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为贮藏过程中引起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害之一。病果释放出的乙烯还会加速果实的后熟,缩短贮藏寿命和货架期。
(1)症状和发病规律 受害果初在果蒂处出现明显的水渍状斑,后病斑均匀地向上扩展。果实病部保持正常的形状,手感柔软而有弹性,其他部位与健果无异。切开病果,果蒂处先腐烂,腐烂在果肉中向下扩展蔓延至全果,但果顶一般保持完好。腐烂的果肉为水渍状,略有透明感,有酒味,通常变为浅粉红色至浅黄褐色。
发病初期,在果实外部看不到或只有少量病原物,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在病部的果皮上就会长出一层不均匀的灰白色霉状物。
在贮藏条件下,由于低温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故一般贮藏1~2个月时才开始表现出腐烂症状。贮藏3个月以上没有发病的果实,尽管有可能遭到侵染,但一般就不会再发病了。
该病菌只能通过伤口才能侵入果实之内。果实采收时在果蒂处留下伤口,或采收后在果实分级、包装及搬运的过程中,果实相互摩擦产生的伤口是病菌入侵果实的通道,果实受伤越多发病越重。此外,田间管理不当,施氮过多,生长茂密,修剪不及时,通风透光差,田间湿度大亦有利病害的发生。
(2)防治措施 ①及时修剪,清沟排水,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搞好冬季清园,清除和烧毁病残体,减少越冬侵染源。②尽量避免或减少果实损伤,采果时轻拿轻放,可推迟发病时期,减低发病程度。③在谢花期和采果前3~7天内进行喷药。用2000倍苯菌灵液,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代森锰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④采果后24小时内用上述药剂处理采摘伤口,或用药剂浸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