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褐斑病在甜菜产区普遍发生,尤以甜菜生长季节气温较高、雨水频繁的地区,如东北南部、中部和黄河中、下游等种植区发生较重。一般年份产量下降 10%~20%,含糖率下降1~2 度;个别发病重的地区,如山东省春播甜菜块根产量下降50% 左右,含糖率降低2~4 度,损失很大。防治办法:种植和选育抗病品种利用抗病品种防治褐斑病是根本方向,尤其是在病害严重发生地区,种植抗病品种能显著减轻危害。20 世纪50 年代初期由于从国外引入的品种不抗病,在东北地区曾造成褐斑病大流行;以后换植了较抗病的品种,在控制褐斑病的危害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国内育成的抗病品种有甜研3 号、甜研4 号、双丰5 号、内蒙5 号、范育1 号、范育2 号、兆育1号等。加强种植管理在不影响甜菜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适当晚播可以推迟发病时期和减轻损失。合理密植,及时中耕松土,以及多施厮肥,增施磷钾肥,可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对减轻病害的发生也有一定效果。大面积轮作由于病菌主要在遗落田间的病残体上越冬,病残体为此病主要的初侵染源,因此要有计划地实行2 年以上轮作。原料甜菜地应与上年甜菜地或当年的采种地相距1km 以上,可减少菌源量,降低危害程度。喷药保护根据测报及时喷药。防病效果较好的药剂为 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 托布津和 百菌清。在发病重的地区和年份,可喷施3~4 次,第1 次喷药在田间有5%~10% 植株出现首批病斑时进行,以后每隔15d 左右喷施1 次。发病轻的地区一般可喷施2 次,第1次在首批病斑出现时或稍后3~5d 进行,相隔20d 左右喷施第2 次。褐斑病病菌所获得的抗药性,具有较稳定的遗传性,为了保护其他地区的甜菜生产,应避免从产生了抗药性病菌的地区调种。尽量减少初侵染源菌源田间病残体是第二年病害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因此在收获甜菜后,将病残体集中处理,并进行深翻和灌水以促进病组织的分解。由于种子上常带有病菌,所以播前要用种子质量的 敌克松或 菲醌拌种,也可用1% 福尔马林闷种3h 后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