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循证实践,主要是针对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践领域而言的,其字面意义为“以证据为基础的实践”,引申为“遵循证据进行实践”,是实践者针对消费者(本文中的“消费者”泛指实践者所服务的对象,按具体情境的不同,也可称之为病人、顾客、来访者或服务对象,等等) 的具体问题,在消费者的主动配合下,根据研究者提供的最佳证据及管理者制定的实践指南与标准等所进行的实践。具体说来,循证实践是一个涉及研究者、实践者、实践对象与相关管理者四个方面的理论体系。首先,研究者提供与实践相关的最佳证据。循证实践将研究证据按其所使用的方法的“科学性”程度进行分级,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控制试验(或元分析与系统综述)所获得的证据级别最高,准实验研究、相关研究及质化研究获得的证据次之,专家意见与个人经验位居最后。只有在高等级证据缺失的情况下,才考虑采用低等级的证据。其次,研究者进行制定相关指南与标准,建立证据数据库,并沟通其他三方的关系。研究机构方面,除了医学领域以外,已有多个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相续建立,例如南加州大学的Hamovitch人类服务研究中心以及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数据库方面,截止2013年全世界已有多个专业学术数据库收集并传播循证证据(如表1) 。再次,实践者根据最佳证据进行实践。循证实践有着相对固定的步骤,普通实践者(不必是专家或精英)都可以遵照执行。最后,实践对象积极参与决策。他们既要考虑实践的成本—效益,也要考虑研究证据与实践者的建议,与实践者一道制定实践的决策。最终的决策应是实践者经验、实践对象的愿望及研究证据之间所取得的平衡。循证实践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 ①研究者的证据。即从事应用研究(或实践相关的基础研究) 的研究者为实践所提供的研究证据。这些证据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大样本、多中心、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或元分析所获得的数据,也可以是质化研究甚至单个个案研究得到的结论,还可以是专家意见或个体经验。这些证据都可用于指导实践,但它们对实践的参考价值不一样, 级别有着高低之分,RCT 及元分析获得的证据级别最高,是指导实践的“金标准”,而专家意见、个体经验等证据的级别最低,只有在高级别证据不存在的情况下才可采用。②实践者的实践。实践者针对消费者的具体问题,考虑他们特定的价值观、文化与偏好等因素,根据研究者提供的最佳证据,结合自己的个人经验采取实践决策并完成实践过程。相对于传统实践模式,循证实践的决策过程是透明的,可以被其他实践者所复制,为第三方机构或人员所证明,不同的实践者应做出大致相同的实践决策。③消费者的主动参与。根据研究证据与实践者的建议,消费者平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决策的过程中,协助实践者制定实践计划,及时反馈实践结果,与实践者共同完成实践过程。④管理者的协调。管理者根据循证实践的需要,协调研究者、实践者、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财政资助、课题申请、著作出版、论文发表等杠杆,适当地调控研究者的研究方向,规范研究证据的发表与出版,建立相应的证据数据库,制定实践指南或标准,并与其它第三方机构(如保险公司等) 进行沟通。这样,循证实践平衡了研究者、实践者、消费者以及管理者四方的利益,将其有机地整合在一个框架体系中,为实践领域中应用研究成果、缩短研究与实践的距离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