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小褐斑病
一、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中、下部叶片。染病部位开始时表面产生黄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圆形,中间颜色稍浅,大小比较一致,病斑直径2~3毫米。发病严重时,许多病斑融合在一起,形成大型病斑。后期病斑背面产生一层明显的黑色霉状物,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发病规律
一、品种因素。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二、气候因素。植株生长中后期雨水多时,病害流行。三、栽培因素。浇水太多,田间湿度大,管理粗放,喷洒赤霉素,枝叶旺长,密蔽潮湿或生长衰弱,结果太多,黄化病严重,氮肥太多,枝叶嫩,都促使病害加重。病原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分生孢子有一定越冬能力。春天气温升高,遇降雨或潮湿条件,病原借气流或风雨传播,萌发芽管侵入叶片。潜育期10~20天,湿度高潜育期短。产生的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致夏末秋初或多雨年份及多雨地区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采用抗病品种。
2、秋后彻底清扫果园,烧毁或深埋落叶,减少越冬病源。
3、葡萄生长期注意排水,适当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力,生长中后期摘除下部黄叶、病叶,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防治药剂参考:
40% 戊唑·嘧菌酯 悬浮剂(低毒) 使用2000-3000倍液 喷雾
54% 百菌清 悬浮剂(低毒) 使用120-180毫升/亩 喷雾
25% 丙环唑 水乳剂(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喷雾
75% 肟菌·戊唑醇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4000-6000倍液 喷雾
250克/升 吡唑醚菌酯 乳油(中等毒) 使用1000-2000倍液 喷雾
50% 异菌脲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喷雾
77% 硫酸铜钙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600-800倍液 喷雾
30% 多抗·戊唑醇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2000-3000倍液 喷雾
27% 肟菌·戊唑醇 悬浮剂(低毒) 使用133-267毫升/亩 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