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线投资是利 不过现时问题多多 最贴实的例子 一对夫妻 养活五个人 社会保障制度严重落后,物价飞长怎办??
父母是孩子榜样议论文怎么写?如果孩子每天面对是爱唠叨、爱发火、焦虑、紧张的父母,其情绪发育肯定是很糟的,因为父母是孩子情绪的榜样,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做好孩子的榜样?下面就是你关于父母是孩子榜样议论文范文哦!
父母是孩子榜样议论文【1】
一位母亲这样倾诉:“我的孩子自控能力太差,嘴上讲得好听,就是做不到。
每天我要发好多次火,他才能勉强完成一些作业。
我都为他操碎了心。
但是现在我们俩就像对头一样。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想到孩子爸爸每天那么辛苦在外赚钱,而我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我真是非常难过。
更让我焦心的是,孩子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办?”
这位母亲言谈中充满了焦虑、失望、忧伤和无可奈何。
她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动情的母亲。
面对这样一个母亲,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她本身的情绪问题。
儿童在父母的不良情绪面前,很容易产生内心冲突。
一方面,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照顾,以满足某些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喜欢父母的这些不良情绪及其一些行为方式。
内心的矛盾导致他们心情烦躁、郁郁寡欢、精神分散,严重的可出现紧张、焦虑或强迫。
有的则出现一些查不出生理改变的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胸痛、憋气等,以缓解内心更大的不安。
长此以往,他们会将这种困扰压迫到无意识中,有意无意的采取一些拮抗行为,如强迫动作、说谎、逃学,丧失自尊和自信,经常爱与惹麻烦的儿童在一起,于是越来越不被周围喜欢,甚至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
儿童心理问题与家长的不良行为、情绪往往互为因果,需要双方进行调整,但成人更应该自制。
父母是孩子榜样议论文【2】
清明节的第二天,吃过晚饭去单位值夜班。
走在人行道上,突然被前面的声响吸引,原来是一个看上去十岁左右的男孩,由于光顾玩手里的小汽车而没有注意脚下的台阶摔倒了。
前于男孩两三步的一女性从说话的口气断言,肯定是他的妈妈。
她回过头对男孩气冲冲地说,就知道玩小汽车,啥都不顾了,你等回家看我怎么揍你。
我真切地看到,男孩摔倒了二话没说即站了起来,但却是一脸的恐惧,直勾勾地注视着妈妈狰狞的表情。
听完妈妈的训斥,心里一定会更加忐忑不安。
目睹了男孩和妈妈的此情此景,忍不住想发表点一管之见。
试想,男孩意外地摔倒已经很沮丧了,理应得到妈妈的关爱与呵护。
如果妈妈回走几步亲切地摸着儿子的头,和风细语地说,好儿子摔疼了吧,咱是男子汉摔一下没事的,以后走路不能分心,小汽车回家再玩……那男孩会是什么心情,自己摔了跟头,妈妈不但没责怪,反而给予亲切的安慰,心里该多温暖。
然而,男孩妈妈的一顿训斥定会在他的心中增加沉重的压力。
回家妈妈会怎样揍自己?从这时开始男孩的心将一直悬着。
如果他回到家中真的被妈妈揍了,他那颗幼小的心将留下什么样的阴影呢?
我们都是从这么大过来的,那个年代小孩子没有不怕大人的,因为不听话就要挨打,有的用条帚打、有的用皮带抽、有的用木棍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歪理斜说是诸多家长行使“家法”的依据。
时代进步了,风气改变了,一家只有一个宝贝,甭说打骂了,疼还疼不过来呢。
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年轻的家长,对孩子张口就骂,抬手就打,搞得彼此关系非常紧张不说,使孩子从小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不管你给他买多少吃的用的穿的玩的,都抹不平他那颗受伤的心。
坦言之,过去一对夫妻能养活一大帮少的四五个、多则七八个孩子,且个个生龙活虎。
可如今,一对夫妻养活一个孩子都觉得费神吃力,有的怕吃苦受累,干脆不生孩子。
这当中固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与年轻父母缺少责任心有直接关系,他们普遍是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特别优越的待遇,等他们做了父母时,缺少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往往轻狂、浮躁、自私的心态占居了上风。
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动不动就撒在孩子身上。
长此以往,不但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还会伤害彼此最宝贵的亲情。
家长与孩子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基础上的,家长不能因为自己是长者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孩子也不能因为是家中的宝贝就为所欲为,放任自流。
就二者而言,责任在家长,古人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警训,现代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名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做出了榜样,孩子就会耳濡目染的效仿。
好也效仿,坏也效仿,可见家长的“榜样”是何等的重要。
一位年轻的母亲与十岁的女儿不但是感情至深的母女,还是特有的“师生”。
一天,母亲因工作劳累,显得十分疲惫,平日慈祥的笑容,快乐的心情,亲切的举动都不见了。
懂事的女儿见妈妈情绪这么低落,猜到妈妈一定是遇到烦心事了,便轻轻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知道人的眼睛为什么长在前面吗?”妈妈听了女儿的问话不以为然。
女儿接着说,“是因为人一定要往前看,向前走!妈妈,不管你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要害怕,只要往前看,向前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听了女儿一席话,母亲不但十分感动,而且非常惊诧,平日里的乖女儿脑子里怎么会想这么深刻的问题。
女儿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期待地望着妈妈,“妈妈,把不愉快的事都抛到脑后吧,明天咱们一起往前看,向前走。”
同样是母亲,同样是孩子,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
家长不要总以为孩子小打骂无所谓,也不要以为孩子不懂大人的事。
当下的孩子今非昔比,需要家长与时俱进,做一个善解孩子意,读懂孩子心,尊重孩子人格的好家长。
父母是孩子榜样议论文【3】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父母,其实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
想要孩子按照你设定好的方向前行,你自己就要先成为孩子的榜样。
因为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模仿父母而来的。
周末快要过完,看着女儿书桌上摆着的几本书,我心中闪过一阵不快。
其实,这个周末我早就做好了计划,让女儿完成一篇《少年报》的征稿,做一套英语训练题、十道奥数题。
这些学习的量并不多,但是,我所有的计划都泡汤了。
这两天里,女儿不是说作业太多,就是用各种各样的借口作为挡箭牌。
我有些泄气,从教二十年,成千上万的学生,我都能轻松应对,而管教自己的女儿,随着她一天天长大,我越来越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孩子这个学期的成绩很不理想,倘若放任不管,到头来孩子将会一事无成,我想了很多办法,甚至制定了一系列能让孩子提高成绩的计划。
可是,两周过去,结果让我大失所望。
每个周末,我都放弃写作,守在女儿身边,监督和指导她的学习。
然而,我的期望值越高,失望就越大,女儿似乎处处和我作对,我付出了这么多心血,换来的却不是孩子的感激,她对我的不满和敌意加深,对学习更加心生厌烦,成绩逐渐下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做报告时,曾经把一只老母鸡带到了讲台上。
虽然老母鸡已经3天没吃东西了,可当他抓住老母鸡的翅膀,强行把鸡嘴对准米粒,让鸡吃米时,老母鸡却执拗地把头一歪,奋力挣扎,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
可当陶行知放开母鸡,退后一步时,母鸡却迫不及待地吃起米来。
我现在的做法,会不会就像是硬逼着母鸡吃米呢?我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产生了怀疑。
对女儿的严加管教,让女儿对我的.敌意加深了。
我稍微看会儿电视,想为小说找点灵感,女儿就像嗅到腥味的猫似的立刻扑过来,挡在我前面,大声说:“妈妈,你叫我别看电视,你不也一直在看吗?”我竟一时找不出反驳她的话。
一天,我正打开QQ等待接收文件,女儿立即跑过来,嘴巴翘得老高,不满地喊:“妈妈就可以上QQ,为何我就不行啊?”
女儿一向脾气倔犟,不甘服输,我何不将计就计,来点激战法?
我抬起头,假装沮丧地说:“哦?你不能做的妈妈也不能做,那妈妈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吗?不能做到就别管妈妈啦!”
女儿思索一下,仰起头,得意地说:“能!谁说我不能!”小家伙果然中计,正一步步走进我的圈套里。
“那好,从今天开始,我们相互监督对方如何?”在我的提议下,女儿痛快地接受了。
你给孩子权力,就等于给孩子自我管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孩子在管制大人的同时,会时时提醒自己,我要管好自己,才有管制妈妈的权力。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她就提升了自我约束的能力。
首先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树立榜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个家长,你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效仿的对象。
对孩子提出的各方面要求,自己一定要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良好形象感染孩子,树立榜样。
从此,每次老公出门前,总会叮嘱孩子:“看好你的妈妈!”孩子仿佛像接受了一项神圣的任务,显得快活无比。
星期天,午饭时我与女儿商量好,饭后我们各自忙自己的事,我写下一章书稿,她完成一篇作文,到3点半的时候我们一起看中国女排与俄罗斯女排的比赛。
饭后我们各自回了自己的书房。
写到一半,我的思维被卡住了,鬼使神差地想起一部久违了的韩国爱情片,我将音量调至最小声,偷偷摸摸关上房门看起网络电视。
正看得起劲,就响起了敲门声,还没等说“请进”,女儿拿着写好的作文推门而至。
她见状不满地说:“妈妈没有履行诺言,妈妈说话不算数,要接受惩罚!”
被孩子抓了个现行,我无地自容,像犯错了的孩子一样,乖乖地接受她的批评。
她将这周的拖地板任务惩罚于我,那是她与她老爸新接的苦差事。
错误面前,谁都得甘愿处罚。
自那以后,我小心翼翼,不敢随意出轨,一怕破坏自己的形象,二怕受孩子惩罚。
孩子也变得循规蹈矩,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按捺不住时,她会与我商量。
比如周六下午,有她最喜欢的动画片,为了看那部片子,她与我商量,要将玩耍与工作的时间做个调换,那个下午,她虽然看了两集动画片,却用剩下的时间完成了十道奥数题,完成了预期的任务。
此后,我们协商好,只要对方能完成当天任务,不管用哪种方式都行,就像走路,你可以选择跑步,也可以选择骑车,可以绕道,也可以直行,只要能在规定时间内抵达终点就OK。
一段时间下来,先前被动学习的孩子,逐渐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与我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在我的影响下,小家伙也慢慢爱上写作,并摸着一点小门径,懂得推敲词语与构思情节了。
因为拥有管理权,女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了。
有一次,女儿的童话故事《智斗外星人》居然被《少年周报》选用,意外地拿到人生第一笔稿费。
那天,女儿兴奋不已。
她和我约定,“妈妈,我想多写些作文,跟你挑战,以后你写一篇,我也写一篇。”为了鼓励她的积极性,我早就打好算盘,收购她的习作,只要我感觉优秀的作文,她都可以卖给我。
每篇十块,让她尝尝自食其力赚取稿费的乐趣。
一年下来,孩子的作品已够出一本书啦!目前,我正考虑为她寻找一家合适的出版社,帮她圆出书梦。
只要坚持下去,我相信她一定能开创出美好的明天。
现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家人的全部关爱与呵护都给予了他一个人,独生子女好像使得家庭的压力减少,孩子也幸福快乐,但是幸福的背后往往会隐藏着一些问题,就比如说有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家里很活泼、很好动,但是一出了家门,就变得不爱说话,也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即便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时,也都是各玩各的。为什么有的独生子女会像这样不愿意与其他人交往呢?下面柠檬就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几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习惯,作为独生子女,他习惯了只有自己一个小孩的生活。在家里也没有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过的经验,因为突然间去与其他孩子接触,他可能也没办法一下子接受,更多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第二个原因是心理落差,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家里所有人宠着的小公主或者小王子,这也会使得他们在刚开始与人交往时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在与小朋友交往时,别的孩子和家里大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每个小孩都是家里的宝贝,没有人会让着他宠着他,如果有孩子不喜欢他,可能就会直接选择不和他玩。这就让他觉得心里很受挫,也不想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
第三个原因是孩子家长的过度限制,作为家里唯一的宝贝,家长难免可能会对孩子不放心,怕孩子玩耍的时候磕着碰着,怕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怕孩子自己一个人会害怕等等,于是让他尽可能多的待在家里,不怎么和外界接触。我们或许总觉得:在家里,孩子也不会孤独,也有很多好玩的,他可以玩很多的玩具,可以看动画,我们大人也会抽时间陪她一起等等,但是这样的想法往往忽略了一点,就是孩子与其他同龄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接触是无法用其他东西来替代的,这种缺失会让孩子逐渐变得不爱与陌生人说话,不爱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
在我们了解清楚了问题来源以后,想必家长也清楚了解到独生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重要性,而假如孩子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加以引导与教育了,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要营造好的家庭氛围。一般来说,爱交朋友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孤僻的性格大多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导致的,家庭氛围很关键。具体做法有三点,下面柠檬就来进行一一分析。
第一,与孩子相处融洽
我们要积极与孩子进行交流,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不要过多的溺爱孩子,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在一些日常小事中培养他的交往技能,比如对他人礼貌的问好,对来玩耍的朋友热情接待,包容朋友的小错误等等。
第二,对同伴交往的鼓励和促成
我们要鼓励孩子进行同伴交往,促进他们与其他小伙伴交流。比如可以在空闲的时候,经常带孩子去有很多小朋友的地方,接着鼓励孩子主动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主动询问是否可以加入他们的游戏,一步一步锻炼孩子的胆量与交往能力;我们也可以主动邀请邻居家的小孩来自己家做客,给孩子创造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机会。
第三,父母对游戏活动的监控
当孩子们在玩游戏时,如果我们一直站在旁边看着他们,会让他们觉得不自在,而如果我们不在的话,又会担心孩子们受伤,因此,我们可以间接的来监控幼儿的游戏活动,比如偶尔偷偷的观察一下孩子的情况,这样比直接介入他们的游戏更好。
虽然孩子是独生子女,但他同样需要拥有同龄的小伙伴、好朋友,孩子的生活少不了父母的陪伴,也需要拥有更为丰富的人际关系,也是为以后步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积累经验。
浅谈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式论文
【摘 要】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群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教育界来说也是长久以来研究的对象。从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开始,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由此形成的独生子女的一些心理特点,然后提出相应教育对策。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政策从1979年开始在我国实施,至今有28年了。在这28年中,已经产生了几代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学界与心理学界研究的主题。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学校,也联系着整个社会,是应该受到社会关注的。
一、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当前城市由于受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影响,经济繁荣,资源开放,各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发展的脚步比以往十年更加快速。在这种趋势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唯一的“独苗”,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指向了这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孩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父母们又缺乏先进教育的理论作指导,虽然对养育子女投入了很大的的心血,但事实上却存在盲目性,出现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
适当的期待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低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最佳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期望与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愿望。但是,如果目标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标太低,实现起来太过容易,都不会使人产生兴奋来启发内部动力。教育学上讲,当我们期待让孩子达到某种目标时,首先定下的目标就应该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够不到,力所不及,挫折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费力气,太过容易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恰当高度的桃子。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多年来太普遍的现象。独生子女家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的人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追求的。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知识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砝码。为了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砝码,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家长们最关心的事。于是投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为了家庭开销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来越大,也成为了每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人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和处事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有着很多影响。在家庭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种类型。
1、娇惯放任型。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最典型的就存在于“6+1综合症”的家庭。“6+1综合症”是指两家三代的六个长辈都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为了这样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种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父母的补偿心理造成的,父母辈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补偿。尽最大力量想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受到最好的的教育,将来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这样父母觉得才对得起孩子,才算尽到了作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结果给孩子过度享受,过度保护,过度疼爱,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一系列教育问题。
2、专制严厉型。很多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学业要求方面就多采用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来讲,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要求严而不切实际。父母不能客观的要求和评价孩子。一方面,主观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和发展,就要去培养。就当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孩子本身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而父母们还要给孩子买各种辅导材料,请家教,平日里限制孩子休闲娱乐的时间,为孩子的每天都做好详尽的计划,要求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点一旦被发现,父母们就用各种方法管制、压抑,而不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同时父母的比较心理也是形成专制严厉的源泉。因为中国的父母们聚在一起时大多谈论的话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如何,各方面的才能如何如何,相比较之下有些孩子因为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父母们觉得在其他父母面前很“没有面子”,于是对孩子更加严加管教,经常训斥孩子却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过早的承担了心理的重负,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为他定下的标准而自暴自弃,对待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对父母和家庭的仇视,转向了社会并仇视一切,这对于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很危险的。
二、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主要特点在于“独”。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我们在分析独生子女心理缺陷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相比较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身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良的素质。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好,多才多艺,见识广博、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特点。
1、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总是跟在父母的背后,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什么事也不会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的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
2、孤僻性。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当今的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学和邻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时候大多与电视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了老人一辈,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们成长起来的,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父母们纷纷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时常要通过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这样就使独生子女生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3、怯懦脆弱性。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在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一切应该追求奋斗的道路都被父母们铺好了。在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良好的规划,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感到无所适从。感情上十分脆弱,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极堕落。例如,有的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4、逆反与任性。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时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久的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而在宠爱和娇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较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孩子出生和成长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开销,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的成长,也弥补父母过去的缺失,父母们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统统满足,这让独生子女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所想的,便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令人无奈。
5、自尊心强,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经常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三、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群体将会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分析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是很重要的。笔者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提出以下几点: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首先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适度原则父母就必须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扩展。古代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认个体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特点。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们不要因为他们是“独苗”而对他们寄于过高的期望,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予过分的宠爱,古代就有“惯子如杀子”的说法,最后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智力开发上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能力,不强迫、不限制、不搞过度教育,让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才能和天赋,父母就要尽量在那方面加以培养,而不要以社会的标准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如顺孩子喜好,因材施教,也许会收获意外之喜。在不同的环境中,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加以指导,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因势利导。若是该赞扬的优点我们的父母们就要积极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失偏颇,父母也要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根据情况适当教育。
2、学会分享,共同协作
自私利己的人是不容易与他人友好交往和平相处的。因此要教给孩子“舍得”的真谛:“舍得舍得,有舍才得!”让孩子学会把一切与别人分享,无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在与别人分享,为别人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和幸福。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他人之所想,多考虑别人的感受。生活中,要适时教育。比如:孩子有同伴来访,父母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物品、食物等与伙伴分享。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公认的行为准则,每个人在社会中最终都会被强制磨合。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实现儿童之间的互相模仿和互教互学。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的世界里孩子一点一滴的习得经验,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伙伴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学会在集体团队中共同进步,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感受到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收获到合作的快乐。集体这种精神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3、品德教育,学会做人
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胜过于向孩子传授知识。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才能把事作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一个人的智力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缺点之处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爱父母,爱他人。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去去爱祖国,爱社会;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人生的各种挫折和苦难都能坦然面对,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一方面,父母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同时,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和别人的帮助来共同引导孩子,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4、放手教育,独立自主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紧紧的跟在后面依赖自己,而是解开束缚,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习得经验。哪怕是困难艰苦,也要孩子去多多体会,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独生子女更加独立。而过度的爱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要求,给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务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的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因此,与其我们费尽心思的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让孩子去发现去锻炼。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的父母能给他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想办法去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应先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总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自立的。所以,我们的父母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领,有意识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所能办的事。
5、苦难教育,锻炼心性
古人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需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很看重一个人忍受痛苦,不怕困难的意志。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经受一点生活的磨练,长大以后才知道怎么样把握自己,怎么样做人。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因此,我们要创设各种环境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品尝些苦难。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或是制造一些逆境、难题,使孩子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同时,父母们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野外训练活动,比如少年军校,夏令营之类的磨练。家庭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获得财富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崔伊薇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
[2]郭春萍 独生子女早期社会[J].呼兰师专学报,2002(1)。
[3]谢雪梅 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5]彭希林 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导刊,2002(3)。
[6]郑艳苹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科教论坛,2004(1)。
[7]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许华,陈义新 家庭因素对独生子女人格社会化的消极影响[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9]雅克·德洛尔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9 浏览 3 回答
235 浏览 3 回答
279 浏览 3 回答
105 浏览 4 回答
183 浏览 4 回答
117 浏览 6 回答
121 浏览 5 回答
90 浏览 3 回答
81 浏览 3 回答
144 浏览 2 回答
241 浏览 4 回答
342 浏览 2 回答
119 浏览 4 回答
169 浏览 5 回答
192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