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你说来日方长,邀我焚香煮茗;你说心在咫尺,转眼人走茶凉。
——题记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一阙瘦词,道出了他清旷、闲雅的生活之态。怀抱着对这首词的喜爱,我邂逅了于丹的新书——《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轼在几度人生起伏过后的蓦然体悟,也是于丹在这半世浮华中对生命的思考。书中,于丹用自己的五十载春秋告诉我们,当有一天,我们踏尽千山万水,尝遍世态百味,唯有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方可称之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然而,这又有多少人可以体会?苏轼用了一世光阴,于丹用了半世春秋。那我们呢?最为普通的我们,则又需要多久才会明白?于丹说,来日方长并不长。的确,在生活中,我们虚度了多少光阴,留下了多少遗憾,我们可以做的,唯有好好珍惜。
世人都说“来日方长,来日方长”,然而真正懂得生活,真正体味过生活的人才会明白,来日方长并不长。林徽因曾言“爱的,不爱的,一直都在告别中”,本以为来日方长,本以为可以爱一生,殊不知一转眼就来不及了,一转眼便再也见不到了。
20xx的元春佳节,人人都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之中,而对我家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庆祝之事。我的曾祖母,离世了……
打我记事开始,曾祖母就是一个老人;她那么老,好像从来未曾年轻过,她那么老,好像生来只为了做我的曾祖母。记得小的时候,我就爱听曾祖母讲述她的故事。从鬼子进村到嫁作人妇,从生活变故到岁月变迁,仿佛在她的口中有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那时光,岁月静好,时光荏苒,曾祖母安详地坐在竹藤椅上,慢慢地摇,轻轻地摇,摇出了那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摇着摇着,思绪便摇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曾祖母的声音颤抖着。她的前半生过得并不安稳。七十五年前的那个秋日,风儿萧瑟;七十五年前的那个小山村,变得不再安宁。日本人侵略了曾祖母的故乡。那时的曾祖母只身一人,在二十岁的如花年华里,忽的失去了一切。烈火的焚烧,飞机的盘旋,无情的掠夺,使原本坚强的曾祖母变得不再坚强。在今后的生活里,她开始变得敏感,变得胆小。轻微的响声,都可以触碰到她敏锐的神经。但惟有在亲人面前,她是那么的坚强,那么的坚定。
我痴痴地想,痴痴地听,痴痴地以为可以这样过一生……
曾祖母越来越老了,我也在渐渐长大,我听到的,也不再仅仅是一个个的故事,更多的是人生道理。每每离开她,她总是微笑着告诉我“下次一定要再来哦!”我点点头。然而光阴似梭,“下次”再不知是何时。再转身,再回首,一人,一椅,一树,而已。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行善,二孝顺。记得再后来见到曾祖母时,已是在医院的病房中。苍白的脸,灰白的墙,黄白的床单,一切都是那么压抑,难以呼吸。她那么静静地躺在那儿,依旧那么安详。她是那么胆小的一个人,可面对死亡,却依旧含笑着。我知道,树已落叶,椅已不摇,人已苍老……
母亲说,曾祖母太老了,她要去另一个世界了。
离开医院的时候,我红了眼眶。我拉了拉母亲说,走了走了。母亲不说话。我一下子就哭了,又使劲拽了拽母亲说,妈,走了走了。母亲被我拽得后退了两步,我发现,我也站在原地没动……母亲也湿了眼角,嘴里重复着我说的话:走了走了……
我总以为一个人再老总可以再活一年吧,然而有一天,曾祖母还是离开了我们。就像土垛的院墙,风雨多了,总有一天会塌下来,没了,完了……曾祖母的一生我也知道的很少,我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可以慢慢了解她,孝顺她,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就像,她爱我很多,我只是喊她——曾祖母。
我输了,输给了来日方长。
有人为我们沏了一壶感情深挚的热茶,我们却总说来日方长;于是将茶碗搁置,待在花间一游再回,或他处小酌而归,以为它依旧会热香扑鼻等在那里,殊不知这世上回首之间便是人走茶凉。
请趁热喝这碗浓茶吧!
于丹错过了生命中的张主任和耿总,才蓦然醒悟“来日方长并不长”,我错过了生命中的曾祖母,才清晰明了“来日方长并不长”。史铁生说“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我想,曾祖母的故事便也是这样的吧。它们是内心深处的温暖与朦胧,无法再组织成言语,只是为了收藏。张主任与耿总的承诺也已不再是承诺,它们是于丹内心深处的温馨与寂寥,和那些故事一样,仅仅为了收藏。不要错过了才明白珍惜。来日方长,并不长。
【训练重点】
1.提高对感受与思考生活的认识,增强感受与思考生活的自觉意识,高一册第一单元作文同步训练设计。
2.掌握感受与思考生活的方法。
3.表达(写作)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表达训练】
板块一
题目:回忆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一个人物、一个场面或一个镜头,讲给同学听。
要求:按照口语表达的要求,运用口语表达的一般技巧。
活动:按小组,组员轮流讲演;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表达较好的,进行全班讲演。
指导:作文是精神产品,反映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任何一篇佳作,都具有独创性。这独创性,可以反映在题材的发掘和思想认识的深刻上,也可以反映在构思、手法和语言的新颖上,但基础则是作者在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有了独特的感受和发现,才可能有深刻的思想、新颖的构思、鲜活的形象。所以,有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是作文的开始。可以说,没有对生活的真实的感受,就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感受与思考生活的认识,增强感受与思考生活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
训练感受能力,首先要解决的是感受什么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会觉得生活是那样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可感受可写作的素材。其实,生活中什么都可以成为感受的对象。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实物(如建筑物、实用东西等),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思绪,生活中人们的一句话(哪怕是只言片语),一个细节,一幅图画(包括新旧照片等),一篇文章或文中的一段话、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这些都能引起无限遐想,引发某种感受,成为感受对象,甚至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并不一定非要什么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精彩场面、奇妙情景才能引发感受,成为感受的关注点,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一册第一单元作文同步训练设计》。无数写作实践表明,能给人深刻感受的事物往往很平凡,甚至微不足道。关键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及其带来的种种感受和发现。一位腿部受伤的同学,只能用一只脚走路,教室、寝室都在七楼,就这样每天来来往往,可很少有人去留意,似乎司空见惯,与己无关。但有一位同学注意到了,感受到了这位同学身上表现出来的毅力和精神,在周记中讴歌了这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教育。这就是感受。
当然,生活中的感受对象不同,感受的`重点和方法也就不同。一般来说,感受对象大致可分为这几类:自然景观、实物、人事、图画、内心世界等。例如对自然景观的感受,重要的是要以审美的态度、审美的目光去感知,在情感的催化下引起审美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对感受对象美的感受和领悟。对实物的感受,则要以科学的态度、现实的目光去感知对象,它需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方法去把握对象的特征,并探究对象的因果联系,从而认识这一事物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由此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的是,观察与感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取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而感受是由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以观察为前提,是对观察所得深化为内心情感上的体验,是一种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但两者都要以人的感官作为必要的生理条件。
课外练习:
1.生活是一本书,一本丰富多彩、酸甜苦辣样样俱全的大书。那里藏有挖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藏。请你仔细回忆你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幕,把它记录下来。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在文末附录上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段材料?它哪一点打动了你?从中你悟到了一点什么人生哲理?通过这个练习,你对感受生活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和认识?
2.许多同学觉得生活很平淡,“三点一线”,没有什么可感受可写作的素材。其实,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同学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老师的衣着变化,天气的阴晴冷暖变化,课文中的一个精彩词句或插图,等等,都可能引发你的无限感受。关键是你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细致了解和认识生活的习惯,培养感受和思考生活的意识。请你就课文中的某一幅插图作仔细的观察,用说明的方法写一段文字,客观地把它介绍给读者;然后,仔细回忆一下你在观察中获得了哪些认识和情感体验,感悟到了一点什么,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
完成后,请认真比较两文,看看有何异同。请你用理性的文字把这些看法和认识记下来。不必面面俱到,只谈你自己独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