问起韩非,姚贾当然不会讲韩非的好话。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没有办法,只好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从此以后,李斯没有对手,更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秦王统一六国出谋划策了。郡县制与焚书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东到大海,南达岭南,西至甘青高原,北至今内蒙古、辽东的空前的封建大一统国家。秦王,这时已称为秦始皇了。为了巩固这个封建统一的国家,李斯也是做了一定贡献的。(另有一说,李斯一直想将韩非留在秦国,等秦灭韩之后再为秦国所用。但由于韩非之书《韩非子》对于帝王之术、统治之术的分析过于透彻,导致秦王赵政对其才华感到恐惧,加上韩非的三条不利于秦国发展的建议、姚贾的陷害,使秦王赵政将韩非下狱拷打。李斯实心欲救韩非,曾帮韩非呈韩非绝笔之作《初见秦》于秦王赵政,无奈秦王赵政铁心欲除韩非。后秦王赵政以韩非书中《八经》之三中除“阴奸”之术施于韩非:令李斯去处理韩非一案(结合之前所言即让李斯杀死韩非),嫁祸于李斯,从而不背骂名。李斯无奈,只得从命而下毒于韩非饮食,使韩非暴毙而亡。) 秦统一以后,丞相王绾首先提出全国地方太大,难以管理,要求象周代那样,封秦始皇诸子为王。秦始皇召开群臣会议讨论,群臣都赞同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现在天下一统,应实行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群臣聚集在咸阳宫称颂秦始皇时,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说: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为它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现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和百姓一样,万一发生了田常、六卿之变,又有谁来相救呢?凡是不以古为师而天下能长久的,没有听说过。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现在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现在的一些儒生总讲古代如何如何好,这是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按照李斯制定的法令,那是相当残苛的。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此后,如果有敢再谈论诗书者“弃市”(指在闹市区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称为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指一人有罪,父母兄弟妻子皆受刑,称为族)”;官吏如果知道而不检举者,与之同罪;令下后三十日仍不烧者,黥(意为用刀刺刻额颊等处)再潦上墨为“城旦”(一种刑罚,输边筑长城四年)。有想学习法令的,要以吏为师。这次焚书的原因,是由于讨论是否分封的问题而引起的,无论是主张分封还是反对分封的大臣,都是为了秦始皇长久统治打算卜他们并无根本利益上的对立。李斯借题发挥,最后竟造成焚书的结局,也不是没有缘由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是以法家理论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也是以法家治国的。在他当皇帝的九年中,主要精力是用在建立中央专制政权,划定全国疆域,统一文字度量衡,修筑长城等,对文化思想方面很少注意。淳于越以儒家思想为秦始皇出谋划策,是不利于秦的中央集权统治的。因此,善于领会秦始皇意图的李斯,为了打击儒家势力,巩固统一政权,提出了上述焚书的主张,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和批准。于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在焚书的第二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两个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有四百六十余人因此被坑杀。这就是历史上的“坑儒”事件。虽然后世称此事为“坑儒”,但其实被坑杀的是术士,与儒生无关。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已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可见,根本就没儒生什么事。但自东晋年间,梅颐献《古文尚书》,附有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其中有云:“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这时,坑术士第一次被变性为坑儒。后来,随着《古文尚书》被定为官书,坑儒的说法于是沿袭下来,遂成定论。对于梅颐所献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所作《尚书序》,前人多有辨疑,到了清代,其伪书的身份已成盖棺定论。伪造者将坑术士改为坑儒,其实也只是为了引出下句“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从而表示《古文尚书》其来有自。考其最初用意,大概也只是欲售其伪,并无心向赵政泼脏水。后世却据此将坑儒判为铁案,想必是大大出乎其意料之外的了。(文献古籍在秦朝廷中都有存本,至于被烧毁,那应该感谢项羽的那把火,而不要一味的怪李斯。) 由于秦始皇的赏识,李斯不仅官运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着沾光。李斯的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军政大权,其他子女也都与帝室结了婚姻关系。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阳,李斯摆设家宴,百官都来赴宴祝酒。在这种热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由此可见,李斯并没有完全陶醉于高官厚禄之中,他对现实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秦朝建立以后,由于秦始皇对广大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除了武装斗争形式外,广大人民还以歌谣的形式咒骂秦始皇,如说:“阿房阿房,亡始皇”等。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抗,使地主阶级也很担心。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后的十余年间,先后进行了五次远途巡行。其目的就是到各地耀武扬威,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尽管秦始皇到各处巡行,残酷镇压人民群众,然而反抗还是不断发生,如有人拦截皇家使者,有人公开咒骂秦始皇:“今年祖龙(秦始皇)死。”所以,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决定第五次巡行。这一次巡行,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宠爱的小儿子胡亥等一同前往。巡行的路线是: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到云梦,再沿长江东下直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南)。登会稽山,祭大禹,并刻石留念。在北归之时,秦始皇得了重病,不久死在沙丘(今河北钜鹿县东南)。秦始皇死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人知道死讯,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思想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面提过意见,惹得秦始皇生气,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这时,宦官赵高也正在进行阴谋活动,他曾是胡亥的老师,极力想让胡亥称帝,他就可以大权在握了。唯一需要注意拉拢的是李斯,所以他就想方设法争取李斯也同意胡亥上台。赵高口才极好,善于雄辩,与李斯有这样的一段对话。赵高说:“皇帝临死前,曾召扶苏参加葬礼的这封信,没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这封信没有人知道,现在胡亥手里。决定由谁来继位;全由胡亥和我来决定丁,你认为如何?”这是探听的口气。李斯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反映出李斯对赵高的不满。但赵高早就对李斯的为人了如指掌,他让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李斯自觉不如蒙恬。于是,赵高乘机又说:扶苏刚毅面勇敢善战,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这话很能抓住李斯当时的心情。赵高接着又威胁说,现在天下实际上掌握在胡亥和他的手里,扶苏、蒙恬、李斯的命运也全都攥在我们的手里。李斯见形势不妙,就只好听从赵高的调遣了。胡亥、赵高将秦始皇召扶苏来咸阳送葬的书信,改为斥责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的信,令他自杀;同时责备蒙恬“不忠”,也令他自杀。结果扶苏乖乖地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后被囚禁,还是服毒而死。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胡亥继承了帝位,开始了比秦始皇更加残忍的统治。李斯与胡亥、赵高的结合,是为了互相利用,所以后来他们之间勾心斗角,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李斯是个不惜一切代价而想得到功名的政客,比昏庸无能的胡亥,当然要高明得多。他看到了秦王朝的危机,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敢规劝胡亥。一次,胡亥责问李斯说:过去韩非曾经说过,古代的君王都是十分辛勤劳苦的,难道君王管理天下是为了受苦受累吗?这是因为他们无能。贤人有天下,就要让天下适应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满足,又如何治理天下呢?我想随心所欲,而又要永远统治天下,你李斯有什么办法吗?这时,李斯的儿子李由镇压农民起义进军不利,大将章邯要追查李由的责任,并讥讽李斯的无能。李斯因此心中恐惧,为得到秦二世胡亥的信任,提出一套“督责之术”。李斯在上书中说:贤主若能行“督责之术”,群臣不敢不全心全意为君王服务;不能行“督责之术”的君王,如尧、舜等比百姓还辛劳,简直是受罪。什么是“督责之术”呢?实际上就是严刑酷法和君王的独断专行。李斯说:“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就是对臣下和百姓实行“轻罪重罚”,使人人不敢轻举妄动。君主对臣下要实行独断专行,要驾驭群臣,不能受臣下的影响。李斯认为,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实行“督责之术”,群臣百姓也就不敢造反了,君王的地位才能牢靠。李斯关于“督责之术”的主张,既有取宠于秦二世的一面,也有他继承法家思想的一面。在上书中,他也是一再引申不害、韩非的话,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不过,李斯讲得更加露骨而已。糊涂可笑的秦二世,不顾天下百姓的反抗,采纳了李斯的“督责之术”。此后,杀人多者为“忠臣”,残忍者为“明吏”,弄得天下怨声载道。在李斯,赵高的怂恿下,秦二世胡亥更加奢侈腐化,胡作非为。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不断地从关中征发人民去打仗,给人民造成极大的负担,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全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李斯,氏李,名斯,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四族。
337 浏览 5 回答
343 浏览 5 回答
273 浏览 3 回答
109 浏览 5 回答
179 浏览 6 回答
197 浏览 2 回答
287 浏览 1 回答
220 浏览 3 回答
265 浏览 4 回答
344 浏览 4 回答
251 浏览 3 回答
222 浏览 7 回答
97 浏览 4 回答
103 浏览 3 回答
352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