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在我国素质教育正为广泛地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小学科学课程恰恰是这两者的结合,因些上好小学科学课十分重要。本文从实际经验出发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谈如何上好科学课。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实践能力 创造性 有结构的材料 动手动脑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如美国早在八十年代就确定了其自然科学和数学要居世界前茅的目标。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也都十分重视科技活动的开展。【1】我国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下面就如何上好科学课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谈谈个人体会。 一、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发思维的创造性 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的大脑中有一些特殊的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在做一些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它们就处于“沉睡状态”。因此,有目的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不但能增强教学效果,还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师不能代替,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植物》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去种植一些蔬菜。从收集蔬菜种子——制定实验方案——培育种子——截枝种植,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孩子们培养了劳动技能,锻炼了社会生活能力,领悟了植物的生命周期,掌握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技能,同时也开始理解生命的多样性、生命的不易和形成珍爱生命的态度。 二、给孩子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兰·本达教授对科学教学“材料”作了界定:“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所谓结构严密指的是各个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具有这样功能的材料叫做具有严密结构的材料,简称‘有结构的材料’”。【2】让学生操作“有结构的材料”来收集事实、整理事实,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知识的重难点,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为孩子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当前科学教学中教师对材料的选择和控制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越多越好。教学材料是否越多越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材料太多不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又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如一位教师在上《溶解》一课时,分小组确定不同的研究内容,在讲解研究方法和记录要求后,教师为各小组提供了不同内容的图文资料,以及实验研究材料(材料包括:食盐、糖、灰锰氧、砂、明矾、石膏粉等一类,像麦乳精、洗衣粉、不同密度的肥皂、面粉等)。研究开始后,许多学生把所有材料扔进水里面,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同学把注意力放在五花八门的材料,特别是洗衣粉冲出来的泡泡上,在整个研究活动中,没有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教学中教师制作了课件,收集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实验材料的准备也十分丰富,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本课失败的原因,一是教师准备的材料太杂,二是材料呈现的时间太早。洗衣粉及肥皂泡的出现,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开展对自己身体的观察活动。 2、材料呈现缺乏递进性。有了充足的探究活动材料并不能确保科学探究的高效,材料呈现的时机与方式同样十分重要,即在什么时候呈现,在什么地方呈现,以什么方式呈现等,都需要教师课前提前精心设计。像《溶解》一课,该老师一上课就把材料全部同时呈现给学生,这样做不仅效率不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导致科学探究目标不明。其原因并不是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而是因为呈现活动材料的时机没有把握好。其实,在这里,教师要分时间段发给每个合作小组三组材料:第一组:一些肯定会下沉(铁块、橡皮块等)、肯定会上浮(泡沫、纸片等)和难以辨别沉浮的材料(回形针、牙签等);第二组:大小一样,轻重不一样的材料;第三组:轻重一样,大小不一样的材料。这样材料的结构就变得清楚,孩子们容易看出其结构。学具分阶段,分层次的发放,后续材料的补充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三、小学科学课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生掌握知识的原理大部份是亲自参与而来的。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高不可及的东西,它来源于我们生活实际。小学科学课一定要把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从我们身边的问题出发去探讨问题,一方面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探索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其懂得科学就在我身边,天天都在用科学。从而增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心和习惯,为学好小学科学课,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氛围,如“冬天玻璃上为什么冒汗水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等。现象很简单,科学含量却很高。 四、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许多科学发现、发明都是从猜想、操作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如:留声机、电灯等的发明都是如此。可以说任何一个实验的教学过程都是从对实验结论的假设开始的。只有大胆的假设,才能产生奇思妙想,迸发思维火花,进而达到创新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目的。我和学生在做《米饭实验》这一课时,就有许多学生提出了问题。比如,有个学生问我,“到底米饭是能听到我的声音,还是能够感受到我的情感?”这时,作为教师,我们不需要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去假设,进而去寻找答案。我们要做的是指导,让他们拿两碗同样的米饭,一碗带有感情地每天对它说话(你是世界上最最可爱的,最最美丽的米饭,我非常非常喜欢你,能够每天看到你,我感到很开心,谢谢你带给我这么多的快乐!),另一碗说的内容一样,但是话语中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在里面,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五、小学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90%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在小学的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3】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的观察习惯。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没有明确的感知任务时,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明确了目的任务去观察某一事物,观察的对象就比较完整清晰。再者,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不善于提出观察的任务和目的,所以一开始,往往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慢慢培养学生有目的观察习惯。其次要学生养成全面观察的习惯。事物之间都是有相互联系的,只有全面地观察才能深入到方方面面、里里外外,才能做到不放过每一细小的问题, 其次,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观察时不动脑筋,不积极思考,即使是新奇的东西放在眼前,也会错过捕捉的机会;而处处留心,善于思考的人,往往可以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获得重要的发现。比如在学习《常见的植物》这一部分时,因为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但学生往往会把这些东西忽略掉,因此很少有学生能说出学校里植物的名字,更不用说是植物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课前便布置学生对学校的植物进行深入了解并作出调查记录。 最后一点是,在观察完毕后,还要对观察结果抱实事求是的态度,记录要真实客观,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修正或人为地编造数据。如果实验观察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要查找原因,认真分析,进行重复实验。 六、小学科学课要给学生搭建公平自我展示的平台。现实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分组的形式,每五个或者六个人一组。那么每一次上课时,我们都是根据分组来安排器材,学校的常规做法是每个小组一份器材。几个人共用一份器材的结果是剥夺了部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机会,这很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面包发霉了》一课中,实验过程相对简单,应该让每位学生人人动手,而不必强制小组合作,通过学生亲手实验去探索答案,而不是小组里面的部分能力强和自信的支配和控制整个实验,面部分同学只是在一旁观看。致使一些学生在实验中无所事事,造成参与实验机会的不均等和实验过程的不公平。 许多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随意把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致使学生失去许多实验机会。如制作一个热气球,在我国,许多教师从安全方面考虑,往往是不让学生亲手制作,而是选择自己动手做一个,然后就照课本向学生讲授原理,也有部分老师,压根就没有做热气球,只是讲授原理知识,整个课堂,学生变成了旁观者,科学课也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而美国教师在指导学生这一课时的做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热气球,他们甚至整整一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都花在制作一个热气球上。相比较,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与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李岩《对小学科学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2】 管建林,施卫《精心准备,有序呈现》; 【3】 于小红《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四步曲”》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