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舌诊属于望,可以采集人身体70%-80%的信息,尤其在儿科中应用效果最好。 中医讲人体一气周流,涉及两方面,一是能量的多少,二是通道是否畅通。 气包括三方面,能量、气气、炁气(先天的)。 能量的多少、虚实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身体有实的地方,就有虚的地方,要整体的调,不可简单的补虚。 人体的阴分,即精、血、津、液。 阳,即为能量,无形的动力。 望舌四部分:舌体看形(阴分胖瘦)—舌质看色(气血盛衰、寒热)—舌苔辩胃气(病邪深浅)—舌下静脉(气血瘀滞) (一)舌体全息 舌尖部——心肺; 舌中部——脾胃; 舌根——下焦、肠道(下焦是哪?) 舌边两侧——左肝右胆舌体“胖”“瘦”代表阴分的多少。 1、胖:超过正常大小、胖厚,两边有齿痕。湿气内盛(正常水分代谢淤积)、水湿内停(阳虚)。 2、瘦:枯槁、小、干巴巴。阴分不足(静血津液亏虚)。 3、老:纹理粗、皱缩、不柔软。热盛、实症。身体预警信号。(大肠癌患者做完放化疗,过度消耗体内阴分,阴虚内热)。 4、裂:呈“一”字(酒、毒耗伤肝血肾经)或“川”字(精血亏)。 (二)舌质望色 舌质颜色反映气血寒热。正常色为,淡红,明润。 1、淡白:没有光泽,虚象。阳虚、气血亏虚、贫血。 2、赤红:有鲜亮感,透着热。 1)内有郁热,比正常情况下多的热; 2)肝胆热盛,舌边赤红。若舌尖赤红,为心火旺盛。可吃苦寒片,例如蒲地蓝。 3)阴虚火旺,熬夜、献血、失血、低热(午后潮热)等。 3、暗紫:气滞血瘀、血分瘀滞(如肝硬化)。 瘀分为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前者需要化瘀,后者需益气化瘀,不可一概而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动血。 (三)舌苔辩胃气 1、如若薄云,薄薄的均匀的白云在舌上,隐隐见到舌底, 不润不燥,干湿适中 ,为正常舌苔。 2、乌云密布, 舌苔厚腻 :脾虚湿困,食积。 (湿困脾土,被水围困,脾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3、雾霾,厚腻且脏刮之不净,如油入面,表明湿浊交杂,“痰、湿、浊、食、热”等浊气上翻而作。 (浊气自大肠上升,影响肺肃降功能)胃气、口气、打嗝、头晕目眩等。与饮食有关,过省过杂。可用降浊散。 4、无云、响晴白日,干旱, 燥苔 :阴分不足,津液已伤,热,缺水。 5、舌苔湿滑、伸舌欲滴, 滑苔 :水湿内停。(同时伴有舌体胖,有齿痕。肾衰病人) 6、剥苔:多处剥苔(花剥)、周围无苔中间一小块(鸡心苔,心阳不足,胃气虚弱,久病)、全剥(镜面苔)、不规则、边儿凸起,界面清(地图舌)胃气不足,气血两虚。 7、白苔(表、寒) 舌体颜色,白:薄白而润,正常; 薄白而滑:外感、寒湿; 薄白而干:外感、风热; 白厚而腻:湿浊、食积; 白厚而干:痰、湿、热内蕴。 8、黄苔(里、热) 薄黄:风热表证,风寒入里化热; 黄滑:淡黄、湿润、多津,湿热、寒湿积久化热; 黄燥:苔黄而干,燥结腑实,邪热伤津; 黄腻:苔黄而腻,湿热、食积化腐。 舍脉从证,湿有寒湿,需温化寒湿(白腻)不能用薏米,另有热湿,需清热利湿,可用薏米。 案例1案例2案例3案例4 湿滑,脾虚,胃气不足,无苔。温化寒湿。案例5 舌根部腻,燥,浊气。案例6 雾霾苔,体虚。湿浊苔,有淤点,气郁。案例7 黄厚腻。案例8 舌质红,舌裂。案例9 胖大,气虚。案例10 舌体瘦,阴分不足,失神。舌体暗红,郁。湿滑,苔白。个人总结: 舌诊实用却不易学,尤其是对舌质、舌苔的辨识难以掌握。可大致有个概念。 1、舌质 1)大小:胖,阳气不足;瘦,阴血不足。 2)颜色 正常:淡红 红:有热,红色越深,热越盛; 淡白:阳气不足; 色暗:气血运行不畅。 3)津液 津液过多:阳气不足;津液偏少:口干舌燥,燥邪、火邪。 4)病理 齿痕:舌体胖大,脾气虚,湿盛;有明显齿痕却舌体不胖的且偏瘦的气血不足。 裂纹:细小琐碎,阴血不足;纵深大裂纹,气虚。 瘀点:体内有淤血,见到瘀点,一定要看舌底,可根据舌底静脉粗细,判断淤血严重程度。 2、舌苔 1)薄厚:增厚,实邪停聚; 2)颜色:正常苔色白 苔黄:有热; 外感风邪初,舌苔薄而白,邪气入里化热,恶寒消失,身热 明显,咳嗽加重,舌苔变黄厚。 3)质地,柔软、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