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Ⅰ型(GM2GangoiosdosisⅠ);大脑黄斑变性综合征;婴儿型黑蒙性痴呆;婴儿型家族性黑A性痴呆;Haltia-Santavuovi病;婴儿型脑黄斑变性;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GM2Ⅰ型。1981年Tay首先报道本征,患婴眼底黄斑可见对称性改变,1987年Sachs以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来解释眼底现象。Sachs先后发现脑和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中有类脂质存在。
【病因病理】本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鞘脂类(sphingolipid)代谢病。GM2神经节苷脂降解为GM3神经节苷脂依赖于N-乙酰基己糖苷酶(N-acetylhexosaminidase),后者由两个主要同工酶A和B组成,同工酶A缺乏导致Tay-Sachs病,A和B都缺乏引起山道霍夫病。由于己糖苷酶的缺陷使代谢阻断,GM2神经节苷脂不能降解,在脑组织蓄积,导致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肿胀、变性和消失。早期阶段为脑萎缩,后期脑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可超过正常的20%~50%,脑回肥厚,白质水肿坏死。脑和积水的神经元肿胀呈球形,有大量的脂质沉积于溶酶体中,胶质细胞大量增生,并有脱髓鞘改变,晚期脑组织内脱髓鞘弥漫而广泛。电镜检查可见沉积物呈圆形膜样分层结构,包围着颗粒状的核心,称为“膜状胞质小体”,也称“斑马小体”,内含有磷脂和GM2。
【临床表现】患儿出生时正常,生后3~6个月发病。早期表现为精神淡漠,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呈进行性肌无力表现。听觉过敏常为首发症状之一,响声惊吓可诱发反射增强。90%以上患儿视网膜可见樱桃红点。随病情发展,患儿发育停滞,喂食困难,逐渐出现失明、视网膜和视神经乳头萎缩、四肢瘫痪、持续性角弓反张,最后进入完全性痴呆,对外界全然失去反应。
【影像学表现】
在本病三个临床阶段影像学表现各有其特点。
Ⅰ期(0~10个月):CT示尾状核、壳核和脑白质低密度影。MRl于T1WI示尾状核、壳核低信号,T2Wl示尾状核和大脑白质高信号。该期的病理改变为神经细胞胞浆膨胀、轻度脱髓鞘和胶质增生、很少神经元丢失。
Ⅱ期(15~24个月):CT示大脑白质低密度影,主要见于额角和枕角周围,反映脱髓鞘和胶质增生,为本期特征。此外,额角变细、脑外间隙消失、尾状核呈低密度影,提示水肿引起尾状核和大脑白质的容积增加。
Ⅲ期(>24个月):该期CT示大脑、脑干和小脑显著萎缩,双侧丘脑呈对称性高密度影,多数作者认为是钙和GM2神经节苷脂沉积所致,但Fukumizu经过CT值测量认为丘脑高密度为相对性高密度。此期MRI示重度脑萎缩,基底节、丘脑、皮质灰质于T1Wl呈高信号,大脑和小脑白质在T2Wl呈弥漫性高信号。在T1WI显示高信号的结构(基底节、丘脑、大脑皮质)在T2Wl呈低信号,类似于T2WI的皮下脂肪组织,可能反映上述结构内显著的GM2神经节苷脂的蓄积,因为此期病人的神经病理检查表明,灰质内的GM2神经节苷脂的蓄积10倍于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