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快速发展下的教育公平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并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备受世界瞩目。与此同时,教育事业也全面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更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前所未有的力度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教育发展,在实现教育公平上不断迈出重大步伐,教育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5年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建设成效显著,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重中之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行,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给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财政支持下,实现了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去年,全国有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因此受益。然而,要实现教育公平,我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具体来说,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2007年我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一些西部山区,适龄儿童不能接受教育的情况依然存在,很多学校师资条件较差,一所学校只有一位老师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众多学校严重破损,教室亟需整修,教学设施十分简陋,许多学生把水泥板但做课桌学习,教室四面破损,雨天漏雨,冬季漏风,学习条件十分艰苦……而这一切问题都因资金短缺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长远来看,如果教育投入不增加,仅靠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以牺牲局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以产业化的方式,政府负责薄弱学校、市场负责优质学校来发展教育,都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而现实是,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至今也没有达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制定的占GDP4%的法定标准。2004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降低到2.79%,虽然很多人士解释这有国家调整GDP的因素,但是,如此低的教育投入,是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的。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除了东西部地区存在的教育投资上的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之外,即使是同在东部地区,教育不公平现象也广泛存在,甚至在被认为是最公平、最严肃的高考面前,不公平的情况也屡屡发生。2000年7月,湖南省嘉禾县,爆发出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最大的高考集体舞弊丑闻。当年嘉禾考点507名考生,203名被证实舞弊,取消高考资格;包括县教育局副局长在内的19名涉嫌丑闻案当事人被查处,分别受到了形势和行政处罚。嘉禾高考的舞弊,是从上到下、串通一气的集体行为。从当地教育界,到考生本人及家长,互相之间心照不宣,毫无顾忌,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又怎么敢于这样做?对于我国的高考制度和现状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很快地想出答案——集体是为了升学率,个人则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机遇。“教育质量市重点中学评价标准的重要一条,高考升学率则是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重中之重”,在包括嘉禾县在内的我国很多地区,尤其中小城市,高考升学率都被作为硬性指标规定下来,夹在各个中学的头上。对于现时当地,高考升学率高,意味着本地可以多出人才,可以在省内评先进,面上有光,政策上受照顾;对于学校,则意味着很多名誉上、现实上的即时利益。升学率提高,可以息影根多的择校生,增加收入,同时可以增加申报市重点、省重点的分量。这就是所谓的一直以来被人民认为是最公平能够的高考。因此,实现教育公平,不是一项两项政策所能解决的,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从制度上保证教育的公平。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我国目前出现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都和教育不公有关,或者说是由教育不公所引起的,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政府职能的缺失和公共财政的不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且特别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可见实现教育公平,不仅仅关乎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呢?实现教育公平,按其过程依次为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指受教育权和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为受教育者享有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结果公平为教育结果的质量公平。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条件,结果公平是目标。起点公平,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实现,但在某些山区,因为经济落后,师资匮乏,不能入学的情况依然存在,必须对这些地区提供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服务,将义务教育真真实实的落实到每一个地区,落实到每一位应当上学的孩子是身上。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主力军,政府必须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对偏远及困难地区实施政策上的倾斜,加快西部等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师资条件;同时注重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必须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实现高考面前人人平等;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责任,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将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中西部地区和贫困、边疆、民族地区倾斜,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把每一所学校办成合格学校,让每个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优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努力培养经济建设与社会急需的各类合格人才;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以吸引优秀学生,从源头上提升教师质量,从而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如果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不能被全体人民所享受,就会影响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最大程度的保证教育公平,既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的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