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hou Zhihong,The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Medium Manganese Steel,19 26. 2Zhou Zhihong,The GammaAlpha Transformation in Pure Iron,TransA IME,1929,84:300. 3Zhou Zhihong,Influence of Rate of Cooling on Dendritic Structure and Some Hypoeutectoid Steels,TransAIME, 1930,90:100. 4周志宏,合金钢,科学技术月刊,1938,3:7~17。 5周志宏,坩埚炼钢,工程,1940。 6周志宏、仇同,试制纯钨粉之研究,化学工业,1949,21:3~4。 7周志宏,硅铁的冶炼,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57,1:1~29。 8周志宏,钨铁的冶炼,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57,1:30~60。 9周志宏,关于钢的马氏体型显微组织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58,1:1 ~13。 10周志宏、林栋梁,滚珠轴承代用钢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59,1:1~31。 11周志宏、蔡泽高,lx13代用钢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59,1:33~47。 12周志宏,滚珠轴承代用钢研究总结,上海科学论文集,1961。 13周志宏、张福贤,碱性氧气转炉炼钢的物理化学反应及其控制,中国科学 院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术报告论文集,1962。 14周志宏,碱性氧气转炉炼钢的评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63(1):1~17。 15周志宏、许龙元,高温金相设备的研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63,3:58~72。 16周志宏,热处理的发展概况及今后展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64(1):49~64 。 17周志宏,液体渗炭的发展趋势,上海交大科技处,1964。 18周志宏、李贤淦等,纯氧顶吹转炉炼钢的热模拟试验设备及其工作特点,上海 交通大学学报,1965,1:1~8。 19周志宏,纯氧底吹新技术,中国金属学会年会论文,1979。 20周志宏,纯氧底吹新技术,中国金属学会年会论文集,1979。 周志宏十分重视对科技人员的培养。早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任材料研究处技正、处长兼第二十八厂厂长时,他虽工作很忙,为了提高本单位科技人员的水平,倡议在本单位举行读书报告会,而且亲自参加。他还积极参加中国工程师学会和矿冶工程师学会的活动,并在年会上宣读他的《合金钢》、《坩埚炼钢》等论文,以活跃学术探讨空气。他注意在工作中考核技术人员的业绩,并为优秀工作者请奖,或选送出国培养,或向上级举荐。曾在材料研究处和第二十八厂工作的、受到周志宏培养的科技人员中如肖纪美、徐祖耀、方正知、郑执信、张岭楠、郭树楠、谢家兰等后来都成长为知名学者、专家。周志宏从教近50年,先后担任重庆大学、南京大学、大同大学等校教授,特别在交通大学任教的39年间,除任教授外,还担任教研室、系、学校领导工作,承担了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1951年他受重工业部委托,还在上海举办了理化检验短训班,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检验技术骨干。现在,他的学生遍布中国,他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金、机械科技人才。周志宏博学多才,平易近人,主张教学民主。他善于启发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60年代,他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座谈会与研究生进行学术讨论。他鼓励学生要有预见、要勇于创新,常对他们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是没有前途的,……选择研究方向要有预见性。”他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培养;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行政工作很忙,还亲自授课。年逾花甲,犹带领学生下厂进行生产实习。为带学生实习,他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耄耋之年,还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过问研究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亲自帮助解决问题。他经常告诫学生不要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为鼓励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1987年他捐出自己多年的工资积蓄——2万元充作“周志宏奖学金”,每年颁发一次。曾与周志宏一起工作过40多年的徐祖耀教授怀念地说:“在周老所领导的部门,他竭力鼓励和提携别人,从不压制任何人,……半个多世纪来,培养一批研究骨干,他们精于业务,热爱祖国,都应归功于周老的言传身教。”他的学生们正在为雕塑周志宏的半身铜像而募集资金,以纪念这位恩师。他为祖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奋斗了近70载,在中国冶金科技发展史上留有他艰辛奋斗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