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唐,我们会想到雄才大略、以人为镜的明君圣主;犯言直谏、心怀天下的治世文臣;开疆拓土、横跨西域的盖世武将。更不用说大唐还有一代女主武则天,红妆当国;有军神李靖北破胡虏,西定青海;有玄奘法师一心向佛,千里朝圣;有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民族和睦。 然而,唐王朝终究逃不过盛极而衰的命运。晚年的大唐帝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如日中天的庞大帝国一步步走向衰退,这一切的转折点,正是“安史之乱”。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李碧妍从事唐代政治史、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将自己的博士论文改编成《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一书。这本书从军事和地理的角度入手,借助对传世文献和地理资料的分析,重新解读安史之乱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令人耳目一新。 盛唐时期,兵强马壮,将星如云。为抵御边陲少数民族的进犯,唐玄宗任命了九位 节度 使、一位经略使守卫边境,史称 天宝 十节度,这些节度使统掌的军镇有保卫大唐的职责,也被成为藩镇。深受唐玄宗宠信的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掌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山东、山西三个省,权势滔天。公元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属下军士,发兵15万,举起反唐大旗,拉开了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此时唐王朝面临四重危机:安史之乱本身、吐蕃的趁火打劫、地方军队的壮大骄纵、唐玄宗和唐肃宗的政治斗争。本书别出心裁地从军事和地理的角度入手,选取了安史之乱中最重要的河南、关中、河北、江淮四大区域,细致的梳理了安史之乱后这个庞大帝国的政治走向。 一、安史之乱初期的主战场河南地区。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王朝已经太平了数十年,战鼓声声惊破了大唐飞歌,叛军所到之处,守将多望风而降,唐玄宗被迫南逃。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发兵攻打河南。 局势逼迫唐玄宗南下四川,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却北上灵武称帝,导致当时的大唐有两个天子,父子两个派系间明争暗斗甚是激烈。一年后唐肃宗收复长安,在政治斗争中胜出,局势才稳定下来。 这个过程中,两位天子先后任命了七位河南节度使,前期四人来自唐玄宗派,后期三人来自唐肃宗派。安史大军攻打河南时,虽然大敌当前,历任河南节度使却忙着在两位皇帝之间站队,导致抗敌大任落到了官位偏微、又敢于舍生取义的地方将领张巡、许远身上。 睢阳城是河南的门户,一旦失守,叛军就能大举南下。在保卫睢阳的过程中,张巡、许远等地方将领带领几千守城军,对抗十几万叛军达十个月之久。城中弹尽粮绝,将士杀战马充饥,战马杀光了,就吃麻雀和老鼠。最终叛军攻进城中,睢阳失守,张巡等人被叛军杀害。三天后,当时的河南 节度使 张镐 才率军赶到,重新夺回睢阳。 二、关中地区防御吐蕃的京西北八镇。 关中地区是唐王朝的中心,位于陕西中部的渭河谷地。为了防备虎视眈眈的邻居吐蕃,唐王朝在这一带布置了较强的军力。叛乱爆发后, 朝廷被迫抽调边防驻军参加平叛,这为吐蕃东侵大开方便之门。吐蕃先后侵占河西、陇右地区,又发兵长安。公元763年十二月, 吐蕃攻陷并占领了长安。 危急时刻,一代名将郭子仪临危受命,由于早已交出兵权,他自掏腰包招兵买马。先是派自己的孙子带兵不断侵扰吐蕃军队,又派人潜入长安,散布郭子仪亲率大军前来的消息。在其军事谋略的震慑下, 吐蕃军队惶恐不安,不战而走,全部撤出长安, 但此时大唐数代君臣苦心构筑的京西北边防体系已经彻底崩溃。 在和吐蕃的交锋中,唐朝政府一边应战,一边沿着重要的河流和交通要道设立了八个藩镇,它们互为犄角,成为异族和长安之间的屏障。最初用来重构京西北藩镇的,是在安史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朔方军、西部的四镇北庭军和来自安史地盘的幽州军。 异族威胁逐渐减弱后,唐朝政府忌惮武将功高震主,一边打压关中藩镇旧的军事势力,一边培养了嫡系力量神策军。安史之乱后期,神策军开始屯驻于京西北,后逐渐遍布关中。 三、安史之乱的发源地河北 唐朝的河北,相当于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三个省,安禄山是在河北发迹的,这里给他提供了充足的粮饷和兵员。 然而,安禄山对河北的控制并不全面,也并不稳固。 北方的幽州一带驻军以骑兵为主,这支部队常年应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能征善战,安禄山对其控制非常牢固,这里的将领和军队成为他发动叛乱的中坚力量。 南部的滨海七郡属于内陆平原,守军多以民兵为主,安禄山对其并不重视。在叛乱初期,南部地区在中央朝廷和叛军之间多次转变立场,后来还在颜真卿等人的领导下成了地方勤王势力最活跃的地区,不断地给安禄山制造麻烦。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安史之乱爆发时,他担任平原郡太守。河北有二十四个郡,除平原郡外都被叛军占领。正当安史叛军准备进攻长安时,颜真卿成功说服河北十七个郡归顺朝廷,在安禄山后院狠狠地放了一把火。 四、富庶的江淮地区。 北方的战争如火如荼时,南方也发生了一场动乱,史称“永王之乱”。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少年丧母,由其兄长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抚养长大。唐玄宗逃亡四川途中,步步为营,一方面让自己信任的人担任战略要地的军政长官,一方面发布诏令,让三个儿子组织军政力量,与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共同平定叛乱。 这一明显用来牵制太子的诏令,引起了李亨和一些大臣的强烈不满。被点名三个儿子中,只有永王应诏,唐玄宗马上册命他为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他先出镇江陵,后顺长江东下,巡游江淮地区。 随着一路东行,唐玄宗、唐肃宗和永王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公元756年十二月,朝廷以永王李璘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擅自率水师东巡为由,定其谋反,后下诏将永王“贬为庶人”。 在永王东行期间,诗人李白加入了永王阵营,作诗“南风一扫胡尘静,西望长安到日边,”以抒发渴望收复长安的志向。后永王被贬,李白也被流放。 这本书虽然是一部史论,读起来却有推理小说的感觉,在作者对历史的梳理中,能感觉到隐藏在文字下的波涛汹涌。遭遇了安史之乱的唐朝看似政局不稳,藩镇割据,但表面的分裂遮掩不了它的政治光芒和时代价值。唐王朝的积极应对,不仅让帝国在安史之乱后又延续了一百多年,更深远的影响到了中国后续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