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就有友好往来。早期的日本与中国医学的接触,主要是通过古代朝鲜进行的。此后,我国与日本的往来就比较频繁。中国医学在传入日本后被称为汉方医学或东洋医学。但中国医学进入日本的确切时代,至今还并不十分清楚。比较公认的是在公元5世纪时,朝鲜使者用中医药治愈日本天皇的疾病,使日本人认识到中国医学的价值,并且接受了这一医学体系,从而成为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及至我国明代末叶和清代,日本的江户时期(公元1603~1876年),日本医学界掀起了研究仲景医学的浪潮。形成了学术上的古方派,成为汉方医学之主流,并与后世方派在学术上产生论争,使汉方医学得到迅速发展,诞生了日本传统医学:汉方医学,或称东洋医学。在清代,中国医生仍不断到日本行医或传授医学。如1627年后,任唐通事的马荣宇入籍于日。其子寿安,号友松,以北山道长著名,在大阪开业行医,学术富瞻,颇有声誊,遗有《北山医案》等著作十余种。北山友松被誉为具有“旷世之才,授闽医之传,善得法外之法。故治术别开生面,触手生春之妙矣”。他擅长象胥学,又融通儒释道三教,并从中领会、学习仲景奥旨,还师从戴曼公而深得《内经》、《本草》精蕴。既而又谓皇朝医风不可不研,乃师从小仓医员,原长庵冈本玄治高弟,遂大成其业。《北山医案》记录了北山友松生平治病的部分医案。本书对各医案的记述全面,脉证俱详,且多有诊疗过程中的治病思路,以及所涉及到的《内经》、《难经》、《本草》等著作的相关论述。即用经典的论述作为辨证论治的指导方针,同时又用疗效来反证经典的权威和正确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告诉今人如何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