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思路: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上的饮食文化进行追溯描述,从古至今的饮食的传承与发展等等,比如“以和为美”与中国食文化,“意境美与中国食文化”等等。
正文:
食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就其内容来说非常广泛,包括烹饪基础理论、烹饪技法、食料食器、餐宴风俗、名厨名菜名楼以及“食文学”等。
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渊源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因为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深厚的审美意境和优雅的和谐美。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通过撰文诵咏美食。
陆游的《鹧鸪天》、苏轼的《老饕赋》、《猪肉颂》、《黄洲食诗帖》等。名画《朝熙载夜宴图》描写了当时唐代餐宴的盛景。画像砖《进食图》生动地描写了店小二送食的情景。这些是中华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典范。
“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古人认为,好吃就为美。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甘,美也,从口含一”。字的构成上“美”字也是“大”字与“羊”字的结合体。
从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其表现形式是直觉化的,二者都是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使用,也是美味的象征。
“羊大为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中国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联系在一起。如欧阳修:“近诗万古硬,咀嚼苦难嘬,又是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六一诗话》),苏轼:“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送参寥师》)。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和”字从“禾”从“口”,“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
《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调口……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味,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史伯认为单一口味的菜肴算不上美味,只有各种味道和才是美味。春秋时齐国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
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是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是与身体健康相统一。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周礼·天官》就讲到,应该根据季节变化调节食物口味:“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体现了“以和为美”审美的观念。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是广集众美的烹调爱好者。纵观古今美食与美器搭配关系的一个精练总结。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单调,对比过分强烈也会使人感到不和谐。
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还有,在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而舞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
次之,菜肴与器皿在形态上体现了和谐的追求。如人们把八珍汤盛在水晶碗里,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中国菜很注重调味适度,宴席也讲究不同口味,不同菜肴与食器之间的相互搭配,有浓有淡,有甜有咸,色泽上对比变化,不但品种要多样,食器的造型和色彩也丰富多彩。这样,佳肴耀目,美器生辉,蔚为壮观的席面美景便会呈现在眼前,才能称之为美食。
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思想境界。中国食文化同样具有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美。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人们同样重视菜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优美意境,来满足精神上的快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和享受。
许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过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创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美感。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收做成了《辋川图》小样的拼盘。再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生辰寿延等人们会做面塑礼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等,用来祈求幸福,平安。
民间艺人们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气氛。不但用笔泼辣帅气,无拘无束,同时造型生动,圆实朴厚。表现了劳动人民自然质朴的审美意境。中华美食不但注重口,而且构思立意独特,意味深长,注重所带来的意境。现代许多高档餐厅的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把白菇摆在青菜上叫“金钱满地”。
中国食文化历史悠远,名声远扬。中国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让许多外国友人叹为观止。《易经·系辞上》讲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中国饮食文化——摘要:古人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重视饮食,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现在,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国食文化之圣—袁枚,他的《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有中国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经过历史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常新的行当。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也是享有盛誉的,中华文明到了现代被西方文明冲击的七零八落,然而中国的饮食却大异其趣,居然能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足可以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力和渲染力,因此,从我们就从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上来阐述中国饮食文化。关键词:中西对比,特征,菜名。中西对比:1.我们现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饮食,最初是以畜牧为主,肉食在饮食正比例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肉食的比例让然比中国高,由于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没有必要对饮食进行装点,因而限制了烹饪的发展,比如说,一份牛排,基本用不上什么装点,直接吃就感觉很美味。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事用饮食的工具表现,也不把吃这种人生易于满足的事情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中国一句俗语可以高度概括,即“饱暖思淫欲”。他们更多的追求情爱,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情文化”,而中国文化才真正的体现一种“吃的文化”。2.为何说中国文化能体现吃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中国早期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部是茫茫的沙漠草原,东南的茫茫的大海,虽然黄河流域的土地非常的肥沃,但其他的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很不好。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多粮少。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才能吃下去,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让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中国的手工业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中国菜的特征:1.地域差异使得中国饮食上形成了很多风味,有“南米北面”的说法,体现在菜系上,我国的八大菜系: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在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2.季节差异又使得中国菜系四季有别,冬天味醇浓厚,夏季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夏季多凉拌。3.中国饮食还注重美感,注重色香味形俱全,流行雕花,技艺精湛,给人以精神和物质的特殊享受。4.还有很特殊的一点,食医结合,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菜肴命名:一个响亮的.恰如其分的菜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挥之不去的审美情趣,为了避免人们听觉上的审美疲劳,业内人士总是挖尽心思.尽其所能的给菜肴起个让人难忘的名字,中国的饮食文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较之西方饮食文化的实用主义),正如亚洲人内敛的性情与西方人张扬个性的对比一样,中国式的烹之火与调之味技术掌握皆具有经验性和主观性,而缺少西方烹饪讲究的科学严谨性,菜肴的命名也就体现了我们特色的文化特点和浪漫情怀,这其中有比喻.夸张.拟人.双关的手法,也有写实的手法,综观我们的饮食文化史,菜肴的命名其实也是有章可寻的,粗略计算有以下几种: —.以烹调方法命名 这是一种很普遍.运用很广的命名方法,很实用,让人一目了然,比如:酱爆海螺.白灼虾.溜鱼片.清炒虾仁.盐 鸡.清蒸甲鱼.红烧马鞍桥等等不一而足。 二.以味型方法命名 这是一种有助于消费者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菜肴的命名方法,比如:糖醋排骨.盐水杂螺.鱼香肉丝.怪味鸡.蜜汁山药.茄汁大虾等等 。 三.以(名称)命名 以名称命名的菜肴又以地名.人名.物名的不同而区分,比如以地名命名的菜肴有德州扒鸡.梁溪脆鳝.淮安软兜.南京板鸭.宁波汤圆等,以人名命名的菜肴也很多,比如有东坡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宋嫂鱼羹等,而以物名(原料的主辅料)命名的菜肴就更多了,比如有香菇菜心.松仁玉米.蟹黄豆腐.肉末茄子等等无须一一枚举。 四。拟色 将菜肴成品的色泽比拟成稀有.珍贵物品的颜色冠名,多以珍珠.玛瑙.芙蓉.翡翠.琉璃.金银等词语,比如:将蛋清比做芙蓉的芙蓉鸡片,将菠菜末比拟成翡翠的翡翠烤鸭羹.将虾仁的晶莹透亮比拟成水晶的水晶虾仁,将糯米包裹肉圆蒸制的菜肴叫珍珠肉圆,将黄白两色比拟成金银,有腐皮包裹糯米的脆炸金银糯,还有将核桃比拟成琥珀色,将松花蛋比拟成玛瑙等等。 五。摹形 这是一种将菜肴塑造成许多具体或吉祥形状命名的方法,常用的有金钱.太极.龙凤.麒麟.牡丹.佛手.琵琶.绣球.荷包等造型,举例有北京的荷包里脊.江苏的松鼠桂鱼.福建的太极芋泥.贵州的金钱肉.另外还有琵琶虾.绣球虾仁.麒麟鲈鱼等等。 六.用数字命名 用数字给菜肴命名以表菜肴的配比.种类或吉祥,多以一品.双珍.三元.四喜.五福.六宝.七星.八仙.九色.什锦.百合.千层.万寿等.举例有一品海鲜煲.四喜丸子.七星鸭.什锦杂烩.千层糕还有北京的三不粘.上海的八宝鸭等等。 七.借题发挥.以求口彩 这种给菜肴命名的方式多为婚庆.生日寿辰.及第升迁而讨的口彩,比如松仁玉米叫金玉满堂.早生贵子则是用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做成的甜菜,比翼双飞是将鸡翅脱骨装上八宝馅料,封口黄焖而成 最后还要说的是,还有一些以器皿.保健和菜肴的香味而命名的方式,但不多见,就不累述了。(摘自《论文集》作者:姥海鸿)。小结:中国饮食博大精深,我们身在其中,只能感受,却无法将它掌控,只是它正被我们前赴后继的不断弘扬,并且发扬光大。它将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延绵不绝,让世代享受中国饮食文化的成果。
摘要] 由于自然环境和物产不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中西饮食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从菜单命名使用的词汇即可略见一斑.一、由于自然环境和物产不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中西饮食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从文化命名使用的词汇即可略见一斑.两种饮食文化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原料种类、烹饪方法、进餐方式、菜式命名等四个方面.(一)原料种类.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随着社会发展和中西方交流的增加,两种饮食体系所使用的原料有趋同的趋势,但差别仍然比较明显.中国人视为珍馐美味的猫、狗、鸽子西方人是不会尝试的,而西方人习以为常的海洋鱼类、贝壳类可能为多数内地中国人见所未见,中国人的"食谱"范围比西方人的丰富得多.(二)烹饪方式.这是中西餐饮的一大差别,也是饮食文化差异的隐性因素.烹饪方法的差异又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原料的粗加工,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基础就是原料的粗加工,中餐对此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状多种多样,有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卷(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丁(Dice)、粒(Grains)、末(Mince)、蓉(泥)(Mash)、浆(Thickliq 2uid)、汁(Juice)等,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块、片、丁、泥等几种形状;其次是火候,中式烹调讲究用火,三十多种加工方法许多是西餐中没有的,西餐烹调加工时间较短、火温适中;三是调味,中餐的复合味型多,要求原料入味,西餐则强调原料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三)进餐方式.这是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显性因素,也是中西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刀叉与筷子、圆桌与条桌等各不相同,在菜式和道数上双方虽然都有程式,但一分一合,互相对立,由此产生的宴请礼仪、饮酒方式、席间气氛也大不相同.(四)菜式命名.中餐讲究"作",西餐注重"吃",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表情、联想功能,寓情、寓意,便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除少量大众化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来命名的,这种命名方法的缺点是菜名与原料无明显关联,往往不知所云,如"八仙过海""、佛跳墙"等.西菜命名则直截了当,突出原料,极少使用类似中菜命名的修辞手段,虽少了艺术性,但多了实用性.当然,西菜命名也讲究高雅,但表现方法则是以法文命名."WhenwetalkofmeatonourtableweuseFrenchwords,(porc)(boeuf).Chickensbecomepoultry(poulet),andacalfbecomesveal(veau).EvenifourmenuswerenotwritteninFrenchoutofsnobbery,theEnglishweusedinthemwouldstillbeNormanEnglish."《(高级英语》P28)这是由于罗曼人曾经征服英国,英国农民在牧养牲畜时,讲的是盎格鲁-撒克逊英语,而这些牲畜被端到餐桌上给法国统治者享用时,就有了法语名称,相沿成习,它变成了一种高雅.另外,由于菜单源于法国以及法国饮食文化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深远影响,许多西餐菜肴自然用了法语名称,如:胡萝卜蓉汤(Pureealacrecy)、罗宋汤(Bor2schalaRusse)、芝士左口鱼(Fletanalamornay)等.二、中餐菜单英译的基本原则中餐曾有"食单"而无菜单,它和"番茄"、"洋芋"一样来自于西方,并很快融入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餐饮业不可或缺的一项"硬件".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更加深入和广泛,来到中国的外宾越来越多,一张好的菜单就是一份高明的宣传单,一份本土化的菜单将使他们的中国之行更加完满.菜单最初只是厨师备忘的单子,但今非昔比,当今菜单有了更多功能:11向客人说明食品饮料的种类和价格,便于顾客挑选;21反映餐厅的经营方针,标志着餐厅商品的特色和标准;31是客人和接待者之间的沟通渠道;41是菜品研究的资料;51加强宣传,促进销售.小小菜单,作用多多.由于东西方文化和食物原料、制作方法存在诸多差异,菜单的翻译远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菜单翻译的最重要因素是烹饪方法和菜式命名,翻译时应把握好二者的特点,既要符合西餐菜肴命名习惯,又要体现中餐特色,切忌望文生义或按字面含义直译.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六个原则:第一,注重菜单的信息功能,保证菜名提供准确、足够的信息,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中菜名称的修饰词而直译,以便外宾选择.如"麻婆豆腐"译成"Pockmarkedwoman'sbeancurd"、"八仙过海"译为"EightImmortalscrossingthesea"",鱼香肉丝"译为"Fish-flavorshreddedpork"就会使外宾茫然或误解.第二,要发挥菜单的促销作用.应借鉴中菜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特色,尤其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菜名信息,又引人兴趣,以达到吸引食客的目的.第三,把握中餐烹调方法的类别.为反映中餐对火候的讲究和其艺术性,可进行适当修饰.中餐烹调方法分类如下:烧、烧、烩、 、焖Braise炖、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烧、烤、烘、 Roast、Barbecue、Broil、Bake蒸、腌、卤、酱、熏、酿、扒、烫、糟等有对等词,可一对一翻译,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归入"煎炸"类,西餐没有拔丝方法,类似方法有Candy、Toffee.第四,尽量译出原料加工后的形状.原料形状在西餐中并不重要,但在中餐中却能反映出烹调的技艺水平,译文应予保留,确实累赘的,则可省略.第五,把握原料这一核心,无论中菜如何命名,均须翻译出原料,再加上烹调方法和味型等辅助因素.第六,避免文化冲突.中菜命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这道菜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红烧狮子头",真正的翡翠当然不能食用的,其实它就是蔬菜,而狮子西方人更不会食用,我们也是以其威武来形容"肉圆"罢了,直译会引起"血腥"的感觉.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把它略过.三、中餐菜名英译的具体探讨上面提出了中餐菜单英译的六原则,下面就一些中餐菜名英译进行具体探讨.11以原料命名的菜不加修辞,直译最为简便,烹饪方法不必译出.中菜汤类命名一般按此方法,翻译的处理就是"原料加汤".如:双冬牛肉-Beefwithmushroomandbambooshouts口蘑菜心-Mushroomswithcabbageheart青椒肉丝-Shreddedporkandgreenchili豆腐汤-Beancurdwithmushroomsoup21以烹调方法加原料命名.因为烹调方法是饮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翻译时必须译出烹调方法.中菜的一些烹调方法是西餐所没有的,有些则相近,翻译时用近义词亦可.如"干煸"在西餐中没有,其操作过程是:先用油炸原料,然后以少许油翻炒,迅速将油炒干后起锅,并不是加油直接炒.英语中有两个字与之意义相近,一是sauté--friedquicklyinapanwithalittlehotbutterorotherfat.意识是"快炸、煎";一是torrefy--todryuporparchwithheat(.)意识是"烘干、烤干、焙干",从制作过程看,sauté更合适些.如:炸蛋卷-Deep-friedeggrolls回锅肉-Slicedporkdoublysautéedinsoysauce干煸牛肉丝-Sautéedbeefshreds31烹调方式加原料和作料命名.作料是决定味型的最重要因素,翻译时也不能省略.如豉汁蒸带子,省略作料就成了清蒸,味道完全不同.酱爆肉去掉"soypaste",成了无任何特点的"煎肉",二者有天渊之别.其它如:豉汁蒸带子-Steamedscallopswithcuredsoybean酱爆肉-Quick-friedporkwithsoypaste茄汁石斑鱼-Deepfriedgaroupawithtomatosauce41风味菜肴.风味菜主要因其味型特点而得以广泛流传,所以除原料外,应译出风味,一些有确切起源地的菜,还应该加上地名.鱼香肉丝的确切译名应为"Stir-friedporkshredsSichuanstyle"或"Stir-friedporkshredsingarlicsauce",不能译为"Fish-flavorshreddedpork",是因为"鱼香"作为川菜的一种风味,使用了固定搭配的作料,与真正的鱼没有任何关系,译为"Fish-flavor",菜中并无"Fish",给人以误导之嫌.其他风味菜还有:湘味牛肉丝-SlicedbeefHunanstyle糖醋排骨-Friedporkchopinsweet-soursauce荷叶粉蒸肉-Steamedporkcoatedgroundriceonlotusleaf51以人名、地名命名的菜肴,一般全部译出,人名前最好加上头衔或职业,对那些知之甚少或译出后外宾不能理解的,则去人名加味型.东坡肉-PoetDongpo'sbraisedpork毛氏红烧肉-ChairmanMao'sstewedporkwithsoysauce北京烤鸭-Beijingroastedduck东江酿豆腐-BeancurdstuffedwithporkminceDongjiangstyle61用象形手法或借用典故、传说命名.这是中菜命名的一个特点,它集中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具有很深的社会内涵,也是翻译的难点,处理方法是还其本原,译出主料、作料或做法,能兼顾修辞含义时则兼顾,切不可拘泥于原名而直译.翡翠鱼翅-Double-boiledshark'sfinwithve 2getable翡翠不能食用,仅是一个代称,指绿色的蔬菜,翻译时不能按字面译为"Jadeshark'sfin",否则外宾会莫名其妙.蚂蚁上树-Sautéedbeanvermicelliwithspicymeatsauce蚂蚁在中餐中虽可以入菜,但此蚂蚁非彼蚂蚁,而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直译可能引起外宾的惊诧.桔瓣鱼汆-Quick-boiledfishballsorangepet 2alshaped这道菜是指鱼汆外形似桔瓣,其实菜中无桔瓣,也无桔味,翻译时不可将之作为原料,译名中加"orangepetalshaped",是为了增加美感,增强促销功能.叫化鸡-Bakedchickenvagabondstyle或Bakedchickenwrappedwithmud此菜相传为乞丐创制,取名时以"叫化"代"乞丐",是一种美化,翻译时,以"vagabond"代"beg2gar",也是一种美化.后一译名比较实在,但少了前者的浪漫味道.麻婆豆腐-Beancurdwithmincedporkinhotsauce这道菜在我国广为流传",麻婆"成了一个特殊的称谓,外宾没有它的文化背景,翻译时只能取味型.如将之译为"Pockmarkswoman'sbeancurd",即使外宾理解,也失去了美感.霸王别姬-Steamedturtleandchickeninwhitesauce寿比南山-Steamedchickeninpumpkin连生贵子-Lotusnutsinsyrup这些纯为吉利的象征名称,不仅不能直译,也无法直译,所以只能还原处理.如为了促销,可对这些菜附加说明.71菜名含器具的可译出器具,也可直译原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做法,以译出器具为佳.有加工作用的器具在西餐中是不会搬上桌子的,这也是中餐的一个特点,它表现了中餐的艺术性.器具一般有火锅、锅仔、铁板、沙锅、煲等.八珍火锅-Eightdelicacieshotpot锅仔甲鱼-Braisedturtleinminipot铁板牛柳-Vealslicesfriedonironplate汆圆粉丝煲-Stewedmeatballsandbeanver 2micelliincasserole以上探讨了中菜英译的一些基本方法.由于中国菜种系繁多,原料区别大,烹饪方法各具特色,菜名千差万别,翻译时还需具体研究,否则不能把握其特点,准确翻译也就无从谈起.四、菜单的编排除命名方面的差异外,在菜的分类和编排方式上二者也不相同,这是由于用餐方式和上菜顺序不同所引起的.中餐菜单按原料分类,呈纵向序列,西餐菜单按一次食用菜的道数编排,呈平行并列.中餐菜单菜肴的排列一般是按冷菜凉碟类、肉类、鱼类、海鲜类、禽类、蔬菜类、汤类、点心水果类、主食类的顺序进行,饮料酒类单列.西餐菜单菜肴的排列则按进食顺序安排,分为开胃菜类(APPETIZERS)、汤类(SOUPS)、色拉类(SAL2ADS)、主菜类(ENTREES)(包括肉类、鱼类、海鲜
108 浏览 5 回答
281 浏览 4 回答
163 浏览 3 回答
127 浏览 4 回答
271 浏览 7 回答
89 浏览 3 回答
210 浏览 3 回答
91 浏览 5 回答
329 浏览 10 回答
95 浏览 2 回答
360 浏览 5 回答
89 浏览 4 回答
253 浏览 7 回答
87 浏览 7 回答
131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