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一、为什么要进行“整本书阅读” 一提到“”整本书阅读”,摆在我们面前的障碍重重:任务繁重,难以确保阅读时间;应试压力大,功利性阅读导致兴趣减弱;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魅力,读不下去;教师工作繁忙,难以进行有效阅读指导……于是,“整本书阅读”在我们目前的教学现状中就是,不能不做,做也只能应付做。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转变观念,重视整本书阅读。2011年的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直到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整本书阅读”才得到高度重视并全面推广。为什么要提倡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第一,“整本书阅读”是单篇阅读的延伸,它们构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模式。“整本书阅读”既要求学生能用上阅读方法,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阅读要求。所以,从学生的思维发展角度,“整本书阅读”是必然趋势。第二,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的学科,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工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第三,从学生的终生发展角度来说,“整本书阅读”在推动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养分,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这一层面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整本书阅读”,必须进行,虽然是考试内容,但是,不能说,为了得高分才进行“整本书阅读”,因为这种功利心理会让阅读变味,纯粹变成读背知识摘要。 观念上重视阅读,实践中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 第一,实实在在读起来。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布置了学生去读书,可是学生就是不去读?怎么办?方法一,教师首先要读,读在学生前面。做带领学生读书的人。最好,家长也参与到阅读中。方法二,用反馈引领阅读。例如,每天记下阅读进度,让阅读数量看得见。课前五分钟,针对阅读任务,提些小问题。既能检查阅读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三,用导读课开启阅读之门阅读之门,精心设计导读课,激趣设疑。第四,阅读贵在坚持。尤其是大部头名著,例如《水浒传》《西游记》,如何带领学生读完整部书,中途一定要想办法坚持读下去。 第二,阅读技法指导。读完整本书之后,从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方面选取角度作指导,目的是让阅读走向深入,而不是简单的知道情节内容。“整本书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文情怀,撒下阅读的种子,从阅读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应紧扣这个目标。 第三,主问题的设计。阅读问题,搭建支架。驱动读书,探究。童趣,其次理趣。真实情境,结合教师个人读书经历和生活经历设计问题,活动方案。 整本书重宏观还是微观,有问题很好,不一定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