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很多年纪很大的人都有这样的疾病,虽然治疗高血压不可能根治的,但是必须在平时的饮食上有所注意,如果高血压发作的时候,有中风的危险的,所以要注意治疗的方法,那么到底治疗高血压有哪些偏方?预防高血压吃什么食物最好?1、治疗高血压的偏方高血压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导致高血压的原因有很多,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也不少,以下就是治疗高血压偏方大全。治疗高血压的偏方中提到经常吃些大蒜:每天吃2—3瓣大蒜,是降压的最好的简易办法,对一组415人的研究调查表明,食用600—900毫克蒜泥,平均降压11个毫米汞柱。大蒜可帮助保持体内一种酶的适当数量而避免出现高血压。1、洋葱炒瘦肉可防动脉硬化洋葱150克、瘦肉50克、酱油、油、盐、味精知适量。洋葱切片、肉切丝。放油→炒肉→洋葱→调料。2、海带绿豆汤可治疗高血压海带150克,浸泡、洗净、切碎;绿豆150克洗净。共入锅内煮至烂熟,用红糖调服,每日2次。3、芹菜苦瓜汤治疗高血压芹菜500克(段)、苦瓜60克(片),二者同渚汤饮。芹菜也红枣(300克、3-4枚)渚,治高血压头晕、目眩、耳鸣、心悸、易燥、失眠多梦等症。4、胡萝卜粥防止高血压(糖尿病)5、鲜芹菜汁芹菜200克洗净,用沸水烫2分钟,切碎用纱布绞汁,用砂糖调服,每日2次(芹菜,能降血压,平肝、镇静、解痉、止胃吐、利尿等,对眩晕头痛病、颜面潮红精神兴奋的高血压患者适用。)6、蜂蜜水润便降血压7、冰糖豆腐粥治高血压豆腐适量,粳米60克,冰糖适量。用豆浆渚硬米→渚好后加冰糖煮1-2沸即成。治:高血压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症。8、醋浸花生米生花生,精醋适量,倒醋浸泡7天,早晚各10粒,待血压降后可隔日服用。具有清热等功效,可治高血压症,对保护毛细管壁,阻止血栓形成都有较好作用。9、黄瓜藤汤治疗高血压把瓜藤→洗净→切段→水煮。日2次,清热利尿。2、预防高血压的食物1.葵花籽所有的坚果以及豆科植物都对人们的心脏功能有好处,然而当谈到降低血压时,葵花籽在其中可谓是独树一帜。葵花籽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膳食纤维来源,并且每天只需食用三克。葵花籽会为人体提供全面的营养,以此降低血压。但同样也需注意的是,含盐多的葵花籽也不能多吃。2.黑巧克力每天吃大约三十卡路里的巧克力就有降低血压的功效。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黑巧克力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这些是众所周知的改善心血管健康的成分,但是专家们并不建议过多食用。3.坚果毋庸置疑,坚果绝对是降血压的必备食物。因为坚果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镁元素和纤维,并且低钠。但同样也需要注意,使用过多的盐_坚果会引起其他诸如肥胖,高胆固醇等健康问题。4.石榴汁石榴中富含抗氧化物质,缺少抗氧化物质会易于产生高血压。然而糖尿病人在食用石榴的时候需要注意,因为石榴会使体内的糖分增加。5.菠菜菠菜营养丰富,低热量,高纤维,并且含有促进心脏健康的叶酸、钾和镁,这些元素对于降低血压,保持心脏健康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治多发性疖肿秘方(6首)
归芍地甲汤
【来源】张怀亮,《国医论坛》(4)1987年
【组成】当归15克,赤芍12克,熟地20克,山甲、连翘各12克,丝瓜络、生黄芪各30克,皂刺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养血活血,透脓通络。
【方解】方中熟地、当归滋养阴血;赤芍、丝瓜络活血通络;连翘清热解毒;生黄芪、山甲、皂刺托里消肿、透脓生肌;且黄芪固护卫表而抗御外邪;山甲性善走窜,专于行散,长于通达经络;皂刺辛散通经,具有很强的温通散结作用,对于疮疖具有迅速消散之功。合而用之,可清热解毒,透脓外出,养血活血,通达经络,颇切病机,故不失为治疗多发性疖肿的一张良方。
【主治】多发性疖肿。
【加减】大便燥结者,加大黄9 25克;小便赤涩者,加木通15克;心烦急躁者,加焦栀子30克;舌红者,加丹皮10克;苔黄口苦者,减黄芪,加黄连10克;苔白腻者,加生苡仁30克。
【疗效】治疗9例,用药平均8剂,均获痊愈。
【附记】治疗期间,停用一切抗生素及外用药。忌食辛辣鱼腥之物。
仙遗地黄汤
【来源】曹恩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仙遗粮15克,生地、紫花地丁各12克,白鲜皮、苦参各10克,紫草、白芷、丹皮各6克,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各12克,黄芩8克,泽泻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排脓内托,透邪解毒。
【方解】方中仙遗粮甘淡平,清热利湿、解毒祛风,经临床实践,治疗反复发作之疮疡湿毒有效;生地黄甘寒苦,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与仙遗粮同为方中主药;配连翘、金银花、紫花地丁、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丹皮、紫草凉血散血;白鲜皮、苦参、黄芩、黄柏祛风清热燥湿;泽泻甘淡,专功利湿行水、导热下行;白芷轻宣发表、祛风散邪,全方共奏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之效。
【主治】多发性疖肿。
【加减】风热上犯,热疖多在头面者,加山栀、防风、野菊花;湿热下注,疖多在身体下部,加败酱草、黄柏、苍术;热毒内盛,加生甘草、大青叶、生石膏;阴虚内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知母、石斛;气血虚,加黄芪、当归、熟地、甘草;皮肤并发湿疹,加地肤子、车前子、六一散。
【疗效】治疗多发性疖肿200例,全部治愈(服中药期间一概不用西药)。服药最少6例见效,最多46剂始瘥,平均服药17剂。
消疖汤
【来源】姚庆云,《浙江中医杂志》(8)1985年
【组成】昆布、海藻各9克,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茅根各15克,赤芍、黄芪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解肌肤热毒,行瘀散结消肿。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疖肿的形成系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痰气瘀血凝集而成。方中昆布、海藻咸寒软坚、泄热行水;赤芍行气散结;蒲公英、紫花地丁清解肌肤热毒;白茅根清热祛湿,且赤芍、茅根还有凉血行瘀之功;黄芪益气托毒固表,诸药合用,治疗小儿多发性疖肿,疗效颇佳。
【主治】小儿多发性疖肿。
【疗效】治疗41例,服药3 9剂,平均剂,结果痊愈(疖肿消失,3个月无复发)29例,显效(疖肿消失,3个月内有少量复发)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解毒消肿汤
【来源】张生华,《儿科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1988年》
【组成】甘草、紫花地丁各30克,金银花、连翘、皂角刺、丹皮、黄芪、生地、赤芍、白芷各10克,大黄3 5克(后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此方7 10岁小儿剂量。可视年龄大小进行适当增减。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益气凉血、托毒拔脓。
【方解】方中重用甘草、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辅以金银花、连翘以增解毒消肿之功;丹皮、赤芍、大黄凉血解毒;黄芪、皂角刺、白芷益气托毒拔脓。诸药合用,攻补兼施而以攻邪为主,经临床证实,本方对多发性疖肿有较好疗效。对反复发病者,应坚持服用,可收全功;大便溏泻者,一般不必停药。
【主治】多发性疖肿。
【加减】发热者,加生石膏;经久不愈、气阴两伤者,重用黄芪,并加石斛、玄参、白术、茯苓;挟暑湿者,加香薷、六一散、车前子。
【疗效】治疗49例,同时配合局部切开,引流等外治法。结果痊愈41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达100%。
疖肿汤
【来源】李林,《儿科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1988年》
【组成】野菊花、蒲公英各15克,紫花地丁、连翘、石斛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数次频服。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方解】方中以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佐以石斛滋养胃阴,以防苦寒药败胃之弊。再结合临床辨证,适当配合仙方活命饮,四妙汤等成方,并辅以外治,切合病机,配伍恰当,可适用于各期多发性疖肿的治疗。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清热解毒药不仅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还对机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而诸如穿山甲、皂角刺的消肿排脓作用,生黄芪的托毒排脓、益气收敛作用以及外用法的拔毒生肌作用等,更是单用西药抗生素所难以实现的。
【主治】多发性疖肿。
【加减】红肿,加皂刺、花粉、浙贝母;有脓,加当归、山甲;脓稀,加黄芪;痛甚,加乳香、没药;便溏,加山楂;便秘,加大黄、瓜蒌仁;硬结经久不破溃者,合用仙方活命饮;经久不愈,体虚毒甚,续发不断,脓稀不稠者,合用四妙汤;疖肿初起,局部外用三黄膏;脓已成或已破溃,外用青银膏或九一丹;溃后流水,则用九华膏。
【疗效】治疗85例小儿多发性疖肿,用药2 3天即明显好转,疗程平均为1 3周,结果治愈率为,有效率为91%。
托补消炎汤
【来源】汤琢成,《四川中医》(6)1986年
【组成】金银花、紫花地丁、鱼腥草、千里光各30克,黄芪、党参、连翘各20克,川连10克,甘草6克(儿童用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口服2次。
【功用】托补消炎。
【方解】多发性疖肿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皮肤化脓性疾病,多缠绵难愈。本病的发生,多因外受风热,湿热,暑热之邪,继而化火化毒,热毒壅聚或兼有内郁湿热,营卫不和所致。方中金银花、紫花地丁、连翘、鱼腥草、甘草清热解毒;川连、千里光解毒燥湿;黄芪、党参益气托毒,共奏托补消炎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方中金银花、紫花地丁、连翘、鱼腥草、白头翁、川连、黄芩、黄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的功用。加丹参以活血祛瘀,配甘草以增强药力,重用黄芪、党参及白术,大补正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使“气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有经治愈后不再复发之功。
【主治】多发性疖肿。
【加减】凡内郁湿热较重者,酌加黄芩、黄柏各15克;对治疗过程中仍有新发者,酌加白头翁、丹参各20克;有气血两虚者,加白术20克,并加大黄芪剂量至30克。局部外治,可加用三黄洗剂及芙蓉膏。治疗中一律停用西药。
【疗效】汤一鹏报道,用本方治疗多发性疖肿60例,病程均在3个月左右,最长1例达5年。结果治愈48例(占80%),有效10例(占)。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治愈者中,最多服药35剂,最少7剂,平均服药20剂。
二、治痈疽秘方(11首)
加味三星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元参15克,焦山栀9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发疽,以阳实证居多,方中以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配以元参、焦山栀泻火清热,以增清热解毒之功,且无寒冷郁遏之弊。全方药专效宏,奏效颇佳。
【主治】发疽(脑疽),证见初起红肿焮痛,根盘坚硬高突,形寒身热,或高热不解,脉弦或洪数,苔白腻或黄腻。
【加减】便秘热结,加生首乌9克,以清热解毒而通利大便;局部坚肿殊甚,加炙山甲、皂角刺以消肿透脓;湿重者,加藿香、川朴、茯苓、滑石等以化湿渗湿。
【疗效】临床多年使用,效果颇著。
鹿角托里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鹿角胶(或鹿角片)9克,生黄芪、白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各9克,金银花15克,远志肉、生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扶督阳,托里排脓。
【方解】方中以鹿角胶(或鹿角片)温阳而解阴寒郁结之滞;芪、归、芍、草相伍以益气和血而兼有托毒透脓之功;并以金银花解毒清热;远志温行散结,使之阴寒渐解而脓毒得以透达。阳复、毒清则疮自愈。
【主治】发疽(脑疽),症见疮色暗干塌,麻木不仁,畏寒少热,神疲纳呆,脉沉细无力,属正虚阴涸之证。
【加减】如阴盛火亢,有糖尿病史者,加天花粉12克,并倍用生芪。
【疗效】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黄芪托毒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生黄芪23克,当归身、陈皮、泽泻各6克,生白芍、广郁金各5克,怀山药、金银花、白茯苓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托毒,排脓去腐。
【方解】痈疽成脓腐溃,正虚不能托毒,根盘散漫不收,脓稀而腐肉不脱,治宜益气托毒、排脓去腐。方中生芪补气,配以归芍具有排脓托毒之功;合山药健脾,能助新肉生长;郁金理气与当归并用,有行血消肿之效;配以金银花解毒;茯苓、泽泻利湿,故能托毒消肿,去腐生新,符合疮疡溃后病机。本方用于统治一切溃疡的托毒排脓之用,施之临床,均有确效。阴疽则脓出清稀,腐肉不脱,本人每在温阳托毒汤及黄芪托毒汤的基础上,根据辨证情况而加减施治,每收良效。
【主治】阴疽脓出清稀,正虚不能托毒,根盘散漫不收,腐肉不脱。
【加减】如食欲不振,加焦六曲12克,炒蔻仁、枳壳各3克;睡眠差,加炒枣仁12克;血虚,加制首乌9克。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佳效。
舒筋活血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川楝子9克,炒元胡、当归尾、陈皮各6克,川连1克,赤芍克,制乳没9克,生甘草2克,忍冬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活血,舒筋通络。
【方解】髂凹流注,儿童及妇女罹患居多。多因外感湿热或感染所致。终成邪毒郁结、气血凝滞之证,故方用川楝子泻湿热,而入肝舒筋;配元胡活血行气,通滞止痛,同为主药;少佐川连清火解毒;辅以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瘀而定痛;忍冬藤、甘草解毒通络,合用共奏理气活血、舒筋通络之功。本方用药,量轻而效佳,一般服药后,痛止而挛急之筋渐弛,然后随症理气化瘀适当施治,每多得消散之效。
【主治】髂凹流注、每伴大腿挛缩现象。
【加减】若气滞甚,加木香3克,青皮6克,制香附9克;坚结瘀阻,加桃仁9克,红花3克,皂角刺克;热重,加天花粉9克,川连倍用;湿重,加赤苓、生苡仁各12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归芪解毒汤
【来源】唐汉钧,《名医方录》
【组成】当归、丹参、黄芩、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生黄芪15克,赤芍、金银花、连翘各9克,紫花地丁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消肿,托里解毒。
【方解】痈疽(有头疽)热毒型多见于中壮年正实邪盛。方用当归、丹参、赤芍和营活血;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解毒;生芪益气托毒,与活血药同用,其托里解毒之功尤著;穿山甲、皂角刺攻坚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消肿,托里解毒之功。本方重在解毒消肿,以托里为辅,用于热毒型痈疽之症,每收良效。
【主治】热毒型痈疽(有头疽)。
【疗效】治疗32例,均获痊愈。疗程最短15天,最长60天。
扶正解毒汤
【来源】唐汉钧,《名医方录》
【组成】党参12克,白术9克,云苓12克,生甘草3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川芎、赤芍、金银花、连翘、黄芩各9克,黄连6克,皂角刺、穿山甲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荣,清热托毒。
【方解】年迈体虚,气血不足之正虚型痈疽(有头疽),多见于年迈或久病体虚之人。治宜益气养血,清热托毒。本方系由八珍汤加味而成。方用四君(参、术、苓、草)补气,四物(归、地、芍、芎)补血,合之为八珍汤气血双补以扶正;加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泻火;皂角刺、穿山甲攻坚消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荣、清热托毒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正虚型有头疽(痈)。
【疗效】治疗52例,结果痊愈51例。1例因年老体虚并发紫癜性肾炎而死于肾功能衰竭。
养阴清托汤
【来源】唐汉钧,《名医方录》
【组成】生地15克,麦冬、白芍、天花粉各12克,玄参9克,黄芪18克,皂角刺、穿山甲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生津,清热托毒。
【方解】阴虚型有头疽(痈)多见于糖尿病患者。治宜养阴生津,清热托毒。方中以生地、麦冬、白芍、天花粉、玄参养阴清热;黄芪益气托毒;皂角刺、穿山甲攻坚消肿,合黄芪以托毒外出。故用之临床,每收良效。
【疗效】治疗45例,结果痊愈44例,1例死于败血症。
双活祛寒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羌独活各3克,防风3克,大秦艽、当归各9克,赤芍5克,制半夏6克,白芷3克,细辛1克,忍冬藤、炙僵蚕各12克,白茯苓、川牛膝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解表祛寒,活血消肿。
【方解】阴疽之成,多因素禀体虚,抵抗力低下,外受风寒湿邪侵袭,蕴结在里,致使气血凝滞,不得宣散而发,或因 情感 内伤,肝气郁结而致。故方用羌独活、防风、细辛、白芷以解表祛风寒,用量宜轻,其旨不在于发汗,而在开腠宣通;佐以当归、白芍活血;僵蚕散结,秦艽祛风湿,合之以达祛邪消肿之效。为外邪所致本证的内消方。
【主治】阴疽初起(深部脓肿早期),局部色白坚硬、不痛或似有酸痛、形寒、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属半阴半阳之证。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效果甚佳。
和营托毒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生西芪9克,川桂枝4克,炒当归9克,赤白芍9克,炙甘草6克,忍冬藤12克,陈皮6克,白茯苓9克,炙僵蚕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和营,托里消肿。
【方解】深部脓肿,部分表邪已解,而局部硬结。方中以生西芪益气;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配以桂枝、甘草调和营卫;忍冬藤解毒通络;陈皮理气;僵蚕散结;茯苓利湿,从益气和营而达到温经通络、解凝散结之功,寓扶正祛邪,以使内消或移深居浅为目的。此方并可用于溃后的坚肿不消,亦能取得消肿托毒之效。
【主治】深部脓肿。部分表邪已解,而局部硬结,根盘散漫,尚未成脓的。脉弦细或沉细有力。多因正气不足,不能化毒行消或无力托毒。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透脓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生黄芪12克,当归身、白芍、皂角刺各9克,忍冬藤12克,炙甲片4克,甘草节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托毒透脓。
【方解】深部脓肿,失治酿脓,每见寒化为热。既失内消之机,当透脓达外为法,移深居浅,而不致内陷筋骨。方用生黄芪益气托毒;当归、白芍养血活血,合之为用则托毒透达之功尤著;辅以忍冬藤、甘草节解毒通络;山甲片、皂角刺攻坚排脓,以助透达之力。合用共奏托毒透脓之功。
【主治】深部脓肿化脓期。【加减】随证辅以外治之药,其效始著。
【疗效】屡用效佳。
疏气消肿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炒柴胡、川芎、赤芍各4克,当归、青皮、炒枳壳各6克,忍冬藤12克,制香附9克,全蝎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和络,活血散结。
【方解】胁肋深部脓肿,大多因 情感 内伤所致。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柴胡、青皮、香附、枳壳理气解郁行滞;辅以忍冬藤解毒通络;全蝎搜风散结。其中柴胡、青皮并为胁肋部位的引经药,用以引导各药直达病所,疏理气机,通行脉络,而得内消。
【主治】深部脓肿(胁疽、肋疽)。
【加减】若局部皮肤微热,或舌苔燥腻,脉见弦劲,为郁久化火之兆,势将酿脓,此时宜加丹皮6克,焦山栀9克,龙胆草2克,茯苓12克以清泻郁火,力求内消。
【疗效】临床屡用,屡收卓效。
【附记】上述所选凌氏之方,亦为笔者所常用。笔者临床运用,曾多以古方加减为治,虽屡见效验,有的并不够理想。自得凌氏之方,验之临床,每收佳效,疗效较前有所提高。确为临床经验之良方。病邪有深浅,证情有轻重,加之病情之发展演变,有的很难以一方而收全功。故多备选数方,以供临证随证选用,加减施治,守一方或随证更方。务使方证合一,治无虚投,疗效始著。
七、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秘方(7首)
温经通脉汤
【来源】潘建中,《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熟附子20克,干姜6克,豆豉20克,桂枝12克,路路通,黄芪、毛麝香,甘草各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解】本病多因感受寒邪侵袭、气血虚寒凝结所致。方用熟附子、干姜,桂枝温经散寒通脉,为方中之主药;干姜与熟附子同用,可降低附子的毒性,并可加强附子的回阳强心作用;黄芪补气,可强心与扩散血管作用;重用甘草之甘缓,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不致辛燥,并能降低附子之毒性。方中附子有毒,用量较大应先煎。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虚寒型或气滞血瘀型偏寒者。
【加减】病在下肢者,加牛膝20克;口干,舌质红、苔黄者,加金银花叶20克;合并溃疡或坏疽者,加虎杖30克。
本病若处于缺血期和营养障碍期者。加用活络洗方(毛麝香、大风艾、海风藤根、桂枝各12克,大罗伞5克,入地金牛根13克);坏死期加用消炎洗方(一枝黄花、虎杖各15克,苦参,黄柏各12克,救必应15克)。上述两方分别研未、并均以4000毫升开水泡药浸洗。前者清洗,后者温洗。每日1 2次,每次30分钟。
【疗效】治疗50例,其中临床治愈15例(平均疗程64天),显效33例(平均疗程天),缓解和无效各1例(疗程各30天)。总有效率为98%。
活血通脉汤
【来源】杨培根,《新中医》(2)1987年
【组成】丹参35克,赤芍、鸡血藤、地龙、乳香、没药、乌梢蛇各15克,当归、红花、甘草各10克,细辛克,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3次温服。
【功用】活血化瘀,搜风通络。
【方解】本组病例,无论是寒湿致病,或为虚寒成疾,总以气滞血瘀为其主要病理变化。方中以丹参,赤芍,鸡血藤,乳香、没药、当归、红花活血化瘀,通利血脉;乌梢蛇,地龙,蜈蚣搜风通络。细辛温经散寒。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搜风通络之功。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加减】若偏于寒湿阻滞,阳气不能畅达者加附子、肉桂、桂枝、制川鸟、制草乌,防己、苍术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偏于湿热者,加黄柏,萆薢以清热利湿,热毒炽盛者,酌加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连翘、丹皮等以清热凉血解毒;若久病气血亏虚,创面不敛,肉芽不鲜者,酌加益气养血之当归,党参、熟地、首乌等。
再辅以外治,如初起肿胀,疼痛未溃者,用本方三煎后,煎汤温洗患处,每日3次;如后期已溃者,用太乙膏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疗效】治疗11例,结果痊愈6例,显效4例,无效1例。随访1 4年,均恢复正常,未复。
补气通脉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黄芪60克,当归、红藤、元参各30克,穿山甲、水蛭、乳香、没药各9克,蟅虫、虻虫各6克,皂角刺、党参各15克,牛膝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破血逐瘀,益气养血,清热解毒。
【方解】方用穿山甲、蟅虫、水蛭、虻虫,红藤、乳香,没药破血逐瘀以通脉;助以党参、黄芪,当归大补气血,增加其破瘀之力;皂角刺,牛膝引诸药直达病所;金银花,元参清热解毒。本方以逐瘀通脉为主,瘀散脉通则气行,俾血脉流通,即可获效。大补气血以增破瘀之力,且可扶正祛邪,瘀滞久郁化热,或外感邪毒,复以清热解毒之品以清之。脉畅热清,则病自愈。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加减】若患肢凉,加麻黄5克,桂枝15克,鹿角胶10克宣通阳气。如虑其发散太过,可加熟地30克以监制之。
【疗效】临床治愈多例,效果颇佳。
化湿通脉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鸡血藤30克,穿山甲9克,蟅虫、水蛭、乳香、没药各6克,地龙,牛膝各10克,苍术,黄柏各9克,金银花、藤各30克,当归15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活血化瘀,化湿通脉。
【方解】证偏于湿重者,治以通脉化湿。方中以穿山甲,水蛭,蟅虫、地龙、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脉;苍术、黄柏化湿;当归养血;金银花藤清热解毒通络;桑寄生;威灵仙,牛膝通经络以直达病所,合而用之,共奏活血,化湿,清热,通脉之功。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偏于湿重者。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效验。
消炎通脉汤
【来源】吕奎杰,《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金银花30 45克(或忍冬藤45 60克)、元参、当归各20 25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川牛膝15克,防己9 12克,络石藤(或海风藤)15 18克,威灵仙、甘草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重症可2日服3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通脉。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以及不明原因之下肢肿痛等,症见舌尖偏红,苔薄黄腻,或白腻,脉弦略数。
【加减】局部肿痛灼热感明显者,加连翘20克,疼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各6 7克,元胡15克;血瘀证明显者,加地鳖虫10克;深部静脉炎下肢肿胀明显者。加泽兰30克;兼脾肾虚者,加黄芪,桑寄生各20克;偏阴虚者,加生地,石斛各15 20克。
【疗效】临床反复验证,每获良效。
脱疽温阳汤
【来源】金起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肉桂10克,熟地15克,麻黄9克,炮附子15 30克(先煎半小时)、细辛4克,当归、丹参各30克,白芥子、鹿角霜各10克,川牛膝15克,络石藤30克,生黄芪30 6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首煎1小时,2 3煎各煎半小时,每日上,下午,晚各服1次。
同时用脱疽洗药,苏木、红花、官桂、川乌、细辛、乳香、没药各15克,透骨草、生艾叶、酒桑枝各30克,樟脑15克(药入)、上药放入瓷盆内,加水煎半小时后,趁热先熏(熏时脚上先盖好棉布)后泡洗,每次半小时,每日2次。
【功用】温阳通经,散寒止痛,活血通络。
【方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系外科血管病中之重候,若不及时治疗,常可造成截肢或致残。本证系由暴受严寒侵袭筋骨,使脉道闭塞,寒凝血瘀,阳气衰微,不能下达肢末而致。症见肢趾冰凉,趾肿痛甚。故方用肉桂,炮附子,麻黄、细辛、鹿角霜温阳散寒;熟地、当归、丹参养血和阴,化瘀止痛;白芥子利气消痰,散寒退肿;川牛膝、络石藤祛除风湿,通络宣痹,方中重用黄芪者,取其益气温阳,鼓舞阳气下达肢端,又可增强当归,丹参活血化瘀,促进脉道血循之效。
本方是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和汤加减而成,故适用于证属虚寒型。方用大剂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品,冀其寒除阳回,络通肿消,血运畅通而向愈。
【主治】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属虚寒型者。症见面暗淡无华,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足趾刺痛,小腿肌肉有抽搐痛,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凉,干燥,常伴有间歇性跛行,手足受冷后疼痛加剧者,趺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等。
【加减】若下肢阴寒较甚,少气,脉沉细无力者,加党参20克、干姜9克;如趾痛较剧,加炙蜈蚣3条,马钱子粉克(冲服)以平肝定痉,解毒止痛;如痛如针刺,舌质淡紫,脉细涩者,加土鳖虫10克,水蛭6 9克,取吮血虫类深入痛所,搜络化瘀以止痛。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内外并治,疗效卓著。
【附记】服药期间,忌烟、酒和鱼虾等海味以及生冷食汤。必须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四妙效灵汤
【来源】王仲青,《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黄芪15克,当归9克,忍冬藤15克,乳香,没药各6克,桂心3克,土茯苓9克,生苡仁12克,蒲公英1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同时,配用外用方:枯矾,蜂房灰各15克,儿茶9克,硇砂,蒲黄各6克,冰片2克。共研极细末,麻油或凡士林调成糊状。先用淡盐水洗创口,再取药膏(适量)贴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至腐肉脱落愈合为止。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托里利湿。
【主治】脱疽(烂脚趾),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八、治下肢溃疡(臁疮)秘方(2首)
化腐生肌丹
【来源】王玉章,《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红升丹30克,轻粉、官粉各40克,银珠30克,樟丹10克,乳香、没药各50克,血竭20克,松香、冰片各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合成丹,疮面在常规消毒下,外涂“化腐生肌丹”,然后外用敷料覆盖包扎,隔日换药1次。
【功用】解毒化腐,生肌敛疮。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慢性下肢溃疡是由于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或脉道不通,肌肤失养,继而热腐肉烂所致。据临床观察所见,大多由患者其他疮口下陷,脓汁稀而多,或腐烂覆满疮面,肉芽组织暗淡或灰白,疮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王氏认为此乃气血瘀滞,脉道不通,瘀、腐、脓的存在为溃疡经久不愈的主要障碍。方中含有“化腐生肌”之圣药红升丹,能刺激病灶肉芽组织,促使结缔组织增生,而利于溃疡的愈合;松香、乳没等乃本方之精品,能生肌长肉敛皮,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加速了上皮的形成。王氏认为脓可能是疮面药物作用下,局部组织代谢旺盛的表现,是“煨脓”的结果,并非疮面感染恶化所造成的,是病症由阴转阳的一个标志;红升丹,轻粉,银珠,乳没等皆为辛温或辛热之品,不但能解毒拔脓化腐生肌,而且可以活血消肿止痛。本药具有提毒化腐,生肌敛皮作用,能改善疮面局部的微循环,激活慢性溃疡由僵化状态向急性无菌性炎性反方向转化,刺激结缔组织增生。临床使用安全可靠,是治疗慢性溃疡较为理想的药物。亦是治疗慢性溃疡的一首外治良方。
【主治】慢性下肢溃疡。
【疗效】多年用于临床,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臁疮汤
【来源】王德隆,《浙江中医杂志》(11 12)1982
【组成】当归20克,茵陈、葛根各30克,黄柏、苦参、连翘、猪苓各12克,炒苍术、防风、羌活、知母各10克,木瓜2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 3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祛风解肌,活血消肿。
【主治】臁疮(初中期)。
【疗效】治疗13例,6例初期患者,平均服药15剂皆痊愈;7例中期患者,平均服药23剂,6例痊愈,1例好转。总有效率达100%。