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盲肠是大肠的起端,位于右髂窝处,与回肠未端相连,回肠开口处为回盲瓣,向上续于升结肠。结肠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直肠上端续于乙状结肠,下端有肛管,肛管内面有4~10条纵行的粘膜皱襞,称直肠柱,各柱下端之间形成小陷窝,称直肠窦,柱与窦连成一锯齿状环行线,为齿状线,齿状线以下的光滑面称“痔环”,为粘膜与皮肤的移行部,其皮肤面即肛门。 大肠包括盲肠(附阑尾)、结肠和直肠。肠壁也由四层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吸收大量水分及一些电解质。 (一)盲肠与结肠 粘膜不形成完整的环形皱襞和肠绒毛,故表面光滑。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有大量杯状细胞。固有层内由上皮下陷形成,排列紧密的肠腺,其中亦有大量杯状细胞、少量未分化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未分化细胞多靠近肠腺基底部。固有层内常见淋巴小结,且常突入到粘膜下层。肌层为内环、外纵两层,外纵肌的增厚部分形成三条结肠带。结肠带外面的浆膜中脂肪细胞较多,形成肠脂垂。 (二)阑尾 管腔狭窄,管壁类似结肠。肠腺短而稀,杯状细胞减少,固有层内淋巴小结与弥散淋巴组织特别丰富,多侵人粘膜下层,致使粘膜肌层不完整。肌层很薄,外覆浆膜。 (三)直肠 粘膜上皮在直肠齿状线下部有单层住状突然改变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痔环以下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内有肠腺,齿状线以下则肠腺及粘膜肌消失。直肠下 部粘膜下层有许多静脉丛,容易发生瘀血,形成静脉曲张,破裂或感染引起痔的诸多症状。 一、肛门处的固有层内有环肛腺,属顶浆分泌的大汗腺。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 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脂肪细胞。肛管处的肌层分两层,内环形平滑肌形成内括 约肌、外纵肌外周的骨骼肌形成外括约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