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化工艺简介
酸化是以酸作为工作液对油气(水)层进行增产(注)措施的总称。是通过井眼向地层注入一种或几种酸液(或酸性混合液)以溶解地层中的矿物质,从而恢复或增加井筒附近的渗透率,从而使油气井增产(或注水井增注)的一种工艺措施。
酸化作为一种增产措施始于1895年。目前,酸化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常规油气层增产改造,并可以对高温深井、低压低渗油井、高含硫井、高孔低渗储层及复杂结构井等进行有效作业,在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1)酸化工艺分类
酸化按不同工艺可分为:酸洗、基质酸化及压裂酸化(李颖川,2002)。
1)酸洗:酸洗是清除井筒中的酸溶性结垢或疏通射孔孔眼的工艺。它是将少量酸定点注入预定井段,溶解井壁结垢物或射孔眼堵塞物。也可通过正反循环使酸不断沿井壁和孔眼流动,以此增大活性酸到井壁面的传递速度,加速溶解过程。
2)基质酸化:基质酸化是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储层中,使酸基本沿径向渗入储层,溶解孔隙空间内的颗粒及堵塞物,从而消除井筒附近储层污染,恢复和提高储层渗透率,达到恢复油气井产能和增产的目的。
3)压裂酸化:压裂酸化(酸压)是将酸液在高于储层破裂压力或天然裂缝的闭合压力下挤入储层,从而形成裂缝。酸液会与裂缝壁面岩石发生反应,由于酸液非均匀的刻蚀缝壁,会形成沟槽状或凹凸不平的刻蚀裂缝,施工结束裂缝不能完全闭合,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尺寸和导流能力的裂缝,达到改善油气井的渗流状况而增产的目的,该工艺一般只用于碳酸盐岩油气层。
(2)增产原理
1)基质酸化增产原理。基质酸化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
A.酸液挤入孔隙或天然裂缝与其发生反应,溶蚀孔壁或裂缝壁面,增大孔径或扩大裂缝,提高储层的渗流能力。
B.溶蚀孔道或天然裂缝中的堵塞物质,破坏泥浆、水泥及岩石碎屑等堵塞物的结构,疏通流动通道,解除堵塞物对储层的污染。
2)压裂酸化增产原理。压裂酸化是碳酸盐岩储层增产措施中应用最广的工艺。压裂酸化的增产原理主要表现在:
A.消除井壁附近的储层污染。
B.压裂酸化溶蚀裂缝增大油气沿井内渗流的渗流面积,改善油气的流动方式,增大井附近油气层的渗流能力。
C.沟通远离井筒的高渗透带、储层深部裂缝系统及油气区。
无论是在近井污染带内形成通道,或改变储层中的流型都可获得增产效果。小酸量处理可消除井筒污染,恢复油气井天然产量,大规模深部酸压处理可使油气井大幅度增产。
酸岩反应动力学原理
(1)酸与碳酸盐岩的化学反应
在酸压过程中,主要化学反应是盐酸与石灰岩以及白云岩间的反应。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通过上述的化学反应方程可以计算出给定体积的酸液溶蚀岩石的体积,从而确定出酸液的溶解力Xc,即单位体积的反应酸所溶解的岩石体积。质量溶解力β(单位质量反应酸可溶解的岩石质量)定义为:
β=岩石矿物分子量与其化学当量系数的乘积/酸分子量与其化学当量系数的乘积
(2)酸-岩反应机理
酸与碳酸盐岩的反应为酸-岩复相反应,反应只在液固界面上进行,因而液固两相界面的性质和大小都会影响复相反应的进行。假设酸岩反应过程中包含吸附作用步骤,因而酸与碳酸盐岩的反应历程可描述为:首先H+向岩石表面传递;然后被吸附的H+在岩石表面反应;最后反应产物通过传质离开岩石表面。上述三个步骤中速度最慢的一步为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它决定着总反应速率的快慢。
酸液中的H+在岩面上与碳酸盐岩的反应,称为表面反应。对石灰岩储层来说,表面反应速度非常快,几乎是H+一接触岩面,反应立刻完成。H+在岩面上反应后,就在接近岩面的液层里堆积起生成物Ca2+、Mg2+和CO2气泡等反应产物。岩面附近这一堆积生成物的微薄液层,称为扩散边界层,该边界层与溶液内部的性质不同。溶液内部,在垂直于岩面的方向上,没有离子浓度差;边界层内部,在垂直于岩面的方向上,则存在有离子浓度差,由于在边界层内存在着上述离子浓度差,反应物和生成物就会在各自的离子浓度梯度作用下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种由于离子浓度差而产生的离子移动,称为离子的扩散作用。
在离子交换过程中,除了上述扩散作用以外,还会有因密度差异而产生的自然对流作用。实际酸处理时,酸液将按不同的流速流经裂隙,H+会发生对流传质。尤其是裂隙壁面十分粗糙,极不规则容易形成旋涡,酸液的流动将会产生离子的强迫对流作用。
总之,酸液中的H+是通过对流(包括自然对流和一定条件下的强迫对流)和扩散两种形式,透过边界层传递到岩面。H+透过边界层达到岩面的速度,称为H+的传质速度。
(3)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是酸化设计及分析酸岩反应速度规律的重要参数,这些参数一般通过室内实验来确定。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定方次的乘积成正比。在酸岩反应中岩石的浓度可视为定值,反应系统的酸岩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式中:J为酸-岩反应速率,单位为mol/(s·cm2);V为反应的酸液体积,L;S岩盘反应表面积,cm2。K为反应速率常数,C为酸液浓度,m为反应级数。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得: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反应速率常数K和反应级数m在一定条件下为常数,对和1gC进行线性回归处理,求得m和K值,从而确定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深井高温酸压施工设计时常常要利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动力学参数。根据Arrhenius理论,由恒温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得到: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式中:Ko为频率因子;Ea为反应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对方程两边取对数得到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将1gJ对1/T作图应为一直线。直线斜率为-(Ea/),截距为1g(KoCm),从而可求出Ea、ko值。根据对流扩散微分方程,求得如下方程: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式中:De为H+有效传质系数;v为酸液平均运动黏度;ω为旋转角速度;Cr为时间为t时酸液内部浓度,mol/L。
(4)影响酸-岩反应速度的因素
影响酸-岩反应速度的因素很多,下面主要谈下温度、面容比、岩石类型、酸液浓度、酸-岩系统的酸液流速以及压力等是影响酸-岩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
在低温条件下,温度变化对反应速度变化的影响比较小;高温条件下,温度变化对反应速度的影响较大。例如,温度由20℃增加到30℃,反应速度增加倍;温度由90℃增加到100℃,反应速度增加了倍。温度较高时,反应速度很快,酸液有效作用距离有限,若不采取措施,很难取得较好的酸化效果。
面容比表示酸-岩系统中岩石的反应面积与参加反应的酸液体积的比值。面容比越大,一定体积的酸液与岩石接触的分子就越多,发生反应的机会就越大,反应速度就越快。
一般而言,酸与灰岩的反应比与白云岩的反应速度要快。另外,在碳酸盐岩中泥质含量较高时,反应速度相对变慢。
反应速度与酸液内部H+浓度成正比。采用强酸时反应速度快,采用弱酸时反应速度慢。虽然采用弱酸处理可延缓反应速度,对扩大酸液处理范围有利,但从货源、价格及溶蚀能力方面来衡量,盐酸仍是酸化应用最广泛的酸。
酸-岩反应速度随酸液流速增大而加快,但在酸压中随着酸液流速的增加,酸-岩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小于酸液流速增加的倍数,酸液来不及完全反应,已经流入储层深处,故提高注酸排量可以增加活性酸深入储层的距离。酸压施工时在设备及井筒条件允许和不压破邻近盖层和底层的情况下,一般充分发挥设备的能力,以大排量注酸。
反应速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减缓。但是压力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大,特别是压力高于后可以不考虑压力对酸-岩反应速度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影响酸-岩反应速度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为此,延缓反应速度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各式各样的。如造宽裂缝降低面容比、采用高浓度盐酸酸化、采用弱酸处理、洗井井底降温、提高注酸排量等均是现场已采用的工艺措施。
酸液体系及添加剂
(1)常用酸液
随着酸化技术的发展,酸化用酸液越来越多,常用的酸可分为无机酸、液体有机酸、粉状有机酸、多组分(或混合)酸或缓速酸等类型。每类酸的常用品种及特点和适用条件见表3-28(李颖川,2002)。
表3-28 常用酸型
(2)常用酸液添加剂
为了改善酸液性能,防止酸液对储层产生伤害,需要在酸液中加入某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统称为添加剂。常用添加剂的种类有:缓蚀剂、助排剂、黏土稳定剂、铁离子稳定剂、表面活性剂等,有时还加入增黏剂、减阻剂、暂堵剂、破乳剂、杀菌剂等(李颖川,2002;丁云宏,2005)。
1)缓蚀剂。用酸液对碳酸盐岩地层处理时,酸对金属有很强的腐蚀作用。由于酸直接与储罐、压裂设备、井下油管、套管接触,特别是深井井底温度很高,而所用的酸的深度又比较大时,会给这些设备带来严重的腐蚀。缓蚀剂是通过物理或化学吸附而吸附在金属表面,把金属表面覆盖,使酸溶液中的H+难以接近,从而使腐蚀速度降低。因而影响覆盖面积大小的因素以及影响吸附难易的因素都会对缓蚀效果有明显影响。缓蚀剂性能评价方法详见行业标准SY/T5405—1996,现场使用的部分缓蚀剂性能参数见表3-29。
2)黏土稳定剂。加入黏土稳定剂作用是防止酸化过程中酸液引起储层中黏土膨胀、分散、运移造成对储层的污染。常用的黏土稳定剂主要有以下几类:简单阳离子类黏土稳定剂(KCl、NH4C1);无机聚阳离子类黏土稳定剂(羟基铝及锆盐,氢氧化锆);聚季铵盐。国内常用黏土稳定剂及用量见表3-30。
表3-29 现场使用的部分缓蚀剂性能参数
表3-30 国内常用黏土稳定剂
3)助排剂。酸化液的注入和残酸的返排都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酸化液和残酸的表面张力愈大,则毛细管力愈大,在地层孔隙中的流动阻力愈大。流动阻力大则酸化液的注入速度降低,影响酸化效果;同理如果残酸的表面张力大则返排时的流动阻力大,造成返排困难或不彻底,形成水锁,抑制油气的产出。因而酸化工作中必须加入助排剂。助排剂能够提高液体的返排能力,降低残余液体对储层的二次伤害。常用助排剂及性能参数见表3-31。
4)铁离子稳定剂。为了防止酸液中引入铁离子(Fe2+和Fe3+)和油层本身含有的铁化合物生成氢氧化铁沉淀造成储层堵塞而加入的化学物质叫铁离子稳定剂。铁离子稳定剂可以分为三类:pH控制剂、螯合剂、还原剂。pH值控制剂是通过控制pH值的方法防止沉淀,主要是向酸液中加入弱酸,由于弱酸的反应非常慢,以至盐酸反应完后残酸仍然维持很低的pH值。螯合剂是与酸液铁离子结合生成溶于水的络合物,使之稳定在溶液中。比较常用的螯合剂有柠檬酸、EDTA和NTA。还原剂是将三价铁离子还原为二价铁离子,防止三价铁离子沉淀。从而减少了氢氧化铁沉淀的机会。常用的铁离子稳定剂及其性能见表3-32。
表3-31 国内常用的助排挤及其性能参数
表3-32 常用的铁离子稳定剂及其性能
5)破乳剂。原油中的蜡质和胶质沥青质是天然的乳化剂,当酸与油接触以后会发生乳化,乳化液的黏度会很大,流动性能差,造成乳堵,使酸液的注入和残酸的返排变得困难,残酸返排不彻底将影响原油的生产,因此酸化液应具有一定的防乳破乳能力。常用的破乳剂有阴离子型活性剂如烷基磺酸钠,非离子型如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等。常用的破乳剂及其性能参数见表3-33。
表3-33 常用的破乳剂及其性能参数
6)稠化剂。稠化剂也称为胶凝剂,在酸液中加入这种物质以后能够提高酸液的黏度,常用的增黏剂多为一些高分子聚合物。以前使用的稠化剂由于在高分子共聚加工的原因,稠化剂加量大而且黏度低。现在的稠化剂经过改进以后,黏度相对提高,用量也下降。一般为1%~2%。常用的酸化稠化剂及性能见表3-34。
酸压中的蚓孔及滤失现象
(1)蚓孔
酸液在酸压裂缝内流动时,有少数较大的岩石孔洞或天然裂缝首先受到过量酸液的溶蚀而发生高速的酸岩反应,使岩石矿物发生溶蚀并形成特定的溶蚀通道,甚至会在原有的岩石孔隙基础上形成“酸蚀蚓孔”,最终形成局部高渗透率的通道(据Wang,1993),也就是现在常提到的“蚓孔”。
Hoefner和Fogler(1988)采用向石灰岩岩样酸蚀后的蚓孔内注入低熔点合金的方法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蚓孔铸体模型(图3-171),展示出了酸蚀模式的复杂形态。
表3-34 常用的酸化稠化剂及性能
(2)基质酸化中的蚓孔效应及控制
1)基质酸化中的酸蚀蚓孔。基质酸化施工时,酸液按径向流入目的层,形成的酸蚀蚓孔也沿井筒发散分布,2000年Fred研究表明,不同注酸条件下将产生不同的酸蚀形态。低排量下产生均匀溶蚀对酸化施工没有效果,而高排量下形成的高度分枝结构将浪费大量酸液且不能产生高导流能力的大孔径酸蚀蚓孔,只有在合适的注酸条件下才会形成理想的酸蚀主蚓孔。
2)基质酸化中蚓孔效应的控制。对于碳酸盐岩基质酸化而言,主要的目标是有效促进酸岩反应形成单一主蚓孔。从而实现少酸量、深穿透。可以在室内实验基础上优化注酸条件组合,设计最优的施工排量,选择合适酸液类型、酸液浓度和注酸方式。对于温度较高的碳酸盐岩地层着重应考虑缓速和降滤失。
图3-171 蚓孔铸体模型
(3)酸压中的蚓孔效应及控制
1)酸压中的蚓孔效应。酸压中由于形成酸蚀蚓孔,酸液滤失表现为裂缝壁面向基质的滤失和酸蚀蚓孔引起的滤失。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大量不稳定的酸液滤失,从而使得酸液的有效穿透举例大大减小。酸蚀蚓孔滤失是主控因素,它不仅是在原有的微裂缝和原生孔洞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主干蚓孔的孔隙空间,同时还包括向蚓孔岩石壁面的对流而产生次生蚓孔和多分支小蚓孔。然而,酸液滤失量主要受酸液的黏度和酸蚀蚓孔扩展速度的影响,其中酸液的黏度又受到微裂缝和蚓孔中温度以及剪切效应的影响。
2)酸压中蚓孔效应的控制。酸压中施工排量较高、施工压力较大,因此蚓孔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且蚓孔的扩展比基质酸化加剧。同时为了取得较长的裂缝和沟通远井地带的油气,必须提高排量。这样使得蚓孔的控制更为复杂。国内外主要从液体体系和施工工艺两个方面来控制酸压中的蚓孔效应,采用非常规液体体系代替常规酸液体系。如缓速酸、稠化酸等,主要机理是通过降低酸岩反应速率来降低蚓孔的扩展速度,从而增加酸蚀有效作用距离。同时也采用多级交替注入和闭合裂缝酸化等工艺来降低蚓孔效应的影响。
酸化施工设计
(1)选井选层
酸化处理效果虽然与施工工艺、施工参数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地质因素。选井选层的总目的是改造中低渗层、提高产能;对于勘探而言,还可以起到正确认识和评价油气层的作用。
为了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和提高措施的成功率,选井选层方面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①应优先选油气显示好,而试油效果差的层。如果不能投产的原因是泥浆堵塞,应进行解堵酸化;堵塞严重者可考虑进行中小型酸压;②邻近井产量高而本井的产量低或无产量的井应该优选;③井低产的原因如果为井底附近缝洞不发育,可以进行大中型酸压,特别应该选择高产井旁边的低产井进行酸压;④对于油水(气)边界的井,或存在气水夹层的井应该慎重对待,可进行常规酸化,不宜进行酸压;⑤对于有多产层的井而言,一般应首先要处理低渗透层。
(2)酸化施工设计
1)解堵酸化设计。对于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层,如果近井地带存在堵塞,且堵塞范围不大时可采用解堵酸化来处理。酸液可以破坏泥浆的胶体结构,从而使泥浆变稀排出地层。一般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油气层,遭受泥浆侵害后产量低或不能投产,经过小酸量处理后,产量可以成几倍或几十倍的增加。
解堵酸化设计主要要确定酸液用量及浓度、挤酸压力和排量及返排时间3个工艺参数。
A.用酸量及酸液浓度。实践表明,以微裂缝为主的产层,解堵实际挤入地层的酸量10m3以下为宜,变化范围为3~10m3。构造裂缝为主的产层,用酸量宜大一些,一般6~40m3,由于裂缝性地层缝洞发育的不均一性,按打开井段长度考虑用酸量没有意义,宜根据地层吸收能力、油(气)层裸露或射开的厚度、钻井用泥浆比重及其在地层中浸泡的时间并结合经验数字来确定。酸浓度以10%~15%为宜,如果岩性较致密可用更高的浓度,反之可以适当的降低浓度。
B.挤酸压力和排量。为了解除整个油气层段上的堵塞,必须使酸液能够均匀的进入到地层纵向各个井段,避免酸液单点突入。应控制泵压高于地层初始吸收压力,但低于地层破裂压力及管套容许压力。排量应在保证酸液均匀进入地层各井段的条件下尽快地挤入地层,以扩大处理范围,应根据地层的吸收能力而变化。
C.返排时间。为了避免残酸反应产生二次沉淀及防止残酸中不溶物质的微粒重新堵塞地层孔道,挤酸完毕后,应立即开井排液。白云岩地层反应速度较灰岩慢,可以根据具体实验情况,适当关井一段时间后开井排液。
2)压裂酸化设计(据李颖川,2002)。压裂酸化工艺很多,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大致一样。这里简单介绍酸压设计方法和步骤。
A.酸化处理设计应收集的资料。完善的酸化处理设计应收集下列数据项;井的数据、储层参数、岩石力学数据、压裂液、酸液数据、岩心分析数据及泵注数据等。
B.酸化处理设计包括的内容。酸化处理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井的基本数据,钻井、试油、采油简史,综合分析施工目的及效果预测,主要施工参数及泵注程序,施工准备,施工步骤,施工质量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施工后井的管理,施工劳动组织及环境保护,施工所需设备、材料及费用预算等。
根据施工目的、井及储层条件、室内岩心数据等选择适合的酸化工艺,确定酸化工作液(前置液、酸液、顶替液)的类型、配方、用量及施工压力、排量等参数。
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化处理常采用盐酸体系,主要有常规盐酸体系、稠化酸体系、泡沫酸体系、乳化酸体系、化学缓速酸体系,在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酸浓度可由溶蚀试验确定。国内酸化处理盐酸浓度多介于15%~20%。酸液用量则据酸化改造的范围和力度来确定。酸液用量一般为动态裂缝体积的~5倍,也可根据优化设计的要求由计算机模拟确定。
压裂酸化处理时要求施工排量大于储层的吸收能力,以保证裂缝的形成及延伸。如井身质量合格,应充分发挥设备能力,高排量注入,有利于造宽缝、长缝,也可使酸液快速向储层深部推进,提高有效作用距离。
C.酸化施工设计计算。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施工参数确定,包括:储层最大吸入能力、破裂压力、液柱压力、摩阻计算,井口极限施工排量、井口施工泵压和入井液量等。这些参数的确定应结合室内试验研究和模拟计算。二是酸化过程的模拟计算及效果预测,主要是综合应用动态裂缝尺寸、酸液浓度分布规律及有效作用距离、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及增产倍比等进行酸化设计模拟,分析不同施工参数对酸化效果的影响,指导酸化设计,优选施工方案,减少施工盲目性。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设有1个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各级科研基地平台共计91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联合国援建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协作)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际合作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省级实验科研基地3个,厅局级及横向合作科研基地46个,校级研究中心(所)5个。 2014年,学校成立世界上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2015年西油与川大联合共建测井实验室。 西南石油大学作为实体建设的科研基地(平台)情况表序号名称级别依托单位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国家级 石工院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 国家级 石工院 3 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含3个研究室) 国家级 石工院、机电院 4 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硫沉积评价技术研究所) 国家级 石工院 5 煤层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6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7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8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9 中美联合数据工程与数据分析实验室 国际合作 计科院 10 油井完井技术中心(联合国援建) 国际合作 石工院 11 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省部共建) 机电院 12 天然气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石工院 13 油田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化工院 14 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部级) 地科院 15 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地科院 16 油气田应用化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化工院 17 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18 油气消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19 四川省天然气开发与开采研究实验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20 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社科联(省级) 学校 21 能源安全与文化普及基地 四川省社科联 马院 22 四川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23 四川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4 四川省石油天然气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机电院 25 四川省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6 四川省页岩气资源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地科院 27 中国石油石油管重点实验室-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8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井液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9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欠平衡钻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0 中国石油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特殊气藏开发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1 中国海洋石油(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2 中国石油高含硫气藏开采先导试验基地—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3 中国石油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压裂酸化数值模拟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4 中国石油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复杂天然气集输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5 中国石油HSE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化工院 36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重点实验室沉积—成藏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7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头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机电院 38 中国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页岩气地球物理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9 中国石油测井重点实验室工程测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40 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机电院 41 四川省高校岩石破碎学与钻头研究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机电院 42 四川省高校天然气开采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3 四川省高校测控技术与自动化研究室 省教育厅(厅级) 电信院 44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测井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5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计算机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计科院 46 四川省高校石油与天然气加工重点实验室(自筹) 省教育厅(厅级) 化工院 47 四川省高校油气田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材料院 48 四川省高校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土建院 49 四川省环境保护油气田污染防治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 省环保厅(厅级) 化工院 研究领域 序号研究领域特色及主要研究方向一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1.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2.复杂油气藏压裂酸化理论与应用技术 3.裂缝性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4.有水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5.高含水期油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6.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与特殊气藏开发理论及配套技术 7.注气提高采收率理论及配套技术 8.恶劣条件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9.采油工艺技术 10.复杂非常规油气藏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研究 11.非常规天然气储层成因与描述技术 12.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 13.欠平衡钻井技术研究 14.油气井固井理论与实验研究 15.管柱力学 16.工程岩石力学 17.完井方法 18.钻井液处理剂作用机理及钻井液化学 19.深井复杂井与特殊工艺井钻井技术 20.水射流研究与应用 21.石油工程测井及应用 22.钻井信息、仿真与最优化 23.油气管道仿真及优化技术 24.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 25.天然气管道储气及调峰技术 二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地质学 2.油气层保护矿物岩石学 3.油气藏地球化学及成藏理论 4.储层描述与储层分布预测 5.剩余油分布研究 6.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7.新型电法非地震勘探系列技术研究 8.非线性信号处理及其在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9.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10.碳酸盐岩测井评价技术 11.低孔低渗油藏评价技术 12.油藏整体描述技术 13.油气层保护的地质评价与研究 14.古应力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15.裂缝预测 16.深部油层采油后期地质效应 17.石油微生物研究 18.微生物造岩成丘研究 三 机械工程 1.机械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 2.现代制造技术及方法研究 3.岩石破碎与钻头研究 4.钻采工具及设备研制 5.特殊采油工艺方法及设备研究 6.石油装备与工具基础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 7.石油机械系统计算机仿真研究 8.软件开发 四 化学工程与技术 1.油气井建井化学浆添加剂研发 2.采油化学 3.驱油剂研发及驱油体系研究 4.低渗透油藏开采化学助剂研发 5.稠油开采 6.石油天然气化学防腐 7.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 8.石油天然气安全技术研究与评价 9.石油加工 10.天然气处理与加工 11.生物质能源研发 12.理论与计算化学 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石油信息化 2.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3.嵌入式系统 4.软件工程 5.数据库系统 六 建筑科学与工程 1.工程结构与系统现代设计理论 2.复杂结构与系统数值分析计算方法 3.结构系统安全性、耐久性、检测与维修加固 4.工程项目与企业的质量工程与卓越绩效评价 5.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构健康检测理论与方法 6.岩土工程勘察与爆破技术 7.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与管理技术 8.储气系统、输配气管网规划设计与系统仿真 七 材料科学与工程 1.材料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 2.油气田用高分子材料研究 3.油气田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4.材料表面工程研究 5.超细材料与应用研究 八 应用数学 1.应用微分方程与数值计算 2.应用概率统计 3.最优化与决策 4.石油工程仿真模拟计算 5.石油工程信息分析与处理 6.石油工程数值计算 九 仪器科学与技术 1.油气测试计量及标准化技术 2.油气检测与自动化装置 3.传感器及无损检测技术 4.油气智能测控系统 5.智能化仪器及计算机测控技术 6.智能结构系统与仪器 十 石油工程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1.油藏经营管理 2.石油人力资源管理 3.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项目管理 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 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统管理和优化 6. 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7. 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 8. 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化 9.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10.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11. 现代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 12. 人力资源管理 13. 石油技术经济及管理 14.会计与财务管理 15.石油天然气经济研究 16.石油产业组织创新研究 17.企业理论研究 18.农林经济研究 十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 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研究 4.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5.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6.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7.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8.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9.社会工作与管理 10.应用社会学 十二 法学 1.民商法学 2.刑事法学 3.经济法学 4.环境资源保护法学 5.国际法学 6.法理、行政法学 十三 外国语学及应用语言研究 1.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2.翻译理论与实践 3.跨文化交际 4.英语教育 5.语言学 十四 体育学 1.体育教育训练学 2.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3.体育管理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69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发明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90多项。2015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亿元。 “十一五”以来,发表论文13593篇,专著339部。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申请专利2120项,其中发明专利1305项,实用新型专利815项,学校共授权专利1140项,其中发明专利569项,实用新型专利57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二五期间)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 一 2015 2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 2015 3 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 特等 2014 4 大型复杂储层高精度测井处理解释系统CIFLog及其工业化应用 二 2014 5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找油突破的勘探理论与关键技术 二 2013 6 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特等 2012 7 超高温钻井流体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二 2012 国家技术发明奖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碳酸盐岩油气藏转向酸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二 2013 ESI国际高被引学术论文序号单位姓名论文名称期刊名称级别出版年份1 理学院 田俊康 Improveddelaypartitioningmethodtostabilityanalysisforneuralnetworkswithdiscreteanddistributedtime-varyingdelays. Applied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233(2014)152–164 ESI 2014年 科研经费 西南石油大学科研经费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金额2008年全年实到科研经费两亿多元2009年亿元2010年亿元2011年亿元2012年亿元2013年亿元2014年亿(以上资料来源: ) 学术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已被中国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主要刊登石油专业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学术与技术论文、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前沿问题的讨论与争鸣,突出反映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西南石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CNKI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能源发展研究、政治学与社会学、法学、文史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中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由成都校区图书馆和南充校区图书馆两部分组成。南充校区图书馆由应用技术学院管理。馆藏以石油天然气文献为特色,理、工、管、经、文、法、教等不同学科协调发展。纸本图书183万册,电子图书125万册,电子期刊3万种,订购印刷型期刊1834种,购买数据库40个。图书馆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教育部CALIS中心、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国石油信息所、四川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等文献机构进行馆际互借、文献代复制和代传递服务。与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的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合作,在该馆建立科技查新代办站,直接为该校科研工作者提供查新服务。图书馆结合该校的教学科研实际,自行研发多种服务类型的数据库系统平台:该校硕博士论文检索与提交系统、文献传递与咨询平台、远程访问系统、决策参考信息专题网站、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系统、教师教学参考园地等。1997 年,图书馆建成了以小型机SUN3000为主服务器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使图书馆的管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OPAC等有关业务都实现了自动化。1999 年,建成以 JVC 光盘库 +AXIS 光盘塔为数据中心的图书馆光盘网络服务器系统。2008年,建成以Sun4900、Sun6130、浪潮AS1000为核心设备的存储网络系统,以及本地镜像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共计服务器系统10套,磁盘阵列容量达到40TB。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各种学术研究与信息报道。已在正式出版的各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200 多篇,其中 4 篇英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参加和主持国家、省、部、局、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正式出版论文集《新时期石油高校图书馆工作》等。
油气田应用化学集成产生的是孙宇,也就是化学组成成分,它产生的化学方程式具体情况不好定论。
成功的基质酸化取决于[3]:损害类型的确定;对地层自身特征的了解;酸液和添加剂的选择;合理的酸化施工方案。在确定损害原因之前,不要向地层中注入任何溶剂和酸液,以免引起更大的损害。油井损害主要产生在钻井、固井、射孔、砾石充填、生产、酸化、修井等施工中[2]。
去油田用天翼用化学基质酸化的作用提到了净化的作用。
266 浏览 10 回答
163 浏览 4 回答
171 浏览 7 回答
291 浏览 3 回答
152 浏览 5 回答
246 浏览 5 回答
84 浏览 5 回答
110 浏览 4 回答
307 浏览 3 回答
213 浏览 4 回答
105 浏览 3 回答
341 浏览 5 回答
156 浏览 4 回答
341 浏览 5 回答
120 浏览 9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