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onel Brandon - A retired officer and friend of Sir John Middleton who falls in love with Marianne Dashwood and acts kindly, honorably, and graciously towards the Dashwoods throughout the novelMrs. Dashwood - The kind and loving mother of Elinor, Marianne, and Margaret and second wife to Henry Dashwood. She has inherited no fortune of her own but wants the best for her daughters and shares Marianne's romantic Dashwood - The nineteen-year-old eldest daughter of Mr. and Mrs. Henry Dashwood and the heroine of Austen's novel. Elinor is composed but affectionate, both when she falls in love with Edward Ferrars and when she comforts and supports her younger sister Dashwood - The father of John Dashwood and, by a second marriage, of Elinor, Marianne, and Margaret Dashwood. He dies in the opening chapter of the novel and bequeaths his estate at Norland to his son, leaving his wife and daughters Dashwood - The selfish, snobbish, and manipulative wife of John Dashwood and the sister of Edward and Robert Dashwood - The weak-minded and money-grubbing heir to the Norland estate. At his wife Fanny's suggestion, he leaves his mother and sisters with very little money and remains largely unconcerned for their welfare. Margaret Dashwood - The thirteen-year-old, good-humored youngest daughter of Mr. and Mrs. Henry Dashwood, Margaret shares her sister Marianne's romantic Dashwood - The seventeen-year-old second daughter of Mr. and Mrs. Henry Dashwood. Marianne's spontaneity, excessive sensibility, and romantic idealism lead her to fall in love with the debaucherous John Willoughby, though he painfully spurns her, causing her to finally recognize her misjudgment of him. After this turn of heart, she ultimately marries her long-standing admirer, Colonel . Ferrars - The wealthy, manipulative mother of Edward and Robert who disinherits her first son when he refuses to marry a rich Ferrars - The sensible and friendly older brother of Fanny Dashwood and Robert Ferrars. Edward develop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Elinor while staying at Norland and ultimately marries her, after he is freed from a four-year secret engagement to Lucy Ferrars - A conceited coxcomb and the younger brother of Edward and Fanny. Robert inherits his mother's fortune after she disinherits Edward. Ironically, he ultimately marries Lucy Steele, even though it was Edward's engagement to this same woman that caused his mother to disinherit Sophia Grey - The wealthy heiress whom Willoughby marries after abandoning . Jennings - Lady Middleton's gossipy but well-intentioned mother who invites the Dashwood sisters to stay with her in London and makes it her "project" to marry them off as soon as Middleton - A distant relation of the Dashwoods who lives at Barton Cottage with her husband Sir John Middleton and their four spoiled childrenSir John Middleton - The jovial but vulgar distant relation of the Dashwoods who invites Mrs. Dashwood and her three daughters to stay at Barton Cottage after Mr. and Mrs. John Dashwood inherit Norland, leaving the women . Thomas Palmer - Mrs. Palmer's gruff, unemotional . Charlotte Palmer - Mrs. Jennings' talkative and foolish daughter who invites the Dashwood sisters to stay at her home in Cleveland on their way from London to Steele - Lucy Steele's older, unmarried sister who accidentally reveals her sister's secret engagement to Edward Steele - Mrs. Jennings' cousin and a sly, selfish, and insecure young woman. She has been secretly engaged to Edward Ferrars for four years but she ultimately marries his brother, Robert, once Edward is Willoughby - An attractive but deceitful young man who wins Marianne Dashwood's heart but then abandons her (greedily) in favor of the wealthy Miss Sophia Grey.
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像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一样,有弱点,正是这些弱点导致了他们的不幸。他们高傲而自私,他们常陷于感情纠葛之中,以至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曾经是多么幸福的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用种种描写这种纯真情感的词去形容他俩都不为过。可是我们要知道,世间有一种可以污染一切纯洁事物的东西叫“虚荣”,凯瑟琳怀着心中的高傲,嫁给了富有的艾加?林顿,嫁给了她对其并无爱意的艾加?林顿。说得更加坦白一些,美丽的凯瑟琳事实上嫁给的是金钱和地位。可怜的希斯克利夫,在他心中留下的是创伤、是仇恨。他想报复凯瑟琳可同时却依然深深爱着她。人,也许就是如此矛盾的动物吧!凯瑟琳放不下的是虚荣,希斯克利夫放不下的是仇恨。而他们都放不下的是对方。爱并憎恨着,这也许是我们无法了解的,而令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们不惜一切地牺牲、伤害身边的所有人来报复对方。他们是这样的义无反顾,如同书名《呼啸山庄》那样呼啸着向前、咄咄逼人。排山倒海的仇恨让我有些窒息。电视剧中常说,一个人若没有轰轰烈烈的爱过,那他的这一生是可悲的。可我认为两个人如果爱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这种地步,那他的人生更是凄凄惨惨、可悲可叹。我想人应该学着放手,学着忘记,学着淡然。忘记人生路上的所有伤痛,淡然生活中的一切不快。用一生的时间去憎恨、去保持虚荣,可最终还是回归到最初的平静与安谧。在面临暗潮汹涌时,学着去放手,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相信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一生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事情,错过了许多平静中的美丽。这本书的大部分都充斥着仇恨与虚荣的阴影,让人精神都紧绷着,可在结尾部分作者却用了出乎意料的温和且纯洁透明的笔触。字里行间中弥漫着一种冷冷清清的凄美。你会发现平静得难能可贵:您回到画眉山庄的路上会经过教堂墓地,您可以看见靠近荒原的三个墓碑,中间凯瑟琳的已经旧了,被周围生长的杂草掩住了一半。一边是艾加?林顿的,另一边是希斯克利夫的新墓碑。如果您在那儿呆一会儿,看着在温暖夏日的空气里纷飞的昆虫,听着在草丛中喘息的柔风,您就会知道在静谧的泥土下,长眠的人在多么平静地安息。( 365作文 )炽热的爱会烧毁一个人的理智,平静而深沉的爱却让人回味永生.第2篇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4)1200字《理智与情感》是英国着名女作家奥斯汀的第一部出版作品,理智与情感的发表无疑为以后现实主义的重新崛起和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埃丽诺与玛丽安两姐妹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并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小说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对理智与情感、道德与规范的讨论对于今天依然有指导意义。这是部浪漫又现实的爱情。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却充斥其中。伊丽莎白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万分懊恼,达西也因此劝宾利先生离开简,后来自己也是在理智与情感较量之后万分矛盾地向伊丽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说什么是爱情?那种纯粹的感情,爱的不顾一切,单纯的洁白如雪的爱情是不是真如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罢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伊丽莎白在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小说对理智与情感的讨论,一方面通过两姐妹性格的对比表现出来。姐姐埃丽诺代表理智,她选择对象不是看中家庭地位和财产,而是从人品出发。上了虽不漂亮却人品出众面,这种对比还通过。德华与布兰等上校的行为表现出来。德华虽然由于年轻时不够冷静而与庸俗的露西订婚,并一直感到痛悔,但他能够从理智出发,从道义出发,坚持这场错误的婚姻。这就是他的道德观,即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符合现实的道德观。布兰登上校对玛丽安心生。慕却一直得不到对方的好感,还看到自己最了解的花花公。威洛比和玛丽安在一起,但是他并没有冲动地向玛丽安揭发为罗毕,而是默默地接受,默默地等待,暗中安排一切,直至玛丽安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他这样做是很理智的,因此他最终赢得了玛丽安。尽管小说对理智与情感的对比的描写有时过于夸张,但这种描写能够带给读者深刻的启迪,那就是:我们要理智地对待情感。其实不仅是情感,我们还可以把它推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公平、不顺心的事,有时还会很恼火。这时候我们如果想玛丽安那样不顾一切地去宣泄,那么不仅不会得到同情,还会更加不利于烦恼的消除;而我们如果的。德华。虽然后来听说他已经订婚,但埃丽诺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感,理智地接受这一事实。在。的滑翔机被母亲和未婚妻抛弃后,她仍对他一往情深,最终她和。德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妹妹玛丽安代表情感,她一心想找一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上了花花公。威洛比,而对35岁的布兰登上校不屑一顾。当她被威洛比抛弃后,又自暴自弃,整日以泪洗面,宣泄情感,差点因此而丧命。最终,她听从了姐姐的劝导,以理智克制情感,嫁给了布兰登上校。另一方面像埃丽诺那样理智地克制自己,冷静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即使这样不会使事情变得很好,最起码不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在对待友情、上下级关系、宿舍关系、商业合作关系等各种复杂多变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多想想怎样理智地处理这些关系,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选择理智,我们会变得更加成熟。第3篇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3)550字人的心灵生活原是一种混沌,可以理解为我们出身以混沌,认识开始也是以混沌开始,然后有所感唔,理性与情感的划分只具有十分相对的意义,相对来说理性、意志、情感、它们自已分别有高低之别。理性有高低之别:低级理性即科学理性、逻辑、康德所说的知性,是对事物知识的追求,高级理性即哲学理性、形而上学、康德所说的理性,是对世界根本道理的追求。意志有高低之别:低级意志是生物性的本能、欲望、冲动,归根到底是他律,高级意志则是对生物本能的支配和超越,是在信仰引导下的精神性的修炼,归根到底是自律。情感有高低之别:低级情感是一己的恩怨悲欢,高级情感是与宇宙众生息息相通的大爱和大慈悲。按照这一思路,人性实际上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低级部分,包括生物意志、日常情感和科学理性,一是高级部分,包括道德意志、宗教情感和哲学理性。简言之,就是兽性和神性,经验和超验。丝毫没有新颖之处!我只是想说明,此种划分是比知、情、意的划分更为本质的,而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为一体的。周老师说: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为一体的。古代思想家老子到现代伟人周恩来他们给我们这个世界创造了保贵的精神才富,他们身上有着如周国平老师所说:融知、情意为一体的代表人物。我们是否在学习伟人的思想的同时,也看到了伟人的思想的足迹。第4篇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8)1200字最近两天,我把《理智与情感》看完了。现在写一下读后感。《理智与情感》与《傲慢与偏见》出自同一个作者,内容有相同之处,这是作者1797年的作品。1、作者是想告诫年轻的女性朋友,在交男友的过程中,应该谨慎从事,不要轻易动情,任性行事。如果遇见一个条件优越而用情不专的男子来追求,就以身相许,女方会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难以自参。2、姐姐埃莉诺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她的心地极好,富于情感。她懂得怎样克制情感。妹妹玛丽安伤心或者欢乐都毫无节制,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玛丽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自己的行动。而埃莉诺不愿被这种冲动所摆布。3、姐姐埃莉诺心眼儿好,起初是为了无条件地帮助别人,结果却是帮助了自己。4、“卖马看母”,母亲很坏,她的儿女有的也很怀。费勒斯太太的有些儿女就是这样。5、19岁的露西漂亮,起初爱德华看上了她的美丽。其实露西很坏,缠住爱德华不放。后来爱德华没钱了,露西马上抛弃了他。在婚姻问题上男人只看女人漂亮,或者女人只看重男人的外表,都是不对的。早晚得后悔。有时还可能是陷阱。本文中的男主人公威洛比长的很帅,他是害人精。6、文章的作者强调,如果能有一个心地善良的配偶,会对他(她)的另一半有好的影响。相反,如果有一个心胸狭窄,更加自私的配偶,会使好人变坏,坏人更坏。7、本文的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威洛比。这个人坏极了,整天无所事事,玩弄女人的感情,不止一个。他无所事事,又虚荣心极强,只是为了玩玩,一向成为习惯,他不控制自己的感情,用各种方法讨好女人的欢心,又极不负责。其实他早就想娶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子为妻,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可釉让他继续好吃懒惰,挥霍无度。上天偏偏又给了他仪表堂堂的外表,使他不少女孩子。我认为外国文学里有一样好,它深层次的剖析威洛比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作者是这样描述威洛比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其实早期的威洛比性格开朗正直,多愁善感,却因过早地独立生活而养成懒散,放荡和奢侈的习惯。他的心灵,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无可挽救的伤害。社会环境把他变成为好挥霍、慕虚荣;挥霍和虚荣心又使他冷酷无情自私。虚荣心驱使他损人利己,追求亏心的得意。最后威洛比自己对自己心灵上的谴责,比别人受到的伤害还大。8、找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做自己的终身伴侣,这是作者强调的。品德,人品比什么都重要。9、共同的兴趣爱好也很重要。10、作者同样谴责了女孩的母亲。强调了父母在女孩子择偶方面的重要性,家长心中要有大局,要掌握好大的方向,要有看透人的火眼金睛,要有见识。11、从作者出版这篇着作到现在,已经200年了。社会基本还是没怎么变,男人择偶的要求是漂亮的女人,女人找的是有钱的男人。我怎么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不用头脑去思考问题。第5篇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1)3000字《理智与情感》是英国着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处女作。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情感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本书和作者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白叙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恋爱结婚的故事。《理智与情感》无时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并以书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头脑和其机敏与智慧,当然了,还少不了她心中炽热的感情,来表现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中心思想。《理智与情感》是一部寓于情趣与幽默的作品。它以两姐妹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很多情况下,理智应更胜于情感的主张。在简。奥斯汀的时代,对情感的赞美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内容,许多人都认为有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人物的表现,而无论这种感情是否会给其自身或其家人带来痛苦。如果想要克制或隐藏,那便是错误。而简则通过两姐妹的故事对这种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从书中可看出,她认为诚挚热烈的感情固然重要与可贵,但仍需理智去控制与调节,毕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随意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会有伤害。只有同时具备理性的头脑和思维,才能避免或把这种伤害降为最低,这无疑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拿中国名着《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角与之相比,若把埃丽诺比作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那么玛丽安当之无愧的要数林黛玉型了。聪明伶俐,却又过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叶与萧瑟,玛丽安会觉得有种悲伤萦绕心头,正如当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玛丽安对待爱情总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总想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对待感情总追求来的轰轰烈烈,浪漫传奇。对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显,以致于多次被詹宁斯太太拿来取笑。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对于自私狡诈的势力之徒的攻击,总是立即给与不客气的还击。她酷爱读书,头脑充实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识的平凡之辈。玛丽安十分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妹,无论是感性过头的她,还是后来受到教训,最终变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让自己的朋友,尤其是亲人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变得理智后,尽力去弥补自己因过于感性而带来的损伤。像故事里说的“一但玛丽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会用一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的确是个好姑娘,不是吗?说完了故事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再来谈一位同样生着俏丽面容,拥有理智头脑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尔,詹宁斯太太的亲戚
故事讲述一个败落的英国庄园主去世后,由于当时的遗产法规定家产只传男不传女,他的三个女儿都面临着扫地出门的命运,如何嫁一个好丈夫便成了她们的燃眉之急。大女儿爱勒诺沉着稳重,为了全家的幸福她深深藏起自己的儿女私情;小女儿玛瑞安率真任性,为了追求爱情甘愿付出。当然最终“理智”和“情感”都得到了真爱。 看这个吧可能你对有帮助
一下是找到的部分材料,希望有帮助一、理论来源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简称RET)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 Ellis)在美国创立的,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同时也采取了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所以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艾利斯曾经是一位开业多年的精神分析家,但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感到不满足,就从经典精神分析转到新弗洛伊德学派,后又转向行为主义学派,在治疗中他又逐渐采取了更加主动及指导性的方法。同时他又受斯多葛派哲学, 尤其是埃皮克特图斯的影响,逐渐于1951 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疗理论和方法——理性情绪疗法(RET),也被称为ABC理论。 二、理论依据1.人性观理性情绪疗法是基于一项假设,即人生来同时就具有理性的、正确的思考及非理性的、扭曲的思考的潜能。人们有保护自己、快乐、思考并以口语表达、爱、与别人沟通,以及有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同时也有自我毁灭、逃避思考、因循守旧、重蹈覆辙、迷信、无耐性、完善主义和自责,以及逃避成长的倾向。理性情绪疗法把人们常犯的错误视为正常现象,试着协助当事人接受自己是一个会不断犯错误的人,并能更和平地与自己相处。艾里斯(1979)列出理性情绪疗法的一些重要假定如下:(1)人就是人,他们天生有着某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限制或界限,他们可能对这些限制和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克服。(2)我们知道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3)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人生的目的是要生活在一种比较幸福的状态中,人们可能还会选择其它的目标,但生物学因素预定了他们的目标是朝向生存和幸福。(4)幸福——享乐主义是一种正当的选择,但是,长期目标比短期目标是一种更聪明、更理性的选择。(5)人类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强大的生物和社会方面的力量, 但人类对于所经历的那些强大压力也能进行抵抗。同时他们还有一种强大的自由意志因素,使他们能够进行控制。(6)RET采取一种存在主义立场,即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 并对他们的世界采取一种现象学的和主观主义的观点。(7)人们出生后,内在就具有某些矛盾冲突倾向。他们一方面具有一种合乎理性与追求满足的强烈倾向,但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往往会被吸引到非理性的行动方面去,从而妨碍自己的健康成长。(8)人类天生的最强烈的倾向之一是要受到家庭、最亲近的人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9)一切正常人都会思想、感觉和行动。他们的思想会深刻影响他们的情感与行为,同理,情感也要影响思想和行为,而行为又反过来会影响思想及感情。(10)RET坚信,所有严重的情绪障碍不是起源于某些事情和经历,而是起源于人们对这些事情与经历的看法。艾里斯认为,人会自我谈话(self-talking)、自我评价(self-evaluating)以及自我支持(self-sustaining)。当他们有单纯的偏好(simple preferences)(渴求爱、赞同、成功的欲望)时,会误认这些是十分火急的需求,因而产生情绪和行为的困扰。艾里斯也认为人有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天生倾向,但又常常因为扭曲思考的天生倾向,以及学来的自我挫败模式,而妨碍了成长。理论正如我们所知,理性行为治疗法的基本主张是:情绪的困扰(不同于悲伤、懊悔,和挫折感)大部分是非理性思考下的产物。非理性的性质来自于要求,这个世界应该、最好,以及必须要如何等。从理性情绪疗法的观点看,许多治疗者只注重过去的历史和事件,仿佛只要改变当事人的童年,任何问题就能解决。另有一些治疗者过度强求当事人去认清、表达和抒发其感觉;有些治疗者则要求当事人在此时此刻重新再去体验早期的事件和感觉。艾里斯认为,这些作法都不太有效,因为情绪的结果不会仅仅因为感觉被强化突显及表达出来后而消失;而应该是当事人与治疗者应一起辩论那些引发负面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并努力将不实际、不成熟、命令式和绝对式的思考方式转成实际、成熟、合乎逻辑的方法去思考和行动,才能导致对生活的情境有较适当的情绪反应。A-B-C人格理论是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A是既存的事实、事件或一个人的行为或态度。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评价。C是情绪与行为的结果或一个人的反应,此等反应可能适当或不适当。A(缘起事件)并不能导致C(情绪的结果),而是B,它是一个人对A的信念,是B导致了情绪反应C。例如,如果一个人在离婚后感到沮丧,这不是离婚本身引起沮丧反应的,而是这个人对于失败、被拒绝或失去配偶所持的信念所引起的。艾里斯认为被拒绝与失败的信念(在B点)才是导致沮丧(在C点)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离婚这一实际事件(在A点)。因此,人要为自己制造的情绪反应和困扰负责任。理性行为治疗法的核心在于,教导人们如何改变直接导致其困扰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 情绪困扰是如何产生的?乃是一个人不断地对自己重复暗示那些不合逻辑的语句所造成的,例如,“我应为离婚而受责备”、“我是可怜的失败者”,“我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我是个没价值的人”。艾里斯反复地指出:人怎么想就会有怎样的感觉。困扰情绪反应如沮丧和焦虑,是自我挫败信念引起的,而这些信念是学习来的以及根据自创的非理性想法而产生的。因此,不必因离婚而沮丧、严责自己或惩罚自己,可以用一个理性的和有实证基础的结论来取代:我感到很遗憾,我们的婚姻没有维系好,我们离婚了。我曾希望我们能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没有做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我们的婚姻失败并不意味着我在生活中是个失败者。不断责备我自己和让我自己完全承担分手的责任是愚蠢的。根据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最终的效果会是减轻沮丧和自我责备的感觉。3.不合理信念理性情绪疗法是以理性思维方式和观念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理念给他们的情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此使自己的心理臻于健康。(1)不合理的信念包括:第一,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做事必须尽善尽美);第二,对他人的不合理信念(如:对不好的人应给予惩罚);第三,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不合理信念(如:已注定的事无法改变)。(2)不合理信念特征:第一,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即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事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应该”、“必须”。其不合理在于,人们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获得成功,既是某件事取得了成功,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赞赏。而一旦这样的现实出现,持有此类信念的人就会受不了,因而产生情绪上和行为上的障碍,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反映了他不合理、走极端的思维方式。第二,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即以某件具体事件,某一言行证明自己进行整体的评价。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是思维的专制主义。人们在对自己的绝对化要求中常常会走极端,认为自己某一件事情上办的不好,未获得成功,就是自己一无是处,只说明只是这件事上办不好。因此,人们应当就自己的某一行为的表现而进行评价,不能因一件事而否定个人的价值。人们对他人也常有某种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对他人持有绝对化要求,就会发现他人的言行总是与自己作对,因而陷入消极的情绪体验中,如“愤怒、怨恨、压抑”等。第三,槽糕至极论(awflizing)即如果某一件不好的事情一旦发生,其结果必然非常可怕,槽糕至极,灾难性的。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焦虑、悲观、压抑、犹豫等不良情绪。将一件事情的负面结果夸大到极点,反映了个体走极端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艾里斯认为,人一出生就有一种心理倾向,即要坚持自己的向往和追求都能得到满足,期望自己的愿望会实现,生活中某些向往和要求的确如意地实现了,这种积极的记忆强化了我们的“全能幻觉”,使我们认为我们一定能比所有的人幸福,一定比其他人更成功,应当与他人不一样。当我们一旦遇到挫折和逆境时,我们就无法接受,认为这些不该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导致不良的情绪。三、治疗过程及运用的技术1.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过程(1)心理诊断阶段通常在第一次来访中进行。当取得来访者的信赖后,咨询者要探讨来访者的诱因。根据ABCDE 模式找出它的不合理信念。他叙述的问题可能看上去千头万绪,十分复杂,但涉及的不合理信念数量很少,可能只有几种不合理信念在不同的情境下的反应而已。(2)领悟阶段此阶段是治疗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让来访者了解此疗法的知识,使其对合理性情绪疗法的原理及实施有思想准备。领悟的不同层次:A、要向来访者指出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指出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来访者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B、向来访者解释不合理信念是在过去经验中习得的,并通过思维、行为多次重复而一直存在于人的头脑中。C、帮助来访者认识引起并使自身症状持续的原因,即找出不合理信念(最重要的领悟)。D、帮助来访者领悟到,从前未加分析的某些观念并非真理,未经验实,不符合逻辑,为下一步合理信念的取代做准备。(3)修通阶段治疗者要使用逻辑的、经验证实的方法与不合理观念进行论辩,其辩论方式可参考如下:A、质疑式:直接质询当事人他这种信念是否有足够的事实证据;B、价值式:质询当事人目前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否确有价值。如:一旦考不好,就可以整天愁眉苦脸,放弃继续努力吗?C、极端式:质询当事人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如果考试没有进前5名,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真的就那么可怕吗?D、更新式:提醒当事人,“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考试成绩不像你预期的那样,是否也是一件好事呢?”E、夸张式:故意夸大当事人的信念,使当事人看到它的不合理之处。如:是不是广而告之说你考试未达到预期成绩,以至于天就要塌下来,提醒别人小心呢?(4)建立新的合理观念阶段在通过上述阶段,使当事人原有的不合理观念发生动摇后,干预者要帮助对方及时发展新的合理的观念,并且在发现合理观念后要及时的巩固,可要求当事人多次重复诵读该观念以获得巩固效果,以使其能更习惯地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2.治疗技术理性情绪治疗法实践工作者常会在治疗过程中加进一些有力的认知方法,这是由本疗法的理论依据决定的。治疗过程中常采用一些认知、情绪和行为技术,具体有以下几种:(1)驳斥非理性信念 对于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反省能力的人十分有效。要求治疗者大胆地、毫不客气地对来访者持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挑战和质疑。可采用不断深入地提问方式质疑。(2)改变自我暗示内容 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不明确的语意是扭曲思考的原因之一。当事人可以学习用较喜欢来取代必须、最好,和应该。他们可以学习说“可能不太方便,如果……”来代替“那绝对很可怕,如果……”。常使用无助和自我责备语言的当事人,可以学习使用新的自我暗示。借着以“非绝对性偏好”来取代应该和必须。通过改变语言形态和做新的自我暗示,当事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结果他们往往也会开始有不同的感受。(3)幽默的使用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幽默是理性行为治疗使用最普遍的技术之一。艾里斯本人就使用许多的幽默技术去对抗使当事人陷入困境的夸张想法。理性情绪疗法指出,情绪困扰常由于自己过于严肃,以至于对生活中的事件失去了欣赏与幽默感。咨询员会使用幽默感来协助当事人对抗他们过于严肃的一面,并协助他们驳斥生活中的必须哲学。(4)假设最坏的可能帮助对方从不合理方式走出来,并且不总会发生。假设最坏的可能性有助于帮助对方认识到情绪的困扰不在于这种不利的事件,而从内心的恐惧,对恐惧的恐惧才是真正的祸根。(5)认知家庭作业可采用布置作业形式,把治疗的进展带回到日常生活中,一种是固定格式的作业,让其找出A和C,然后是B,做D做辩护,最后填E辩护效果。另一种自由格式作业,完全由当事人合理的自我分析,找出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6)理性心像 这种技术是心理练习,目的是建立新的情绪形态。当事人想象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以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思考、感觉及表现行为,他们也可能想象自己发生一件最糟糕的事情,想象自己面对这些情境时会产生不安和烦躁,然后集中精神去体验此时的感受,接着再将这些感觉改变为适应的感觉。一旦他们能够改变不安的感觉为适当的感觉反应之后,他们就有较佳的机会去改变在这些情境中的行为。(7)角色扮演 在这种技术进行时,让当事人与干预者互换角色,为不合理观念进行辩护,让当事人扮演干预者进行反驳和质问。根据镜子的作用,当事人通过寻找理由和证据进行反驳的过程,为自己建立新的合理观念提供了依据和材料。(8)羞恶攻击练习 艾里斯(1988)已经发展出许多练习方法来协助人们祛除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合理的羞耻情形。这种练习的主要重点在于,当其他人都清楚表示不赞同当事人时,对方仍能不感到丝毫的羞耻。这个方法包含情绪与行为两个要素,当事人可能会有家庭作业——冒险去做些原本担心别人的想法而不敢去做的事,但并不鼓励尝试那些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或别人的事;对于社会习俗小小的违反,往往是克服羞耻的有效方法。当事人进行这些家庭作业之后,可能会发现别人并不如自己想象地那么在乎他们的行为,于是不再感到羞耻或没面子,并不断地进行这些练习直到了解自己的羞耻感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于是便能以自然的方式表现行为。 四、理性情绪治疗法适用领域及对象理性行为治疗法已广泛地用于处理焦虑、敌意、性格异常、精神异常,以及沮丧、性、爱、婚姻问题、儿童教养和青少年问题以及社会性交往技能训练和自我管理(Ellis,1979b)。艾里斯不认为所有的当事人都能通过逻辑分析和重建人生观而得到帮助,因为有些人的才智不足以跟上严格的理性分析;有些人过于脱离现实;有些人太老缺乏弹性;有些人固执己见反对逻辑,以致不能接受理性分析;有些人是长期的逃避者,或是坚持找魔术般的方法以解决问题的懒惰者;有些人就是不照理性行为治疗法所要求的去做;有些人似乎喜欢维持着他们的不幸,拒绝作任何小小的改变。理性行为治疗法应用的主要领域包括:个别治疗、团体治疗短期治疗、婚姻治疗。艾里斯(1994)提到:大部分的个别当事人,每周会面一次,一共治疗五至五十次。艾里斯主张,有严重情绪困扰的人应继续个别及团体治疗一年以上,这样他们可以练习治疗中所学到的东西。五、理性情绪疗法的评价RET从五十年代创立至今,在心理治疗界已有了相当大的影响。RET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妇女、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之中,也被应用于学校咨询、婚姻、恋爱、家庭治疗以及医院和健康咨询等各个不同领域。这是由其独特的优越性决定的。第一,RET 揭示了非理性信念、不合理的思维在导致人们心理困扰中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确有大量的来访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与非理性观念有关。在每一个有情绪困扰的来访者身上都能发现与此有关的这样那样的不合理信念,并且仅仅通过转变非理性信念,就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第二,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强调综合与折衷的治疗实践。许多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技术都可用来改变一个人的认知结构,进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此外,理性情绪疗法也使用其他学派的技术,特别是行为学派的治疗法。虽然理性情绪疗法仍有其他优点,但我想再提的是:教导当事人一些方法,使他们可以继续自我治疗,而不再需要治疗者的直接处理。第二,RET 费时少,收效快,其理论浅显易懂,方法可行,不会让人有神秘莫测之感。RET的ABC理论能讲得出实实在在的东西,其治疗过程也具较强的可操作性,容易被心理咨询者理解和接受,尤其是RET易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大众自己可以通过做家庭作业、合理的自我分析练习等来转变非理性信念。当然,某些心理困扰严重者需要咨询员的帮助才行。RET 强调咨询员要有主动积极的态度,同时更要发挥患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提高咨询效果都是明显的。但是,同其他许多心理疗法一样,RET在操作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自身的许多不足,第一,在如何界定理性思维的问题上,艾里斯的表述显得有些含混不清,不尽人意。艾里斯将不合理思维界定为“绝对的”,而把合理思维界定为“非绝对的”,认为所有的心理失调都是从相似的不合理思维中派生出来的。但是,什么是绝对意义上的不合理思维?什么是相对意义上的合理思维?这是很难分得清的。第二,RET把一切困扰都视为非理性信念的结果,这是有点偏颇的。因为事实上情绪困扰并非仅仅与认知有关,有学者常提出质疑,有情绪障碍的是否有像RET所认为的那些绝对化的思维信念,因此。RET显得有些夸大了认知的作用。而且,认知的方法在治疗中起了多大作用是不很清楚的。另外,RET常使用驳斥、辩论、对抗,这是RET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但使用不当就容易使来访者接受不了,使人产生某种被侵犯的感觉。第三,理性情绪治疗法并不倾听当事人的历史,不鼓励他们详述长而悲伤的故事;此外,也不运用潜意识动力、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和移情关系等方法。虽然一些理性情绪疗法的实践工作者强调建立默契,以及双方的合作关系,但是艾里斯认为个人的温暖、为当事人所喜欢、对当事人表示兴趣或关切等因素,并不是有效治疗的要件。我们很难想像没有同理心、了解、与关怀的情况下,有效的治疗能够出现。第四,RET 对咨询员的要求比较高,RET的基本原理是理性与逻辑,要求咨询员的价值观念应谈是健康积极的,并要有人格、知识、技能、知觉与判断等多种因素来保证,同对不强迫来访者接受,否则就会伤害来访者,不利于来访者自主性的发挥最后。同其他许多心理疗法一样,对于RET治疗的理论、方法也有争议 。在理论方面主要争论的问题有ABC理论多来自现象学的东西,是否可以被科学地证实?一切心理困扰都是产生于非理性信念的结果吗?在治疗方法方面,对其提出的质疑是太强调人的理性方面了。可以肯定, 任何有情绪及行为障碍的人必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非理性观念, 而且这些观念必定对他们的情绪及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消除非理性观念,建立新的理性观念,肯定会减轻或消除其心理障碍。另外,在咨询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能找到明确的不合理信念根源。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着RET 在更大范围的运用。【参考文献】[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2]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马建青.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 Gerald Corey 著,石林、程俊玲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5]李鸣.合理情绪疗法(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6]李鸣.合理情绪疗法(下)[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
287 浏览 3 回答
295 浏览 4 回答
133 浏览 5 回答
149 浏览 2 回答
91 浏览 5 回答
140 浏览 4 回答
87 浏览 3 回答
276 浏览 11 回答
306 浏览 4 回答
292 浏览 8 回答
109 浏览 3 回答
253 浏览 6 回答
132 浏览 8 回答
312 浏览 4 回答
332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