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清华附小2012级4班的小学生们,凭借“当小学生遇上苏轼”的系列研究论文在国庆节结束之际刷屏了朋友圈,这些五年级的孩子们,在假期,以苏轼为主题的研究中,完成了23分研究报告,主题涉及《大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
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如此研究。说到这些孩子,不得不提,清华附小。按照清华附小2017年的招生简章,父母有一方为清华大学本部事业编制教职工的“二代”,或者“三代”,则拥有入学资格。
清华附小那些研究苏轼的小孩子们,背后也能看到“爸爸”的参与,今天有篇文章就说:“没有个‘好爸爸’,清华附小学生还能‘遇到苏轼’吗”。
知乎上一位用户称,其一个同事好不容易把孩子塞进了北大附小,又开始担心报的班不够,成绩跟不上,孩子不合群。这种忧虑是这个时代父母们的代表
清华附小,其前身为成志学校,始建于1915年秋,原来是清华校内教职员子弟学校。朱自清、冯友兰、叶企孙、张子高等曾经担任清华附小的校董。
人民日报》去年曾就培训机构“学而思”进行过多个版面的调查报道,里面援引一位家长的话说:上学而思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一次课近两小时,找车位半小时,回来半小时。下课回家还要吃透课堂内容,花五六个小时是正常的。一周一次课,算下来,10小时投入是基本的。
巧合的是,这次被清华附小学生们研究的苏轼,也有一个“好爸爸”。1042年,其父苏洵在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并教授苏轼读书,当时苏轼年仅6岁,按现在的标准,是上小学一年级。一年后,苏洵送苏轼入天庆观北极院小学读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两年后,苏洵又在家教授苏轼,苏洵的生平介绍中,多处可以见到其在苏轼幼年教授其读书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